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 二》
雪歌仁波切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4/11/07
上次講到第十一頁「如是常以微弱之善根」的偈頌, "仁波切說這裏有一點重要,還要再提一下。《廣論》分兩個科判,一個是「于有暇身勸取心要」,另一個就是「如何取心要之法」。《入行論》也有相似的這兩個科判,就是「勸于暇滿身取心要」及「如何取心要之法」。《入行論》論首第九頁的偈頌就講到,利用這個偈頌來激發我們,讓我們生起想要趣入這一部論當中取心要的心。
《入行論》從第九頁的「乙二、正釋道次第」開始正說論文,分十個品依次宣說,品與品之間,甲曹傑大師就用科判的方式將其銜接起來,從科判上面,我們可以看出它是怎麼銜接的。接下來念一下科判,第八頁「乙二、正釋道次第分二 丙一、勸于暇滿取心要 丙二、如何取心要之法 」 「丙二、如何取心要之法分二 丁一、總科 丁二、別釋 」 「丁二、別釋分二 戊一、思惟修菩提心之功德利益 戊二、發二菩提心已學菩薩行之法 初中分二 己一、釋論文 己二、出品名 初中分二 庚一、教應止惡修善 庚二、思惟菩提心功德利益 」
請看第十頁,如何取心要法分爲兩個,丁一、總科,「此論圓滿開顯上士修心之支分,先于中下士道修心已,次發起殊勝菩提心,學施等六波羅蜜, 乃至成佛道之次第。此中初發殊勝菩提心,須于彼功德善思惟已,意樂猛利,倍複增進。故于初品明中下士修心,釋彼之支分。」所以,下中士是上士的支分,在《廣論》中也講得非常清楚。《入行論》也一樣,在論首也將其次第講得非常清楚,一開始要生起菩提心之前,一定要先去思惟菩提心的利益,在思惟利益之後,還要去淨化你的所有罪障,要生起皈依的心,那就是要先去學下士和中士之道,先對治你的煩惱,先斷除你的罪惡。直接來對治煩惱和斷除罪惡,這就進入第二品皈依和忏悔的部分。在第一品時要先思惟菩提心的利益,才會想要生起菩提心,而要生起菩提心,就要先忏悔罪障。所以,先去思惟菩提心的利益,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我們先要依著下士和中士道,先去淨化我們的罪惡,先生起強烈的皈依心才可以。忏悔和皈依屬于第二品,第叁品是講到我們要發起願心和行心這兩個菩提心,第四品是勸請我們不要放逸,第五品是要去學菩提心的學處,遵守這些學處,第六、第七品就依次進入到整個的菩薩六度萬行,修行的次第。
就好像我們早上《略論》裏講到的科判一樣,在我們生起菩提心之前,要先思惟菩提心的利益,同時也要先以圓滿菩提爲我們的目標,訂定目標之 後,再開始學下、中士道,進而再去發起菩提心。這裏面的科判也是一樣的次第,最初要發起殊勝的菩提心,必須要在菩提心的功德上先善加思惟,然後生起猛利菩提心的意樂,倍複增進。菩提心的功德在初品中就會講到,初品中明白闡釋到中下士道的修心,是上士道生起菩提心修行之前的支分,之後再更進一步去行皈依、忏悔罪障,這就進入第二品。所以第一品主要是要引發我們很強烈的想要生起菩提心的心,所以才宣說菩提心的利益。
在初品的時候,激發我們想要生起菩提心,生起菩提心之前,必須要先淨化罪障,積聚生起菩提心的順緣。所以,必須要思惟下、中士道的法要,在下、中士道當中學習如何淨化所有罪障,讓自己成爲發起菩提心的法器。第二品主要是講淨化罪障,去除發菩提心的違緣,同時積聚發起菩提心的順緣,除此之外,還講到積聚順緣,以用獻供的方式,獻供可以分爲外供、內供、有上供、無上供等等的供養,在第二品中會講到。
到了第叁品,就正式受戒,要受戒之前,也必須要積聚受戒的順緣。所以第二品中也有一分是講到積聚順緣、資糧的部分,在第叁品的時候,也有講到積聚順緣、資糧的部分,積聚資糧之後,才能夠受圓滿的這兩個戒。
請看第十頁,「次以慈悲爲根本發起菩提心,如迎轉輪聖王須先灑掃殿宇,忏除罪障違緣,積集資糧順緣,而受持菩提心,故先說第二品,後說第叁品,發心已學菩薩行,諸善不失壞之支分,須依不放逸,故說第四品。修行六波羅蜜之法,明于以下諸品。此中以正念正知守護之門而學律儀之理,于第五品中廣明。次于以下四品(第六品到第十品),依次明忍辱,精進,禅定,般若諸學之理。于第十品中,修以報身諸善根施他之心,廣作殊勝回向,故布施學處之理,于第十品中廣明,亦于受持菩提心等品宣說。佛果位之相于第九品宣說。」從第五品到第十品是講菩薩的六度行,菩薩的一切行攝于六度當中。我們這樣子學了之後,佛果位到底是如何呢?在第九品中就有講到。
請看文(庚一、教應止惡修善):
「猶如長夜黑暗陰雲覆,剎那電閃萬象暫顯明,
如是以佛神力加持故,世人福慧萬一須臾生。」
(庚二…癸一、催滅大罪):
「如是常以微弱之善根,極難對抗罪障大勢力,
是時若無圓滿菩提心,余善威力何能遮彼罪。」
佛陀出世是非常稀有難得的,又能夠修學佛出世所傳的法,就更爲稀有了,倘又能一向持善,那又更爲稀有了。因爲我們經常被惡業的大勢力恒時的壓榨著,所以很難去對抗罪惡的大勢力。現在我們是處于值遇佛法的時代,我們可以去行善、斷惡;如果不行善、斷惡的話,那豈不是太笨了嗎?不要讓自己的心充滿了煩惱,也不要讓自己的身、語也唯行煩惱行而已。我們現在處于值遇佛法的時刻,千萬不要浪費時間。從這個偈頌可以看到,是在鼓勵我們要把握時光。
如果我們要去對抗這些大勢力的話,怎麼去對抗它?唯有菩提心而已,因爲我們的心當中,所想的只有煩惱想而已,所做的也就成爲煩惱的仆人一 樣,所做的唯行煩惱行而已。從無始以來我們一直處于被大勢力的煩惱所控製的狀態之下,煩惱的大勢力是不可思議的,我們很難跟它對抗,而我們所行之善又是那麼微弱,要怎麼去對抗它?萬一我們真正要去面對這些罪障、這些煩惱的時候,要怎麼去對抗呢?唯有菩提心而已,只有菩提心才能跟這些大勢力的煩惱、罪障正面沖突,只有仰賴菩提心才能對抗它,沒有其它的方法。
說到發起菩提心善的力量有多大,因爲發起菩提心是爲了利益如同虛空般的一切有情,才會去發起菩提心。剎那間發起菩提心,善的力量已經是不可記數、不可思議的。如果要將剎那發起菩提心的這些功德來計算的話,連虛空也無法容納得下。所以,剎那間發起菩提心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不可計數的。
舉例來說明菩提心如何在剎那之間摧毀我們所造做的所有罪障,仁波切以許師兄來做比喻,如果他(指仁波切)透過身語的行爲對你(指許師兄)造了一些惡業,那要如何淨化對你所造的惡業呢?他就要在你身上發起菩提心,爲了你的緣故而發起菩提心、求證佛果,這樣剎那發起菩提心,就可以淨化這個罪障了。
剎那發起菩提心是如何能淨化對許師兄生命、身體的傷害所造的這些罪惡呢?比如說去傷害許師兄的生命或者是身體等等,也僅僅是此世的傷害而已。可是發起菩提心,爲了利益他的緣故,求證圓滿菩提的這種菩提心,並不是爲了他的此世而已,也不是爲了的來世而已,而是爲了他從無始以來的生生世世,從自己內心深處發起一顆善良的心,要去利益他的心,因而求證菩提的心。所以這個力量的大小就差很多了,一個是此世的,一個是無生生世世的。
傷害了許師兄之後,仁波切說在他的心中會有傷害的習氣在,可是,透過他發起很強烈的善心、菩提心,比如說在許師兄身上,因爲貪的緣故,就造了這些傷害,種下了這個習氣,必須要透過很強烈、猛力的善心、菩提心來將它淨化。那只要發起這個心,心中這些惡的習氣就自然會消散掉。
所以才說「余善威力何能遮彼罪」,除了圓滿的菩提心之外,沒有其它善的勢力能夠遮除這些罪惡的。所以如果真是要淨化我們的罪障的話,唯有用菩提心才能將它淨化。我們會造惡,主要是先有傷害他人的思惟還有透過這個思惟之後所造的這些業,要將這些傷害他人的思惟,還有由思惟而發起造做的這些惡業淨化,唯一的、最好的淨化方法就是菩提心。
所以說菩提心是最上等的除罪的方法,我們所說的罪惡,在因位而言,就是指傷害他人的思惟,就果的時候,就是透過身語的行爲去造作惡業,結果就是我們未來將會感受這個苦報。所謂的罪惡,它的本性是苦的,因爲它會引生自苦以及他苦,唯一除苦最好的方法就是菩提心。
菩提心如何去除痛苦呢?發起菩提心是爲了利益其他一切有情,一旦生起這種心…
《入菩薩行論 第二講(第1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