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向知識分子介紹佛教▪P6

  ..續本文上一頁回國一行,世尊就回到迦毗羅城爲親族說法。阿難陀,阿加律諸王子都隨世尊出了家。

   後來世尊之子羅喉羅也剃度出家,世尊因他年歲過小,就爲他製定了沙彌十戒,這是僧團中有沙彌的開始。

   世尊如是前後說法四十九年。談經叁百余會,度人無算,到了世壽八十歲的時候,這時叁藏教典已經盡備,四衆弟子普沐教澤,度生之事漸畢,就在拘屍那伽羅城外希連若跋提河畔示疾,擇在娑羅雙樹間,命阿難敷高床座,示以即將涅槃。

   這時諸大弟子都傷感無已,就推阿難向世尊請示四事:“一、佛滅後依誰爲師?二、依何安居?叁、如何調伏惡性比丘?四、如何結集經典令人證信?世尊指示說:“第一依戒爲師;第二依四念處爲安住;第叁惡性比丘默擯;第四在經典前冠以“如是我聞”四字令人證信。”這時有外道婆羅門須跋陀羅趕來求度,爲世尊最後的度化弟子。

   二月十五日中夜月圓時分,世尊右脅而臥,汩然入寂。後來諸弟子將世尊聖體于拘屍那揭羅城的天冠寺中荼毗,所遺舍利由摩揭陀等八國分別供養。這時是西曆紀元前五四四年,民國紀元前二四五五年,當周景王元年的時候。  

  

  六、叁藏結集

   世尊滅度後,僧團中有不守戒律者,摩诃迦葉諸大弟子深以爲憂,爲防止此等垢渎佛法的事情繼續發生,遂有集衆編纂佛語,流傳後世之議,于是在佛滅後數月,于摩揭陀國王舍城外的畢缽羅窟內,由摩诃迦葉會集上座比丘五百人,結集叁藏聖教。其時由佛弟子多聞第一的阿難誦出經藏,由持律第一的優波離誦出律藏,由說法第一的富樓那誦出論藏。複經大衆同意,定爲佛說。前後曆時七月,完成結集。由于這次結集在畢波羅窟內,後人稱此爲窟內結集,或上座部結集。

   窟內結集僅五百上座比丘參加,尚有未參加斯選的佛弟子衆,亦別爲集會,以婆師婆爲上首,結集五藏。五藏者,有經藏、律藏、論藏、雜藏、咒禁藏。因其結集在畢波羅窟外,後人稱此爲窟外結集或大衆部結集。

   佛滅之後百年,有比丘苦于戒律太嚴,倡議重訂者,長者耶舍乃邀請大比丘七百人,于毗舍離城重勘律文,結果上座保守派勝利,否決從寬之議,仍恪遵釋尊遺製。後人稱此爲七百結集,或第二次結集。  

   佛滅之後二百叁十余年,阿育王笃信佛法,對僧衆供養極爲優厚,外道徒衆有窮于衣食者,乃作比丘形,混入僧團,改竄佛典,攏亂佛義,佛徒被誘入邪見者甚衆,這時阿育王親迎目犍連帝須尊者爲上首,選出精通叁藏之比丘千人,集于波咤利佛域整集正法,淘汰魔僧,此爲第叁次結集。

   佛滅後四百年,印度犍馱羅國迦膩色迦王崇信佛法,極力弘布,日請一僧入宮說法,同一經題,說者多有相異之處,王以問脅尊者,尊者說:“去佛日遠,諸師漸以己見滲入教典,現當重新結集,以定其義。”王接受尊者的建議,乃招大德尊者五百人于迦濕彌羅城,從事叁藏注釋,曆時十二年。造經律論叁藏注解各十萬頌。此即有名之大毗婆娑論。此爲第四次結集。  

   釋迦世尊的遺教,經過數次結集後,卷帙浩繁,內容豐富。我國的經典,漢魏六朝唐宋各代均有翻譯,至今日所傳之藏經,或五千余卷,或八千余卷。世界上的宗教、言經典之豐富,教理之圓融,實未有超出乎佛教之右者。

  

  第四章 佛教在華弘傳概要

  一、大法東來

   佛教起源于印度,創自釋迦世尊,已如前章所述。釋尊滅度後,兩千余年來,漸次向外傳播,南則由錫蘭而緬甸,暹羅,南洋,北則由中亞而中國,西藏,朝鮮,日本。近年來更遍及于英美德法諸國。然而其中弘傳最廣,變遷最著,而史實足徵者,則首推中國。  

   佛教東來,相傳始于漢明帝永平十年(西曆六十七年),然而永平之前,早有佛法東來的史迹,如列子仲尼第四謂:“丘聞西方有聖者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人無能名焉。”此似是孔子已知佛爲大聖。

   隋費長房撰曆代叁寶記載:“……又始皇時,有諸沙門釋利防等十八賢者,赍經來化,始皇不從,遂禁利防,夜有金剛丈六來破獄出之,始皇驚怖,稽首謝焉。”按此說在佛祖統記中亦有記載,但釋利防名爲室利房。

   魏書釋老志載:“漢武元狩中,霍去病獲毗邪王及金人,率長丈余,帝以爲大神,列于甘泉宮,燒香禮拜,此則佛道流通之漸也。”此中所謂丈余金人,可能是指佛像而說。

   佛祖統記載:“……及開西域,遣張骞使大夏,還,傳其旁有身毒國,一名天竺,始聞有浮屠之教。”

   以上諸說,雖以視作永平以前佛教已東來中國之證迹,但皆爲片斷史料,無其他可徵文獻足資證明,而在史書上可資徵信者,爲後漢書光武十王列傳載楚王英喜爲浮屠齋戒祭祀事。傳謂“英少時好遊俠,交通賓客,晚節更喜黃老學,喜爲浮屠齋戒祭祀。”八年(永平),诏司天下死罪,皆入缣贖,英遣郎中仿奉黃缣叁十匹,詣相國曰:“托在藩輔,過惡累積,歡喜大恩,奉送缣帛,以贖衍罪。相國以聞,诏報曰:王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潔齋叁月,與神爲誓,何嫌何疑?當有悔吝,其還贖,以助伊蒲塞沙門之盛馔。”  

   該诏書賜于永平八年,書中有浮屠(即佛寺之義),伊蒲塞:(今名優婆塞,爲佛門在家信衆),沙門(即出家僧衆)等譯名,可見當時不但已有佛教之儀式,即翻譯事業已略具端倪。按漢代中國與西域交通而言,漢武時張骞使西域,交通已通,其後霍去病擊匈奴,李廣利伐大宛,自敦煌至鹽澤皆爲漢有。宣帝時命鄭吉爲西域都護,天山南北及蔥嶺以東諸國,悉爲漢屬。其時交通既已通達,則佛法東傳,自屬可能,不過一般公認者,系漢明帝永平十年傳入我國。  

   我國正史所載,後漢書西域傳謂:“……明帝夜夢金人,長大,項有光明,以問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長丈六尺,而黃金色,帝于是遣使天竺,問佛道法,遂于中國圖畫形象焉。”

   資治通鑒漢紀叁十七謂:“初帝聞西域有神,其名曰佛,因遣使之天竺,求其道,得其書及沙門以來。”  

   以上二說,略而不詳,佛祖統記中有較詳盡之記載,且亦爲一般所采信者,謂:“……(永平)七年帝夢金人丈六,項佩日光,飛行殿庭,旦問群臣,莫能對,太史傅毅進曰:臣聞周昭之時,西方有聖人者出,其名曰佛。帝乃遣中郎將蔡 ,秦景,博士王遵等十八人使西域,尋求佛道。

   十年,蔡 等于中天竺大月支,遇迦葉摩騰 ,竺法蘭,得佛倚像梵本經六十萬言,載以白馬,達洛陽,蘭以沙門服谒見,館于鴻胪寺。

   十一年,敕洛陽西雍門外立白馬寺,摩騰始譯四十二章經,藏梵本于蘭臺石室,圖佛像于西陽城門及顯節陵上。”

   綜上所述,佛教來華,當在漢武之後,至明帝時天竺沙門來華,朝廷尊之,遂載之史籍,傳于後世。其後西域譯經大師相繼東來,宣譯佛經,華土有志之士也相繼西行求法,于是釋迦世尊的經教就漸漸在中國弘傳流布了。

  二、佛經翻譯

   東漢末年,西域沙門相繼東來,弘傳世尊之教。然而佛法弘揚,以書籍經典爲媒介,故我國早期佛教,恒視譯經爲一重大事業。我國上自晚漢,下迄中唐,前後七百年間,佛經翻譯工作未嘗間斷。今日大藏經所傳,數逾八千余卷,是皆爲古德筚路籃褛之下所遺留的智慧結晶。  

   佛經的翻譯,可略分爲叁個時期;自東漢至西晉可稱爲前期;自東晉至南北朝可稱中期;自隋統一至中唐可稱爲後期。宋元以降,雖亦偶有譯者,然不過補苴而已。  

   國人之知有佛經,早在西曆紀元之前。魏書釋老志載:“漢哀帝元壽元年,博士弟子秦景憲從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圖經。”是爲國人聞佛經之始,然此僅爲口傳,並無筆譯——事實上,釋迦世尊的經教,最初結集的時候,都是暗誦口傳,並無筆錄記載。至佛滅數百年後,隨聲教所被,各土漸有佛經寫本。我國最早的譯經,相傳爲迦葉摩騰譯的《四十二章經》。而佛教史上最早的譯經事業,除摩騰外,當以安世高,支婁迦谶來華爲始。  

   安世高,安息國(今波斯地)人,早歲出家,博探經藏。弘化四方,遍曆諸國。以漢桓帝初來華,至洛陽,未久通華語,宣譯衆經,改梵本爲漢語。其後二十余年間,譯出《安息守意經》等叁十九部。高僧傳稱其所譯之經:“義理明析,廣字允正,辯而不華,質而不野。”

   支婁迦谶,月支人,漢桓帝末抵洛陽,于靈帝光和中平間,譯出《般若道行經》,《般舟叁昧經》等十四部。

   在前期譯經事業中,除安,支二公外,尚有支謙及竺法護者,貢獻亦多,支謙本月支人,從支婁迦谶弟子支亮受業,漢獻帝末年,避亂入吳,孫權拜爲博士,自吳黃武初至建興中,譯出《維摩》、《大般泥洹》、《法句》等經數十種,江左譯經風氣,實由謙啓之。  

   竺法護者,系出月支,世居敦煌,八藏從外國沙門竺高座遍曆西域諸國,通叁十六國言語文字,西晉秦始二年,大赍梵本,自敦煌至長安,複入洛陽,再至江左,沿途傳譯,未嘗 間斷,曾譯出《光贊般若》、《維摩》、《正法華》、《無量壽》等經一百五十余部,其時佛典廣爲流傳,護力居多。

   自後漢曆曹魏孫吳,以訖西晉,二百五十年中,共譯出佛經七百余部,一千四百余卷,譯經缁素計叁十余人,除前述數人外,尚有安玄,嚴佛調,支壤梁接,竺法蘭等譯經師多人。此時期內,譯出的佛經數量上雖頗可觀,但多是零品斷簡,少有整部全品的。因之所譯的經典,文體既未能確立,內容亦不成系統。故而譯經事業真正大規的開始,乃在鸠摩羅什大師來華之後。  

   鸠摩羅什大師,爲印度大乘佛教建立者龍樹菩薩的四傳弟子。父爲天竺國相,母是龜茲國王妹。羅什夙慧聰穎,七歲即誦偈兩萬叁千言。洞解毗昙(即小乘論),九歲隨母之印度,從般頭達多學雜藏…

《向知識分子介紹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