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2010年觀音法會開示之(二)六度之持戒波羅蜜

  2010年觀音法會開示之二 六度之持戒波羅蜜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我們學習的內容是持戒波羅蜜多,主要是講戒律。戒律有好多種,這裏主要講斷惡行戒、行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叁種。

  持戒波羅蜜多,就是修持戒律。要斷除一切惡,行持一切善,首先要明白什麼叫善,什麼叫惡。善惡的標准,因果的細節,只有佛法裏才有,只有佛才能說明白,除了佛誰也說不清楚,即使說也只能說一些大概的,不是詳細的、究竟的。佛講的善惡標准也有好多種。世間、出世間,小乘、大乘,顯宗、密宗都不同。

  一般的斷十種惡,行十種善,屬于是世間的戒律。如果你能斷十種惡,行十種善,就可以投生爲人,或者轉生爲天人,享受人天的福報。斷十種惡、行十種善也有屬于出世間的,出世間的戒律有出離心、菩提心、空性的智慧。沒有這些就不是出世間的,就不能解脫,不能成就,更不能成佛。

  小乘裏主要講出離心。如果你對世間法有貪戀,爲了世間的利益,所做的一切都是惡。不貪戀世間的利益,不爲世間的利益,而爲了解脫,爲了寂滅,所做的一切都是善。也就是說,只要是有出離心的攝持,所做的一切都是善;沒有出離心的攝持,則都是惡。

  大乘裏主要講利他心。爲自己、自私自利,所做的一切都是惡;爲衆生、爲他人,以利他心爲主,饒益、利益衆生都是善。——這是善惡的標准。

  如果我們不懂得佛法、佛理以及這些善惡的標准,我們就無法能夠衡量、分辨、取舍善惡。你所認爲的善不一定是善,你所認爲的惡也不一定是惡。我們現在經常以自己的一些想法、概念,說什麼:“我很善良,我做了很多善事,怎麼還不好呢?怎麼還沒有好報呢?他那麼不好,造了那麼多惡業,爲什麼還那麼得意,還那麼一帆風順呢?”善惡很難分辨,尤其是好人、壞人很難分辨。佛在經中講過,人有四種類型:內熟外不熟,外熟內不熟,外熟內也熟,外不熟內也不熟。

  心裏清淨,表面上也清淨,這叫內熟外也熟;心裏不清淨,表面上也不清淨,這叫外不熟內也不熟。這兩種人很容易分辨、判斷;但是另外兩種人卻很難分辨。一種是外熟內不熟的:外表上很清淨,很善良;但是內心不清淨,不善良。還有一種是內熟外不熟:表面上不清淨,不善良;但是內心是清淨的,善良的。這兩種人很難判斷是好人還是壞人,是善人還是惡人。

  所以不能輕易判斷別人,不能輕易判斷善惡因果。剛才講了,善惡因果關系,只有佛能徹底說明白,說清楚。除了佛之外,別人很難分辨,很難說清楚。有種人就是在懷疑因果,不相信因果。

  佛講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不管我們是造善業了,還是造惡業了,過了千劫也不會浪費,到時候一定會成熟的。什麼時候報,誰也說不清楚。我們的言行舉止,包括每個起心動念,是善還是惡,我們也說不清楚。懂得佛法,懂得佛理,有一定正知正見的人,才能分辨,才能取舍。

  所以還得學、還得修。首先要明白佛理,這個很重要。你不明白佛講的這些道理,怎麼分辨善惡?不會分辨善惡,怎麼能取舍善惡?明理還是很重要的。

  我經常跟大家講,聞思修是有次第的。先聞思,有了足夠的聞思然後再去修,才能成就。否則怎麼修啊?沒有足夠的聞思,不明理,不知道佛講的善惡標准,怎麼分辨、取舍善惡呢?

  在不同層次裏,善惡有不同的標准。首先你要知道這些,然後看自己的相續,看自己的修行在哪個位置,哪個層次上。如果你在世間的層次,你就以世間的善惡標准來衡量。如果你在出世間的層次,還要看是在小乘的層次還是在大乘的層次,在顯宗的層次還是在密宗的層次。以這些標准來衡量自己,才能知道自己是在行善還是在造業。你判斷別人、衡量別人的時候,你首先要知道他的境界在哪裏,最起碼要有他心通吧!你知道他的境界在世間的層次裏,你就可以以世間的善惡標准來衡量他,看他是在行善,還是在造業。你知道他的境界在出世間,在小乘,你就拿那個善惡的標准來衡量他;如果他在大乘裏,而且在密宗的境界,那你就拿那個善惡的標准來衡量他。

  若是你沒有這個能力,就不應該判斷、評價,說別人的是非。這是在造業!你沒有這個資格!因爲第一個,你不知道世間出世間的、小乘大乘的、顯宗密宗的不同境界,不同的善惡標准。第二個,你也不知道他的境界,他處在哪個層次。要衡量、知道他人的境界,你自己的境界必須比他還要高。高境界可以觀察低境界,低境界無法觀察高境界。

  還說什麼這個法師講得好,那個法師講得不好;這個法師如法,那個法師不如法。佛爲什麼要求我們既不贊歎,也不誹謗陌生師?因爲這樣容易造業啊!造業了就要承受果報,這個果報非常嚴重。若是你誹謗了一個具德的、有成就的聖者,這個罪過比殺害叁界所有衆生的罪過還大。爲什麼要造這麼大的業?將來怎麼承擔這個果報呢?沒有必要嘛!

  不贊不謗,不要輕易去接觸、親近;不要輕易跟他學;不要在不了解的情況下說他的是非;也沒有必要舍棄他,他也是衆生,你舍棄衆生也是一種罪過。做爲菩薩,舍棄衆生就是舍棄菩提心。如果把菩提心舍掉了,怎麼能成就呢?

  我在這裏給大家講的這些善惡標准,是大概的、粗大的,還有很多細微的沒有講。我們先要明白、掌握一般的善惡標准,以及不同層次不同的善惡標准,然後再去衡量、分辨、取舍。佛講的“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聽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你們認爲學佛有那麼簡單,有那麼容易嗎?要是有這麼簡單,有這麼容易的話,就都成佛了。

  有人認爲:“我在學佛,我在修行!”實際上連善惡的標准都沒有掌握,還不知道什麼叫善,什麼叫惡。小乘裏怎麼講的,大乘裏怎麼講的;顯宗裏怎麼講的,密宗裏怎麼講的,都不知道,都弄混了。然後說:“他造惡業了,將來要下地獄;我在種善根,做善事,肯定會得到很多好報。”這樣期待著,一個月過去了,發現自己沒有什麼變化;一年過去了,還是沒有什麼變化。就開始懷疑了:“我做了那麼多善事,怎麼還不得好報呢?怎麼還不發財呢?怎麼還過得這麼不好呢?他那麼惡,造業那麼狠,怎麼還沒有報應,還那麼一帆風順呢?”

  佛講的因果絲毫不爽,不會有假的。剛才說的善惡很難分辨,因果也很難掌握。有現世現報的,有來世再報的,還有很多生生世世以後再報的。但不管是善還是惡,都不會有浪費,一定會報的。所以不要懷疑因果,不要誹謗佛。

  都是自己的問題,是自己沒有學好,沒有修好;是自己迷,不知道什麼叫善惡。也許你做的不一定是善,也許他做的也不一定是惡。就像剛才說的,有內熟外不熟的——在表面上很凶惡,很暴躁,行爲都很不正當;但是他的內心,在表面上能看得出來嗎?以前很多大德高僧,在表面上都是下等種姓的人:有的是屠夫,有的是漁夫,有的是獵人,有的是妓女。佛菩薩爲了救度衆生,所化現的形象有各種各樣的,就是在狗、貓、豬、牛當中,都有佛菩薩的化身。

  我們經常講,每十個修行人當中肯定有一個成就者,你能看得出來嗎?以前有個人說過:“佛說了“十個修行人當中肯定有一位成就者。”不對啊?我也不是,你也不是,他也不是,那個也不是。你看,沒有嘛!”我們現在也和他一樣。

  在外表上看不出來,尤其是自己的境界還沒有到那個層次。你自己的境界低,往上看不出來,只能往下看,比你低的裏面肯定沒有了;比你高的有的是,但是你卻看不出來,就在那裏瞎評論,以爲沒有,于是懷疑。

  我們今天舉辦的這個觀音法會,參加的人這麼多,這裏面肯定有好多——最起碼也有十幾個大成就者,你能看得出來嗎?你看這個也不順眼,看那個也不順眼;看這個也不好,看那個也不好。“他也有煩惱、痛苦;他也有習氣、個性。”就這樣評論,在你眼裏都不好。爲什麼呢?因爲自己的心不清淨啊!心清淨的時候一切都是清淨的,心不清淨的時候一切都是不清淨的,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是自己的智慧不夠。妙觀察智是佛的智慧,一般的修行人有相似的妙觀察智,但是你沒有——你一點修行、一點成就都沒有,你不僅沒有妙觀察智,連相似的妙觀察智都沒有,你沒有“看透”的這個能力。所以就看不出來。

  自己有習氣、有個性,有痛苦、有煩惱;就覺得別人也有,都和自己一樣。現在很多人都這麼說的:他和我一樣,也沒有好到哪兒去啊?你能知道他的內心嗎?他心通不是什麼高境界,但是你要評價別人,你要有他心通。否則,你怎麼能評價別人呢?這都是錯誤的。

  在《自我教言》裏有:“不贊不謗自親屬,不贊不謗陌生師,不贊不謗一切人。”在不了解的情況下,在沒有能力的情況下,不要去誹謗,也不要去贊歎。

  我的父母、兒女如何如何的好,我的先生或者太太如何如何得好——就是贊歎嘛。你可以贊歎,但是你不能在不了解的情況下,惡意地去贊歎,這也是一種造業。在特殊的情況下,你可以贊歎,可以表揚。這是方便語,是善巧方便,這個智慧你要有。

  有必要的情況下,你也可以贊歎,可以表揚。這是爲了度他,或者是爲了自己能夠更精進地修行。修行是爲了解脫成佛,解脫成佛是爲了衆生。處于這樣的發心可以。我們現在,不管是贊歎,還是誹謗,都是惡意的,不是善意的。這是一種貪念,一種貪著。

  有些人經常說“我的兒女好,別人的兒女都不如我的兒女”……不要輕易評價別人,不要輕易說別人的是非。這樣很容易造惡業,而且會造很大、很嚴重的惡業。真的,不知不覺地就會導致自己出苦無期的下場!

  信佛就要信…

《2010年觀音法會開示之(二)六度之持戒波羅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