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間地獄裏感受痛苦。戒律不清淨的人,沒有一點一滴享用信財、亡財的權利。
所以,接受供養不是你說了算的,你說我可以接受,隨便,來吧!你不一定有這個能力,不一定有這個權利。若是你沒這個權利,佛也沒有給你這個權利,但是你接受了,將來就要在地獄裏感受果報。你說你不能受供養,那也不一定,看看你戒律是否清淨,在這個基礎上是否有聞思修行,不是很精進也沒有事,只要不斷地聞思,不斷地修行就行。具備了這樣的條件,具備了這樣的功德,就沒有必要客氣。也沒有必要擔憂怕將來背因果。
我爲什麼要在這裏強調這些呢?因爲現在,漢地和藏地的一些出家人和居士根本不懂佛法,不懂因果,隨便享用信財,能占點便宜或好處時就趕緊占,趕緊享受。若是人家可憐你,給你做布施,那不叫信財,而叫布施。以信心給你的供養與以同情或慈悲給你做的布施是不一樣的,是兩碼事。一個是上供,一個是下施:上供是以恭敬心、信心進行的,下施是以悲心、施舍心進行的。發心、動機不同,行爲和結果也不一樣。
我們可以以同情心或悲心幫助、施舍他人。人家施舍你的時候,不要貢高傲慢,認爲自己了不起,是不是已經有功德了……人與人之間,尤其是同修道友之間,有困難可以幫助,在學修上有困難也可以幫助。尤其是現在有些義工,自己不工作,一心一意學佛修行,承辦上師叁寶的事業,對這樣的人贊助、幫助是可以的,你也能得到他所做的功德,這也是對他的行爲與精神的一種隨喜。但這是布施、贊助,不是供養。供養是不允許的。
他是不是供養的對境?他的相續中有沒有別解脫戒的戒體?有沒有沙彌戒、沙彌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的戒體?戒律是否清淨?在這個基礎上他有沒有不斷地聞思修?偶爾地聽一聽、修一修不算。無論是否精進,只要不停地聞思修行,他就是供養的對境,他就是佛在經中所說的福田,你就可以以他爲對境種福田。這是供養。
大家應該多發心,最好上供,最起碼也要下施。是不是布施,這要看你的發心。若是發心正確,內心清淨,你給父母兒女、親戚朋友的任何東西都可以成爲布施。今天給子女錢,你認爲這不是布施;若是把錢給街上的乞丐,贊助災區或者給困難的人了,你就認爲是布施了。不一定!現在很多人都做慈善、做義工,但都是表面上的,根本沒有發慈悲心,甚至連同情心都沒有。別人說慈善好、義工好,自己也去做,甚至有的是爲了自己暫時的利益、名氣或者地位等而做的。
現在全世界都注重慈善,我們國家也注重慈善,有些人就借著做慈善的機會謀取一些暫時的利益,這根本不是布施。若是以悲心,即使是給兒女、給父母財物都是布施;若不是以悲心,即使是給窮人、給殘疾人財物也不是布施。最好能以大悲心布施,大悲心是無分別的,是菩薩的行爲,做到這個不容易。若是沒有大悲心,有悲心也行。
請不要輕易享受信財、亡財,若是你不符合相應的條件,將來要感受極其難忍的痛苦,不要爲了暫時一點點的甜頭或利益,讓自己陷入無有出期的厄運當中。
還有一個公案,大堪布具德護法在德格期間,有一天,他對弟子們說:“今天俄達河裏出現什麼都不要放掉。”許多僧人去河邊守候,一直到午後時分才看到有一段樹幹隨波漂來,于是打撈上來,禀告上師說:“除了這一截樹幹以外,其他什麼也沒有發現。”具德護法讓弟子們劈開這段圓木,衆人驚奇地看到裏面有一只青蛙,身上有很多含生在吃它。上師爲它做了沐浴儀軌……並說這只青蛙是德格管理信財的監院師哦吉的轉世。他在德格管理信財的時候,占用了僧財,所以墮落孤獨地獄感受極其難忍的痛苦。
寺院、道場都有管理人員,每個人都不能占用屬于叁寶的財産,一絲一毫都不能據爲己有,這是大家都要注意的地方。你沒有必要拿佛法造業!現在有很多人打著佛教的旗號爲自己牟取利益,這些人將來都要在孤獨地獄裏感受無窮無盡的痛苦。什麼是屬于叁寶的財産?塑造佛像與佛塔的錢財,在佛像或佛塔前供養的物品,都是佛寶的財産;印經書、請經書的錢財,包括包經書的東西以及在經書前做的供養,都屬于法寶的財産;小乘裏四位比丘以上的僧團,大乘裏有修有證的人都是僧,屬于他們的財物都是僧財。還有,比如說,我們這個道場,或其他的道場,雖然有些規模不大,但是裏面有很多的修行者,其中肯定有有修有證的,肯定有成就者,屬于他們的財産都是僧財。另外,屬于一個寺廟的財産,屬于一個道場的財産,也是僧財。
即使餓死、凍死了,也不能占用叁寶的財産!也許有些人通過佛教暫時賺錢了、發財了,但是千萬不能跟這樣的人學,不會有好結果的。我們不能看眼前,過幾年、幾十年再看這些人。不要說來世,今生今世都不會有好結果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絲毫不爽,不會有浪費、有差錯的。占用叁寶的財産了,罪過是非常嚴重的。
佛在經中講過,再大的毒都有治療的方法,但占用僧財無法對治。就是說,若是你占用僧財了,沒有對治的方法,將來必定要感受果報。若不是以佛法造的業,即使業再嚴重,也能以佛法來對治,也能通過忏悔鏟除罪業。若是以佛法造業就沒有對治的方法了。因爲對這樣的人來說佛法已經成爲造業的工具了,還拿什麼來對治呢?在這裏佛法已經成爲魔法了,正法已經成爲邪法了,這種人是很難改變,很難成就的,而且緣起也不好。如果現在做不到不以佛法造業,就離開叁寶。我們可以看《百業經》以及很多類似的書,裏面有很多公案是講享用信財,占有叁寶財産的果報。
我們在世間的目的,就是要了緣了債。你盡責任,盡義務,真心地對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這就是修行,這就是成就的方法,最後才能成就。有回報了當然好,暫時沒有回報也無所謂,也許沒有回報更好,但是你所做的這些是不會浪費的。大家要相信,該得到的一定會得到,不該得到的不會得到;該有的一定會有,不該有的不會有。
賺錢的方法有很多,若是命中有福報,到時候一定會發財。其實有多大福報就享受多大福報,知足是心裏的一種滿足,知足才能常樂。你貪也沒有用,沒有福報賺不到錢,沒有福報發不了財。餓不著,凍不著就行了。該享用的享用,不該享用的一定不能享用。修行就要知足少欲,你可以享受福報,但是不能浪費福報;你可以修福報,但是不能貪福報。沒有貪心,積福才是修福;有貪心,積福是消福。
大家要有正知正見,要有分辨、取舍的能力,千萬不能爲了眼前一點點暫時的利益而造下滔天大罪,將來要遭受嚴重的果報,這根本不是覺者該做的事。大家一定要明白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次要的;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
我們的思想是錯誤的,行爲也是錯誤的,現在就要改變思想,糾正行爲。不要貪,貪不可能給你帶來快樂,也不可能給你帶來幸福;不貪才會快樂,不貪才有福報。我在壽命無常、因果不虛的課程裏已經講了很多這方面的內容,現在在輪回過患的課程裏又講,你們應該斷除貪戀了吧?貪著會障礙你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的圓滿。你貪是爲了什麼?是爲了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的圓滿,但你得到的結果恰恰是相反的。你貪的時候,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是不會圓滿的;不貪的時候才會圓滿。貪只會給你帶來痛苦,不會給你帶來快樂,所以大家不能再顛倒了!若是你真心想獲得生生世世的幸福快樂,就去掉貪戀吧!若是你能去掉貪戀,幸福快樂自然就來了,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自然就圓滿了。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2011百日共修 共同之四外加行 輪回過患(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