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百日共修 皈依(八)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通過這幾天的學習,我們明白了很多道理,其實皈依是進入佛門最根本的一種修法,真正要做到皈依是很不容易的。我們今天對皈依的內容做一下總結。
一、皈依的動機及原因
(一)皈依的動機
大家皈依時,首先應觀察自己的心相續,是善念、惡念還是無記的狀態?若是有惡念,應該及時清除;若是處于無記的狀態,應該盡量調整。
第一種,以惡念皈依。是指爲了傷害、毀壞佛教,或者爲了破壞寺院、道場而惡意皈依。這樣皈依不僅得不到皈依戒的戒體,得不到任何利益,相反會給自己帶來嚴重的後果,對自己暫時或究竟的利益都有很大的傷害。佛教、道場是佛菩薩、上師善知識的願力所現,也是衆生福德力的顯現,在願力與福報結束、窮盡之前,是不可能被破壞的。無論你是以何種身份,持何種惡念而想去毀壞,都是癡心妄想、白日做夢!造這樣的惡業是極其愚癡的做法,今生你要遭受各種災難,來世還要下地獄,感受地獄的痛苦,這都是自作自受。
現在什麼樣的人都有,教派與教派之間,道場與道場之間,滿懷嫉妒和嗔恨,然後不擇手段地搞破壞。不要再顛倒了!不同的教派、道場應該和睦相處,互相尊重,各自發展各自的教派,各自發展各自的道場,互不相幹,井水不犯河水。沒有必要互相破壞,不能生起這種心,否則後果將非常嚴重,不堪設想。
第二種,沒有任何目的,既不是爲了人天的安樂,也不是爲了解脫成佛,只是盲目地跟從別人皈依,處在無記的狀態下。這種皈依可以說是不善不惡,沒有任何意義。皈依後也是浪費時間,浪費光陰。沒有目標,一切努力都是白費。
第叁種,除了惡念和無記狀態下的皈依,皈依分爲下士道的皈依、中士道的皈依和上士道的皈依叁種。
下士道的皈依是爲了從叁惡道中解脫,獲得善趣的安樂而皈依上師叁寶。當年阿難在佛陀面前,給一個婆羅門弟子講皈依的功德,說皈依叁寶以後能獲得很多人天安樂。佛聽到後說:這種說法是不全面的,修人天福報、善趣安樂是下等的皈依,皈依的真正功德和利益是能獲得叁菩提果位。
中士道的皈依是對六道輪回生起厭離心,想從中解脫,獲得羅漢或獨覺佛的果位。這種解脫是暫時的,不究竟的,墮入了寂滅邊,不能利益衆生,斷證功德無法圓滿,福德和智慧二資糧也不能究竟圓滿。
上士道的皈依是對輪回邊、寂滅邊都生起了厭離心,爲從中解脫並獲得無上正等覺的果位——佛果而皈依上師叁寶。
我們要觀察自己屬于哪種皈依,若是爲了獲得善趣的安樂,就是下士道的皈依;若是爲了獲得聲聞和緣覺的果位,就是中士道的皈依;若是爲了衆生而解脫成佛,就是上士道的皈依。現在我們學修淨土與大圓滿法,淨土法是臨終往生的方法,大圓滿法是即身成佛的方法,這兩個法都是大乘法,最終的目的都是成佛。我們皈依應該是爲了成佛,成佛也是爲了度化衆生。
解脫不只是從輪回中解脫,還要從寂滅中解脫;不只是對輪回生起了厭離心和畏懼心,還要對寂滅——聲聞、緣覺的果位也生起厭離心和畏懼心。我們扪心自問,爲了衆生而解脫成佛的這顆心是不是真的?對輪回邊、寂滅邊的厭離與畏懼是不是真的?有束縛、有痛苦就是輪回,輪回只有痛苦沒有安樂。若是真正明白了這個道理,能對輪回邊生起厭離心、出離心並不難。能不能做到上士道的皈依,關鍵在于對寂滅邊,對聲聞、緣覺的果位是不是也生起了厭離心、畏懼心?寂滅邊雖然也是解脫,超出了叁界輪回,但是不能度化衆生,這多可怕啊!
出離心分一般的出離心和大出離心。一般的出離心是想從輪回中獲得解脫;大出離心是想從輪回、涅槃(寂滅)二邊中獲得解脫。出離心非常重要,我們學修四外加行就是爲了生起出離心。如果沒有徹底明白佛講的暇滿難得、壽命無常、因果不虛、輪回過患這些基本道理,我們不可能生起出離心。即使生起了出離心,也是偶爾的,不穩固的,不可靠的,假的。因爲不是自己徹底明白,真正領悟了這些道理以後而生起來的。所以學修共同四外加行至關重要。
《大圓滿前行引導文》前面有華智仁波切的略傳,《前行備忘錄》前面有阿瓊堪布的傳記,我們可以看看這些大德們都是如何重視共同四外加行的。華智仁波切、阿瓊堪布一生中,都學修了幾十遍外加行。有一天阿瓊堪布正在修內加行,上師來了,讓他把內加行先放一放,基礎還不紮實,還要再修一遍四外加行。
爲什麼需要反複修外加行?爲什麼對外加行這樣重視?這說明了共同四外加行的重要。後面我們學習發心、除障法的時候,也會發現這些基礎很重要,若是沒有一個紮實的基礎,沒有生起真正的出離心,修五內加行就是寸步難行,想解脫成佛是不可能的。
能不能真正皈依上師叁寶要看是否有出離心。有出離心的基礎非常重要,現在很多人修行不按次第,不打基礎,好高骛遠,想一步登天,那是不可能實現的。
(二)皈依的原因
我們爲什麼要皈依上師叁寶呢?
第一、我們要解脫成佛。
第二、除了上師叁寶之外,誰也不能教給我們解脫成佛的方法。帝釋天王、自在天王等世間天尊雖然有神通神變,但是因爲他們自己都沒有解脫成佛,還在輪回中流轉,沒有擺脫痛苦,所以他們不能教給我們解脫成佛的方法。在人間,最慈愛我們的父母以及親朋好友也不能教給我們解脫成佛的方法。
第叁、唯有上師叁寶能夠教我們解脫成佛的方法。佛第一次轉*輪的時候,講了四谛法,即“了知諸苦谛,根除諸集谛,修學諸道谛,趨涅槃滅谛”。就是講輪回的因和果,涅槃的因和果。
“了知諸苦谛”。佛講首先要明白輪回是痛苦的,然後去找苦的根,即“集”。
“根除諸集谛”。“集”指的是無明、我執、煩惱、業障,這是輪回的根和因。輪回是怎樣形成的?它有遠因和近因,遠因是無明、我執、煩惱,近因是業障。想結束輪回,獲得解脫,就要斷除輪回的根,這樣輪回自然就結束了,我們就解脫了、自在了,再也不要受業力的牽引而在六道中流轉了。那怎樣斷除輪回的根呢?就要“修學諸道谛”。
“修學諸道谛”。煩惱是從我執中産生的,沒有我執就不起煩惱,沒有煩惱就不會造業。和我執有抵觸、有沖突的才能對治我執,這就是道,即無我的智慧(人無我、法無我)和空性智慧。我執是有我的,無我的智慧是沒有我的,二者是相違的、沖突的、抵觸的。明白和掌握了人無我和法無我的智慧及空性智慧,這樣在你的相續中才沒有我執這樣的邪見,沒有我執就不起煩惱,沒有煩惱就不造業,沒有業就沒有輪回。
在六道中,以業力而轉就是輪回,是不自由的;以願力而轉不是輪回,是自由的。佛菩薩沒有被業力牽引入六道,是基于願力和悲心來到輪回中。願是自己發的,悲心是自己發的,以願力、悲心而轉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是度化衆生,不是六道輪回;凡夫以業力而轉,善業成熟就上升叁善道,惡業成熟就墮落叁惡道,這叫六道輪回。
“趨涅槃滅谛”。集谛是輪回的因,道谛是涅槃的因。我們以道谛根除了集谛,輪回就沒有了,然後就趨入涅槃了。
這是佛在《勝幢經》中講的。佛完全有能力教給我們解脫成佛的方法,我們按照這個方法去學修,最終一定能解脫成佛,所以我們要皈依上師叁寶。
二、怎樣皈依
皈依的內容包括皈依的基礎、皈依的對境和皈依的方法。
(一)皈依的基礎
皈依的基礎是叁種信心,清淨信心、欲樂信心和勝解信心,這是修行的動力。這些信心最初推動我們皈依叁寶,中途讓我們堅持不懈,最終讓我們獲得成就,解脫成佛。
對上師叁寶這些無漏的功德生起清淨的歡喜之心,特別喜歡,這是清淨信心。不清淨的歡喜之心是貪心,不是信心。不僅是喜歡,還想獲得這些功德,想成爲具有這些功德的偉大的佛菩薩,這是欲樂信心。一切衆生都有如來智慧德相,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簡單地說,功德是學來的,福德是修來的。誰都可以學功德,誰都可以修福報,都有這個本能,這叫佛性。最終功德能圓滿,福德能圓滿,一切都圓滿了,就是佛。對這些道理徹底明白了,生起定解了,叫勝解信心,它是不動搖、不退轉的。這叁種信心是修行的動力,是成就的根本。
(二)皈依的對境
第一、外皈依的對境是佛法僧和上師。
佛寶有法身佛和色身佛。法身是我們的本性、法性;色身有報身和化身,是依所化衆生的福德力而從法性中顯現的。所化衆生有清淨的、不清淨的,在清淨的衆生面前顯現的是報身佛,在不清淨的衆生面前顯現的是化身佛。叁身佛都是皈依的對境。
法寶有教法、證法。教法是經、律、論叁藏,證法是戒、定、慧叁學。
僧寶有世間的也有出世間的,有聖者也有凡夫。大乘聖者僧是一地以上的菩薩,凡夫僧是一地以下的菩薩。小乘和大乘有所不同,小乘裏四位比丘(尼)以上的僧團才是僧寶,除此之外,其他人不能稱爲僧…
《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內加行 皈依(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