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好生.憐憫萬物(上)
──略述中國佛教放生的起源
與天臺智者大師的「放生」理念和實踐
「放生」一詞出于大乘佛教經典;放生的活動乃基于佛弟子衆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以及輪回生死的因果觀念,而提倡惜生、護生;戒殺、放生。時至今日,放生儀式,盛行于中國,也流行于日本、南韓、越南等地。
其實,在「放生」被作爲固定的佛教儀式之前,古人早就已經有「放生」之舉,「放生是人類天性好生,憫及于物」,在我國此舉甚早,見于文獻記載的有《列子·說符》:「邯鄲之民正旦獻鸠于趙簡子(春秋末年晉國正卿),簡子厚賞而放其鸠。客問其故?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正旦」也就是農曆新年正月初一。有「邯鄲之民」正月初一向趙簡子進獻了一只(或數只)斑鸠,趙簡子厚賞了他並把斑鸠給放了。在趙簡子看來,正月初一放生(這也許是當時的一種風俗習慣),「示有恩也」,即可以藉此來表明自己宅心仁厚,能夠恩澤及于天地間一切生靈。
一、中國佛教「放生」的起源
但是這種「宅心仁厚」的放生,是與佛教無關的。佛教「放生」的開始,應該源自于《金光明經》的傳譯。《金光明經》譯自北涼昙無谶(385—433年),譯時大約在東晉末年;隨著此經的流行,放生活動作爲奉佛行爲的一部份,亦日益普及。如《南史》載,梁武帝時,謝微爲〈放生文〉,見賞于世。又《藝文類聚》載,梁元帝(522—555年)時,荊州有放生亭碑。而在北方,北齊文宣帝高洋皈依佛門,跟隨僧稠禅師(480—560)受菩薩戒,並曾「將籠養的名貴禽鳥全部放生」。
由此可見,自東晉末年至南北朝,由于受譯介進來的《金光明經》(其中〈流水長者子品〉的「放生」思想)的影響,佛教意義上的「放生」才開始出現,並日漸流行;上自皇帝,下至百姓,佛教徒中皆不乏好之者。不過,當時的佛教「放生」可能只是個別佛弟子慈悲心願的一種表達,與今日所見的大規模按佛教《放生儀規》來舉辦的,組織化、規模化的「放生」並不相同,這種大規模的放生儀式,始于天臺智者大師,其情況大概如下:
智者大師居天臺山時,爲令臨海居民莫以捕魚殺生爲業,曾自舍身衣,並勸募衆人購置放生池,複傳授池中族類「叁皈戒」,爲彼等說《金光明經》、《法華經》等,以結法緣,從而開天臺「放生會」之濫觞。其後,唐肅宗于幹元二年(西元759年)下诏,在山南道、劍南道、荊南道、浙江道等地設置放生池八十一所。宋真宗天禧元年(西元1017年),敕令天下重修放生池。天禧叁年,天臺宗遵式奏請以杭州西湖爲放生池,自製「放生慈濟法門」,于每年四月八日佛誕日舉行放生會,爲天子祝聖。
天聖叁年(西元1025年),四明知禮亦奏請永久成立南湖放生池之佛生日放生會,並撰《放生文》以定其儀規。此後,放生習俗徹底佛教化了,並經久不衰。現在通行的《放生儀規》,就是依據《金光明經·流水長者子品》的大意編撰的。
這段引文告訴我們,今日佛教所使用的《放生儀規》及依之而行的「放生儀式」,其源頭有兩個,一是《金光明經》,一是天臺宗;而這兩個源頭又可進一步上統于天臺宗的創始人智者大師。智者大師將《金光明經》中的「放生」理念轉化成「放生」的實踐,只是智者大師所說的「放生」與我們今天所說的「放生」並不完全一樣;到底智者大師的「放生」理念與實踐,究竟是怎樣的呢?在探討智者大師的「放生」理念之前,讓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金光明經》中,最能體現「放生」思想的「流水長者子救魚」的故事;正由于這個故事的啓發,智者大師才萌發了其特有的「放生」思想,及相應的「放生」行爲的實踐。
二、《金光明經》中的救魚故事
《金光明經·流水長者子品》中敘述了這樣的一個故事:
天自在光王國中,有一位名叫「流水長者子」的大醫王。他的醫術精湛,治好了該國一切衆生的疾病後,有一天帶著兩個兒子「次第遊行城邑聚落」,路上看見一群又一群的「虎、狼、狐、犬、鳥、獸」不知何故皆朝一個方向「馳奔而去」,流水長者子心中好生奇怪,遂「隨後逐而觀之」,意欲看個究竟。不看不知道,一看竟嚇了一大跳,原來衆鳥獸皆是奔向一個因「爲日所曝」而水涸魚露的大池裏去吃魚。流水長者子來到池邊,見魚「足滿十千」,且一個個「四向宛轉,見是長者,心生恃賴,隨是長者所至方面,隨逐瞻視,目未曾舍」,好生可憐。
流水長者子見已,心生「大悲愍」,遂四處尋水救魚,甚至還找來大樹葉爲魚遮陰擋日,然而水找到了卻無法將其引到池中;樹葉遮蔭顯然也不是最終的解決辦法,該怎麼辦才好呢?此時流水長者子想到自己曾治好了天自在光王國所有衆生的疾病,或許求國王幫忙能有辦法救魚,于是他就跑到國王那裏,將所見情況一一向國王禀告,結果國王答應借出二十頭大象和許多儲水皮囊,並以最快的速度趕著大象從遠處「負水濟彼魚命」,池中的魚從而得救。
此時,流水長者子「于池四邊仿徉而行,是魚爾時亦複隨逐循岸而行」,流水長者子認爲這是魚衆「爲饑火所惱」而向他「求索飲食」,于是便對身邊的兩個兒子說:你倆趕快找一頭力氣最大的大象,速至家中搬運食物來喂魚,「爾時二子如父教敕,乘最大象往至家中」,把家中一切「可食之物」悉數搬來,分與魚衆吃。魚衆吃飽喝足後,流水長者子又想到要爲他們「施法食」,爲「是十千魚解說甚深十二因緣」佛法,以便于他們命終之後能上生于天,不再受爲魚之苦。「思惟是已」,流水長者子即便入水作如是言:「南無過去寶勝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寶勝如來,本往昔時,行菩薩道,作是誓願:『若有衆生,于十方界,臨命終時,聞我名者,當令是輩,即命終已,尋得上生叁十叁天。』爾時,流水複爲是魚,解說如是甚深妙法,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流水長者子及其二子,說是法已,即共還家」;回到家後,流水長者子與「賓客聚會,醉酒而臥」睡著了,此時大地震動,「時十千魚同日命歸」,上生忉利天成了十千天子,又「從忉利天下閻浮提」,在流水長者子的家、原來十千魚所生活的水池乃至整個天自在光王國,顯現種種祥瑞,如「雨曼陀羅華摩河曼陀羅華」,或「作種種天樂出妙音聲」等,以示報謝流水長者子的救度之恩。
以上的故事告訴我們,流水長者子的救魚行動,可分爲「叁部曲」,即先施魚以水,再施魚以食,最後是施魚以法;既救魚的自然生命,又救魚的佛法慧命,兩命同救,這是佛教「放生」的根本意義;而智者大師的「放生」理念即深受其影響。
上天好生.憐憫萬物(中)
──略述中國佛教放生的起源
與天臺智者大師的「放生」理念和實踐
叁、智者大師的「放生」理念和實踐
身爲一代宗師的智者大師,自然是通曉叁藏,博覽群經;《金光明經》是其相當重視的經典之一,他曾深入研究並爲衆講說,因而有《金光明經玄義》和《金光明經文句》兩種疏解本(由章安灌頂記錄整理)傳世。智者大師「于天臺棲隱期間,講述此經〈流水長者品〉,度化漁民,並立放生池」,據灌頂(561—632)《隋天臺智者大師別傳》載:
天臺基壓巨海,黎民漁捕爲業,爲梁者斷溪,爲簄者藩海,秋水一漲,巨細填梁,晝夜二潮,嗷岌滿簄,髗骨成嶽,蠅蛆若雷,非水陸可悲,亦痛舟濫殒。先師(按:指智者大師)爲此而運普悲,乘舍身衣,並勸助贖簄一所,永當放生之池。于是計诩臨郡,請講《金光明經》。濟物無偏,寶冥出窟,以慈修身,見者歡喜;以慈修口,聞聲發心。善誘殷勸,導達因果,合境漁人,改惡從善,好生去殺,湍潮綿亘叁百余裏,江溪簄梁合六十叁所,同時永舍,俱成法池。一日所濟,巨億數萬,何止十千而已哉。
又,智者大師在《智者遺書.與臨海鎮將解拔國述放生池》的信函中說:
此山溪接江源,連亘海際。漁捕簄業,交橫塞水。殺戳既多,煮炙無算。夭傷物命,有足悲者。亦是公私去來,頻遭沒溺,以此死亡,不可稱數。貧道不惟虛薄,願言拯濟,仍率勵山僧,貨衣資什物,就土民孔玄達等,買茲簄業,永作放生之池,變此魚梁,翻成法流之水,故臨海內史計尚兒,敬法心重,乃請講說《金光明經》,至〈流水品〉,檀越羊公賀等,聞斯妙句,鹹舍簄業,凡五十五所,遂使水陸沾濡,人蟲荷澤。
其後,唐代道宣(596—667)《續高僧傳·隋國師智者天臺山國清寺釋智顗傳》中說:
(智顗)往居臨海,民以簄魚爲業,罾網相連四百余裏,江簄溪梁六十余所,顗恻隱觀心,彼此相害,勸舍罪業,教化福緣,所得金帛,乃成山聚,即以買斯海曲爲放生之池。又遣沙門慧拔表聞于上。陳宣下敕:「嚴禁此池,不得采捕。」國爲立碑,诏國子祭酒徐孝克爲文,樹于海濱,詞甚悲楚,覽者不解墮淚。時還佛壟,如常習定,忽有黃雀滿空翺翔相慶,鳴呼山寺,叁日乃散。顗曰:「此乃魚來報吾恩也。」至今貞觀,猶無敢犯;下敕禁之,猶同陳世,此慈濟博大,仁惠難加。
從以上叁則內容大致相約,但又各有側重的資料中,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智者大師的「放生」理念和「放生」的實踐。智者大師所棲隱的天臺山周邊地區,也就是今天浙中沿海的臺州市;臺州其地不但靠海,而且境內大、小溪流無數。上述叁段引文中提到的當地居民的捕魚方法,其中「爲梁者斷溪」是指在溪流的上遊,築梁使水決流于他方,從而斷了下遊的水;下遊流水一斷,那裏的魚就露脊難逃伸手可捉了;這種方法的後果乃是…
《上天好生 憐憫萬物──略述中國佛教放生的起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