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百日共修 因果不虛(叁)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無論是外器世界還是內情衆生,都是因業力所現。業有多種多樣,所以世界有多種多樣,衆生也有多種多樣。沒有人給你製造快樂,也沒有人給你製造痛苦,快樂是因爲業,痛苦也是因爲業。快樂是自己修的,痛苦是自己造的。修善業就可以享受快樂,造惡業就要感受痛苦。
快樂與痛苦的形成有很多因素,但這些因緣都是客觀的,主觀的因素是業。所以,我們唯有取舍因果、斷惡行善,才不會再感受痛苦,才可以永久地享受快樂,這是改變命運唯一的辦法。
一切衆生,無論是人還是非人,都不願意感受痛苦,都希望獲得快樂。但是除了人道衆生外,其他道衆生都不能達到目的。因爲它們不能修持正法,無法取舍善惡,它們的思想與行爲都是背道而馳的。而人道衆生有明辨善惡的能力,有取舍善惡的方法,所以人身珍貴稀有。但若是不修持正法,就不能明白善惡標准,就不能取舍善惡,那麼和其他道的衆生就沒有區別了。這是浪費人身,虛度光陰。
我們明白善惡標准後,去斷惡行善,就是學佛修行,這樣才能解脫,才能成就佛果。其實學佛修行,解脫成佛與念某部經,持某個咒,修某種法沒有太大的關系。你有沒有學佛修行,不能拿一部經、一個咒或者一種法來衡量。不管是否念經、持咒,只要你能明白善惡標准,能取舍善惡,你就是在學佛修行,就能解脫成佛。
善惡標准有出世間和世間兩種。出世間的善惡標准又分小乘、大乘,顯宗、密宗,且各宗各派都不一樣,因爲每一個人修行的境界、成就的層次都不一樣。
世間的善惡標准就是斷十種惡業、行十種善業。如《中般若經》中雲:“須菩提,行持十善業正道者生于善趣,趨入十不善道者墮入惡趣。”修十善業就能獲得善趣的快樂,造十惡業就會感受叁惡趣的痛苦。
善業分有漏的和無漏的。有漏的善與無漏的善的區別,主要看是否有無我和空性智慧的攝持,有無我和空性智慧攝持的善是無漏的善,反之就是有漏的善。我們在這裏主要講的是屬于世間的、有漏的善。
各種業均可以歸納在十善業和十惡業中。十惡業:身叁業、口四業和意叁業。身叁業:殺生、偷盜、邪淫。首先講殺生,具足殺業需具備四個條件:對境、動機、行爲、結果。若是沒有具備這四個條件,就不是一個完整的殺業。
1、對境:比如你認爲某地有個人,要去殺他並采取了行動,結果卻發現那不是人,而是塊木頭或其他的東西。這是只有動機和行爲,而沒有對境和結果。有動機了,相續中就存留了這樣一個串習,罪過也很嚴重,但不是完整的殺業。
2、動機:若不是故意的,而是無意的,比如只是想嚇唬他、教訓他,結果卻把他殺死了,這是動機上的錯亂。尤其大乘佛法是心地法門,強調的是心!心善一切善,心惡一切惡!如果發心或者動機上沒有惡念,不是主觀故意的,就沒有具足殺業。雖然其他條件都具備了,但罪過不是很嚴重。還有思想上的錯亂,比如想殺害李四,結果卻殺死了張叁。
3、行爲:雖然對境和動機都有了,但是沒有行爲或者行爲上出問題了,沒有把對方殺死。盡管其他的條件都具備了,但是沒有結果,那麼這個罪業就不具足。可是這樣的殺業也有罪過,由于動機已經有了,按大乘的教義衡量,罪過還是很嚴重的。
4、結果:雖然對境、動機、行爲都有了,結果卻沒有殺死。比如搶救過來了,這樣就不是一個完整的殺業,但是這個罪過也很嚴重。很多人都不太明白,自己所造的殺業是不是一個完整的殺業。如果四個條件都具足了,就是一個完整的殺業。大家先把道理弄明白,然後再去思考、分析,就有分辨能力了。
下面講殺業的果報。
“縱經百千劫,所作業不亡。”業是不會消亡的,總有一天會報應在你的身心上。佛在《百業經》中講:“諸比丘前世所造的業,無論是善是惡,其果絕不會成熟于外界的地水火風上,必將成熟在自己的界、蘊上。”無論是自己做的善業還是惡業,都不會成熟在外在的地水火風上,也不可能成熟在別人的身心上,總有一天會成熟在自己的十八界、五蘊上,即身心上。
殺業的果報有現世現報的,有來世再報的,也有很多生生世世以後再報的。娑婆世界的南瞻部洲是業地,就是業果成熟得特別快,上半生造的惡業或者修的善業,也許下半生就會成熟。
造了殺業後要承受四種果報:
1、異熟果:要墮入惡趣,感受惡趣的痛苦。很多人打死了一只蚊子,殺死了一只雞,根本沒有當回事,死後墮入惡趣時才追悔莫及,但爲時已晚。
一般情況下殺生分叁種:
因貪心而殺生:貪圖衆生的皮毛、骨頭、內髒、血肉等,想侵占他人的地位、財産、擁有等,而親自殺或者讓別人殺。
因嗔恨心而殺生:討厭蒼蠅、蚊子並將其打死,士兵在戰場上殺敵,爲了報仇、報怨等,而自己殺或者讓別人殺。
因愚癡而殺生:有些外道以殺生爲善,認爲殺害一定數量的生命就能解脫,就能成就某種果位;有些愚昧的人,竟然不知道雞、魚、蚊子、蒼蠅等衆生也有生命,殺它們如同切菜一樣。
因嗔恨心而殺生的,先要墮落地獄,尤其是墮落複活地獄,感受炙熱和互相砍殺的痛苦;因貪心而殺生的一般都投生到餓鬼道,感受饑渴的痛苦;因愚癡而殺生的,一般的情況下要轉生爲旁生,感受互食的痛苦。你們到屠宰場、大飯店看看,那些旁生今天被吃了,明天又投生爲旁生;明天被吃了,後天再投生爲旁生。它們在業力窮盡以前,要不斷地投生爲旁生,周而複始地感受被殺的痛苦。生前殺父、殺母、殺羅漢、殺佛菩薩、殺上師善知識的人,死後不用經過閻羅王的審判,直接墮入無間地獄。
根據煩惱的粗重程度、動機的大小、殺生次數的多少,殺生還分上品、中品和下品。《念住經》中雲:“以此等小品不善之異熟果將轉爲旁生;如是以中品不善轉爲餓鬼;以大品不善墮入地獄。”
殺生時煩惱粗重,造了殺業,還沒有一點慚愧心和畏懼感;每天都殺生,次數與數量多,這都是動機大。如此無論是因貪心,因嗔恨心,還是因愚癡殺生都是上品,都要下地獄。中品殺生轉生爲餓鬼,下品殺生轉生爲旁生。
剛開始學佛修行的人,雖然免不了造業,但起碼有一些畏懼感和羞愧心,害怕墮落惡趣感受痛苦,害怕被上師叁寶和同修道友知道了,所以造下的惡業不會太重。很多人學佛修行後,雖然還沒有做到徹底不殺生,但是次數少了,不像以前每天都殺生,幾個月或者一年當中殺一兩次生,所以造下的惡業也不會太嚴重。真正有修行的人,越修行越明理,煩惱也會越來越少,所以造下的惡業也不會太重。這都是佛法的力量。
我們學佛修行了以後,就有辦法不造惡業了。即使造了惡業,也有辦法把罪業消掉,使墮罪和我們的相續不共存。若不學佛修行,將來我們只能去一個地方——惡趣。
有佛法就有辦法,所以不用擔心害怕。雖然我們造下的惡業堆積如山,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學佛修行,把這些惡業都消掉、除掉。最好是超越因果,最起碼也要轉變因果。超越因果即從根上消除惡業,那就要有無漏的善根。有漏的善根,只能是“揚湯止沸”,不能徹底解決問題。在無我、空性智慧的攝持下,所積累的善根才是無漏的善根,才能“抽薪止沸”,才能從根本上消除惡業。
有無我和空性的智慧,人我執、法我執就都沒有了,煩惱也沒有了,慢慢地習氣也沒有了,這樣就徹底脫離了輪回,超越了因果,這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若是沒有一定的善根與修行,要破除我執、證悟空性有一定的難度。若是我們無法超越因果,就要轉變因果。我們可以“以毒攻毒”,通過有漏的善根壓住惡業,或者除掉使惡業成熟的緣,令它暫時不能結果。
2、等流果:從惡趣中出來後,即使萬幸獲得了人身,還要在人間繼續感受殺生的果報。此果報分兩種:同行等流果和感受等流果。
殺生的同行等流果是前世喜歡殺生,今生也喜歡殺生,從小就有這樣的習氣。同行等流果是今世與前世所造的業相同,和前世有同樣的串習,人們從幼年時起,由于各自前世業力所感會表現出明顯的不同:有些人喜歡殘殺衆生,有些人喜歡偷雞摸狗,有些人對造惡毫無興趣而熱衷于行善修福,這都是同行等流果所致。如經雲:“過去生何處,當視今此身,未來生何處,當視今此身。”不僅僅是人,動物也是如此,比如鹞鷹或豺狼等喜愛殺生,老鼠喜歡偷盜,這些都是各自前世所造惡業的同行等流果。
有些人在孩童的時候就愛釣魚、打獵,從小就有害心,喜歡殺生,擅長殺生。這是一種不好的串習,也是一種果報。這些人在過去世中殺業太重,所以即使現在得到了人身,還喜歡殺生,擅長殺生。
有些人現在一聽說不能殺生,不能吃肉,就開始不高興了,覺得很難做到。學佛就是要改變這樣的惡習:以前喜歡殺生,現在要養成不殺生的習慣;以前擅長殺生,現在要盡量把這些改掉,過幾年就不殺生了。對于有些人來說,剛開始時要做到確實比較困難,但一定要克服。
有些人總是懈怠,不願意打坐,習慣趴著、躺…
《2011百日共修 共同之四外加行 因果不虛(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