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好生.怜悯万物(上)
──略述中国佛教放生的起源
与天台智者大师的「放生」理念和实践
「放生」一词出于大乘佛教经典;放生的活动乃基于佛弟子众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以及轮回生死的因果观念,而提倡惜生、护生;戒杀、放生。时至今日,放生仪式,盛行于中国,也流行于日本、南韩、越南等地。
其实,在「放生」被作为固定的佛教仪式之前,古人早就已经有「放生」之举,「放生是人类天性好生,悯及于物」,在我国此举甚早,见于文献记载的有《列子·说符》:「邯郸之民正旦献鸠于赵简子(春秋末年晋国正卿),简子厚赏而放其鸠。客问其故?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正旦」也就是农历新年正月初一。有「邯郸之民」正月初一向赵简子进献了一只(或数只)斑鸠,赵简子厚赏了他并把斑鸠给放了。在赵简子看来,正月初一放生(这也许是当时的一种风俗习惯),「示有恩也」,即可以藉此来表明自己宅心仁厚,能够恩泽及于天地间一切生灵。
一、中国佛教「放生」的起源
但是这种「宅心仁厚」的放生,是与佛教无关的。佛教「放生」的开始,应该源自于《金光明经》的传译。《金光明经》译自北凉昙无谶(385—433年),译时大约在东晋末年;随着此经的流行,放生活动作为奉佛行为的一部份,亦日益普及。如《南史》载,梁武帝时,谢微为〈放生文〉,见赏于世。又《艺文类聚》载,梁元帝(522—555年)时,荆州有放生亭碑。而在北方,北齐文宣帝高洋皈依佛门,跟随僧稠禅师(480—560)受菩萨戒,并曾「将笼养的名贵禽鸟全部放生」。
由此可见,自东晋末年至南北朝,由于受译介进来的《金光明经》(其中〈流水长者子品〉的「放生」思想)的影响,佛教意义上的「放生」才开始出现,并日渐流行;上自皇帝,下至百姓,佛教徒中皆不乏好之者。不过,当时的佛教「放生」可能只是个别佛弟子慈悲心愿的一种表达,与今日所见的大规模按佛教《放生仪规》来举办的,组织化、规模化的「放生」并不相同,这种大规模的放生仪式,始于天台智者大师,其情况大概如下:
智者大师居天台山时,为令临海居民莫以捕鱼杀生为业,曾自舍身衣,并劝募众人购置放生池,复传授池中族类「三皈戒」,为彼等说《金光明经》、《法华经》等,以结法缘,从而开天台「放生会」之滥觞。其后,唐肃宗于干元二年(西元759年)下诏,在山南道、剑南道、荆南道、浙江道等地设置放生池八十一所。宋真宗天禧元年(西元1017年),敕令天下重修放生池。天禧三年,天台宗遵式奏请以杭州西湖为放生池,自制「放生慈济法门」,于每年四月八日佛诞日举行放生会,为天子祝圣。
天圣三年(西元1025年),四明知礼亦奏请永久成立南湖放生池之佛生日放生会,并撰《放生文》以定其仪规。此后,放生习俗彻底佛教化了,并经久不衰。现在通行的《放生仪规》,就是依据《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子品》的大意编撰的。
这段引文告诉我们,今日佛教所使用的《放生仪规》及依之而行的「放生仪式」,其源头有两个,一是《金光明经》,一是天台宗;而这两个源头又可进一步上统于天台宗的创始人智者大师。智者大师将《金光明经》中的「放生」理念转化成「放生」的实践,只是智者大师所说的「放生」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放生」并不完全一样;到底智者大师的「放生」理念与实践,究竟是怎样的呢?在探讨智者大师的「放生」理念之前,让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金光明经》中,最能体现「放生」思想的「流水长者子救鱼」的故事;正由于这个故事的启发,智者大师才萌发了其特有的「放生」思想,及相应的「放生」行为的实践。
二、《金光明经》中的救鱼故事
《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子品》中叙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天自在光王国中,有一位名叫「流水长者子」的大医王。他的医术精湛,治好了该国一切众生的疾病后,有一天带着两个儿子「次第游行城邑聚落」,路上看见一群又一群的「虎、狼、狐、犬、鸟、兽」不知何故皆朝一个方向「驰奔而去」,流水长者子心中好生奇怪,遂「随后逐而观之」,意欲看个究竟。不看不知道,一看竟吓了一大跳,原来众鸟兽皆是奔向一个因「为日所曝」而水涸鱼露的大池里去吃鱼。流水长者子来到池边,见鱼「足满十千」,且一个个「四向宛转,见是长者,心生恃赖,随是长者所至方面,随逐瞻视,目未曾舍」,好生可怜。
流水长者子见已,心生「大悲愍」,遂四处寻水救鱼,甚至还找来大树叶为鱼遮阴挡日,然而水找到了却无法将其引到池中;树叶遮荫显然也不是最终的解决办法,该怎么办才好呢?此时流水长者子想到自己曾治好了天自在光王国所有众生的疾病,或许求国王帮忙能有办法救鱼,于是他就跑到国王那里,将所见情况一一向国王禀告,结果国王答应借出二十头大象和许多储水皮囊,并以最快的速度赶着大象从远处「负水济彼鱼命」,池中的鱼从而得救。
此时,流水长者子「于池四边仿徉而行,是鱼尔时亦复随逐循岸而行」,流水长者子认为这是鱼众「为饥火所恼」而向他「求索饮食」,于是便对身边的两个儿子说:你俩赶快找一头力气最大的大象,速至家中搬运食物来喂鱼,「尔时二子如父教敕,乘最大象往至家中」,把家中一切「可食之物」悉数搬来,分与鱼众吃。鱼众吃饱喝足后,流水长者子又想到要为他们「施法食」,为「是十千鱼解说甚深十二因缘」佛法,以便于他们命终之后能上生于天,不再受为鱼之苦。「思惟是已」,流水长者子即便入水作如是言:「南无过去宝胜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宝胜如来,本往昔时,行菩萨道,作是誓愿:『若有众生,于十方界,临命终时,闻我名者,当令是辈,即命终已,寻得上生三十三天。』尔时,流水复为是鱼,解说如是甚深妙法,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流水长者子及其二子,说是法已,即共还家」;回到家后,流水长者子与「宾客聚会,醉酒而卧」睡着了,此时大地震动,「时十千鱼同日命归」,上生忉利天成了十千天子,又「从忉利天下阎浮提」,在流水长者子的家、原来十千鱼所生活的水池乃至整个天自在光王国,显现种种祥瑞,如「雨曼陀罗华摩河曼陀罗华」,或「作种种天乐出妙音声」等,以示报谢流水长者子的救度之恩。
以上的故事告诉我们,流水长者子的救鱼行动,可分为「三部曲」,即先施鱼以水,再施鱼以食,最后是施鱼以法;既救鱼的自然生命,又救鱼的佛法慧命,两命同救,这是佛教「放生」的根本意义;而智者大师的「放生」理念即深受其影响。
上天好生.怜悯万物(中)
──略述中国佛教放生的起源
与天台智者大师的「放生」理念和实践
三、智者大师的「放生」理念和实践
身为一代宗师的智者大师,自然是通晓三藏,博览群经;《金光明经》是其相当重视的经典之一,他曾深入研究并为众讲说,因而有《金光明经玄义》和《金光明经文句》两种疏解本(由章安灌顶记录整理)传世。智者大师「于天台栖隐期间,讲述此经〈流水长者品〉,度化渔民,并立放生池」,据灌顶(561—632)《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载:
天台基压巨海,黎民渔捕为业,为梁者断溪,为簄者藩海,秋水一涨,巨细填梁,昼夜二潮,嗷岌满簄,髗骨成岳,蝇蛆若雷,非水陆可悲,亦痛舟滥殒。先师(按:指智者大师)为此而运普悲,乘舍身衣,并劝助赎簄一所,永当放生之池。于是计诩临郡,请讲《金光明经》。济物无偏,宝冥出窟,以慈修身,见者欢喜;以慈修口,闻声发心。善诱殷劝,导达因果,合境渔人,改恶从善,好生去杀,湍潮绵亘三百余里,江溪簄梁合六十三所,同时永舍,俱成法池。一日所济,巨亿数万,何止十千而已哉。
又,智者大师在《智者遗书.与临海镇将解拔国述放生池》的信函中说:
此山溪接江源,连亘海际。渔捕簄业,交横塞水。杀戳既多,煮炙无算。夭伤物命,有足悲者。亦是公私去来,频遭没溺,以此死亡,不可称数。贫道不惟虚薄,愿言拯济,仍率励山僧,货衣资什物,就土民孔玄达等,买兹簄业,永作放生之池,变此鱼梁,翻成法流之水,故临海内史计尚儿,敬法心重,乃请讲说《金光明经》,至〈流水品〉,檀越羊公贺等,闻斯妙句,咸舍簄业,凡五十五所,遂使水陆沾濡,人虫荷泽。
其后,唐代道宣(596—667)《续高僧传·隋国师智者天台山国清寺释智顗传》中说:
(智顗)往居临海,民以簄鱼为业,罾网相连四百余里,江簄溪梁六十余所,顗恻隐观心,彼此相害,劝舍罪业,教化福缘,所得金帛,乃成山聚,即以买斯海曲为放生之池。又遣沙门慧拔表闻于上。陈宣下敕:「严禁此池,不得采捕。」国为立碑,诏国子祭酒徐孝克为文,树于海滨,词甚悲楚,览者不解堕泪。时还佛垄,如常习定,忽有黄雀满空翱翔相庆,鸣呼山寺,三日乃散。顗曰:「此乃鱼来报吾恩也。」至今贞观,犹无敢犯;下敕禁之,犹同陈世,此慈济博大,仁惠难加。
从以上三则内容大致相约,但又各有侧重的资料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智者大师的「放生」理念和「放生」的实践。智者大师所栖隐的天台山周边地区,也就是今天浙中沿海的台州市;台州其地不但靠海,而且境内大、小溪流无数。上述三段引文中提到的当地居民的捕鱼方法,其中「为梁者断溪」是指在溪流的上游,筑梁使水决流于他方,从而断了下游的水;下游流水一断,那里的鱼就露脊难逃伸手可捉了;这种方法的后果乃是…
《上天好生 怜悯万物──略述中国佛教放生的起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