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向知識分子介紹佛教▪P21

  ..續本文上一頁修此叁學,亦即廣行六度也。

  

   ┍—布施--------┐  

   ┝—持戒--------│--戒學

   ┝—忍辱--------│ 

  六度---┝—精進--------┙ 

   |

   ┝—禅定------------定學  

   |

   ┕—智慧------------慧學  

  

  五、修持的方法

   衆生有八萬四千煩惱,我佛有八萬四千法門,皆是以衆生根器習性的不同,而方便立說。事實上,“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門門皆歸自性,法法都是般若,我們初學佛者對名種法門,本法法平等的觀點,不生門戶勝劣的執見,這樣才會事理圓融,會入不二。

   學佛修道,不在法門之多,而在專一深入,在衆多法門中,我們可選一種與自己根性興趣相近的法門,作爲日常的行持,等到日久功深,自會有所證得。茲簡單介紹幾種修持的方法如下:

   (一)、參禅:釋迦世尊住世之時,在靈山會上拈花示衆,迦葉尊者,破顔微笑,默契于心,世尊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诃迦葉”。這是禅宗建立之始。梁武帝時,達摩祖師來華,傳衣缽于二祖慧可。至六祖慧能,禅風鼎盛。那時所傳的是直指本心,當下開悟。例如二祖慧可問達摩祖師曰:“我心未甯,乞師與安。”祖師曰:“將心來與汝安”,慧可半響雲:“覓心了不可得。”祖師曰:“我與汝安心竟”。慧可當下大悟。  

   再如四祖道信,向叁祖僧璨求道曰:“願師慈悲,乞與解脫法門。”叁祖曰:“誰縛汝!”道信曰:“無人縛”叁祖曰:“無人縛何求解脫?”道信乃言下大悟。   

   後世衆生,根機日鈍,心識上妄想紛纭,不能直下見到,後世祖師才教人以參話頭的方法。  

   所謂參話頭,是把一向妄想紛纭的心念,回轉來反照參看一句足以使人發生疑情的話頭,極力參究,力求透脫,忽然至一切妄念照破,洞見心性,而立地悟證。正如雍正禦選語錄序雲:“學者將個無意昧語,放在八識田中,奮起根本無明,發大疑情,猛利無間,縱喪身失命,亦不放舍,久而久之,人法空,心境寂,能所亡,情識盡,並此無意昧語,一並亡卻,當下百雜紛碎,觌體真純。”

   參禅,須有明師指導,個人盲目修練,不特恐難有成就,且恐招致魔境,故此處所介紹者,不過略述其意而已。

   (二)、修密:修密,是口持真言,手結印契,意作妙觀的叁密相應法門。此持咒法門,身口意叁方面都有一定的規則,每持一咒,用手指結印是爲身密;口誦咒文,句句分明,毫無錯誤,是爲口密;每一咒,都有佛菩薩爲對象,心中觀彼佛菩薩的種子字(以佛菩薩名字的一個字母,代表佛菩薩的本體,曰種子字。)是爲意密。如此叁密相應,修持者心識上的妄念自可不起。惟密宗修持,例須經阿舍梨(軌範師)親口傳授,方有效力,否則一切徒托空談,難獲行證。

   (叁)、觀心:觀心與參禅,都是定學,我人心識之間,妄念相續,刹那不停,俗語說“心猿意馬”,即此之謂。所以我們若用自性來照自心,直下觀察自己的心念,便是伐木斷根的根本辦法,觀心的方法,略言之,就是放下心識上的一切妄想雜念,善惡是非都不去思量,直下靜觀自己的心念,對于幻生幻滅的心念,不去執著,不去遣除,亦不隨彼流轉,只靜心觀察,妄念被自心所照,當下便能湛寂不動,以至自然化于無形,《大乘心地觀經》說:“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永處纏縛。”

   觀心法門,亦須隨明師修習。各宗之止觀法門各有不同,故修習此法者,亦須在明師指導下行之。

   (四)、念佛:念佛是淨土宗的法門,此法門叁根普被,利鈍全利,是易行門中的易行法。這是晉代慧遠大師在廬山結社開立此宗,中經道綽,善導,永明延壽、株宏、智旭諸大祖師的倡導,以其口持六字洪名,方法簡單,容易普及,因而學佛者多修此法門。  

   此念佛法門將于下章中專門介紹,故其修持方法此處從略。

  

  六、學佛的過程

   學佛,是由起信而求解,由求解而實踐,因實踐而獲證,其實所謂實踐,所謂修持,也就是降伏煩惑,斷除習氣。我們的煩惑習氣,有多生多劫與生俱來者,有此生生後環境熏習者,這些煩惑習氣,大要言之,不外身見、邊見、邪見、戒取見、見取見;及貪、嗔、癡、慢、疑、等煩惱。由上述的煩惑習氣,而導致這顆妄心,貪染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法——造諸惡業。因此,學佛者的修持,也就是斷除煩惑,降伏妄心。但要斷除這多生多劫俱來的習氣,談何容易?聲聞四果,修到阿羅漢的地位,才能斷盡見思二惑,而尚有塵沙惑和根本無明存在,所以“斷惑”實不是一蹴而成的事。

   不過,“理可頓悟,事須漸修。”經過長久的修習磨練,終能使真心漸顯,習氣漸消。但修習磨練,在我們在家學佛立場來說,並不全需要遁入深山古寺,與社會隔絕,才可使五欲六塵之念泯滅的。因爲煩惑習氣往往是隨人事接觸而發,因此,藉一切順逆的人事境遇而砥砺磨練,也是降伏煩惑的方法之一。

   並且,大乘佛法的真精神,也並不以解脫一己之苦而滿足,所以發菩薩心,修六度萬行,不但度己,也所以度人。

   在修持磨練的過程中。約有下述情形:  

   我們在末學佛之前,終日間煩惱妄想,以妄爲真,實因貪嗔癡叁毒遮蔽真心,以致墮入主觀而不自覺。一旦宿世善根成熟,遇善知識開導,皈依佛門,但在初學的時間,往往是信疑參半,精懈不定,同時,我們的煩惑習氣,不對治還罷,對治之下,愈覺得妄念起伏,難以抑製。譬如初修持者,于念佛、止觀、或禅定、持密之際,愈想使一心不亂,愈覺得妄想雜念接踵而來。這並不是我們在修持時妄想雜念特別多,而是在平時,妄心對境攀緣起伏,不爲我們覺察罷了。但在這種過程之時,我們只要精進不懈,時時覺知一切事相的順逆,好惡、是非、愛憎,皆是妄心的虛幻分別,日久之後,定力漸強,慧力日增,煩惑習氣也就日漸消落,不如往昔的堅固執著了。

  

  第十章 專介淨土

  一、淨土意義

   本文上一章,介紹了幾個修持的方法,如參禅、修密、觀心、念佛。但在這些法門中,若求其叁根普被,利鈍全收,適合末法時期衆生根性的,則惟有持名念佛的淨土法門,故特將此一法門,在此作一較詳細的介紹。

   念佛法門,何以是叁根普被,利鈍全收的法門呢?因爲其他修持法門,最初須深明教理,依教修行,修行功深,斷惑證真,方能有所成就;倘若教理不明,盲修瞎煉,若非得少爲足,便是著魔發狂。縱然深明教理,精進不懈,然倘煩惑絲毫末盡,依舊不脫生死輪回。所以這些法門,稱之爲仗持自力修的法門。

   而念佛法門,不論上智下愚,利根鈍根,但能持名念佛,求生淨土,縱然不明教理,未斷惑業,只要深信切願,臨命終時,決定蒙佛親垂接引,往生西方,所以淨土法門,是仗持佛力又兼自力的法門。仗持自力的法門,好比出門旅行,不乘舟車,惟靠兩足之力,故其行也慢;仰仗佛力又兼自力的法門,好比出門遠行,以自力駕駛,加機器的動力前進,故其行也速。故被尊爲蓮宗十叁代祖師的印光大師,在淨土問答並序一書中稱揚淨土曰:“大矣哉,淨土法門之爲教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指人心者,尚當遜其奇特。十念一念,即位登不退;曆劫修證者,亦宜仰其高風。普被上中下根,統攝律教禅宗。如時雨之潤物,若大海之納川。偏圓頓淅一切法,無不從此法界流,大小權實一切行,無不還歸此法界。不斷惑業,得預補處,即此一生,證大菩提。九界衆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離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是以華嚴海衆,盡尊十大願王,法華一稱,悉證諸法實相。如斯大力用,諸佛共宣揚,若此極發揮,諸祖皆如是,誠可謂一代時教之極致,一乘無上之大教也!”  

   所謂淨土,是指西方極樂世界。這是與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稱爲穢土者比較而言。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稱爲“娑婆國土,五濁惡世”。按娑婆義爲堪忍,因爲我們這個世界的衆生,雖受衆苦逼迫,仍安忍不求出離,故稱堪忍;西方世界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故稱極樂。

   西方淨土的由來,載在佛說《無量壽經》。經中說:“世自世王如來住世時,有國王因聞佛法,發無上正真道意,棄國捐王,出家修道,號曰法藏。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前發下了四十八條度生大願,普度有情。這四十八願的十八、十九、二十願,說的是:“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十方衆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衆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聞我名號,系念我國,植衆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最後法藏比丘,請世自在王佛,爲其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國土的情狀作爲藍本,經五劫之久,以大願力創造了這個極樂世界,法藏比丘成佛後號阿彌陀佛,就是這極樂世界的教主。

   西方極樂世界,國土清淨平坦,氣候溫和適中,萬物光麗,宮殿莊嚴,六時雨花,寶蓮充滿,寶樹發音,化鳥演法,是一個微妙莊嚴的清淨國土,而極樂世界的衆生,身相端嚴,壽命無限,具六神通,常住正定,且具智慧辯才,得無生忍,道心不退,不墮惡道,這就是此西方世界所以稱爲極樂,也所以稱爲淨土的原因了。  

  

  二、淨土宗史

   釋迦牟尼世尊住世之時,于耆 崛山說無量壽經,于王舍城說《觀無量壽經》,于 樹給孤獨園說《阿彌陀經》,說明西方淨土的情狀,及阿彌陀佛以大願力創造極樂世界的…

《向知識分子介紹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