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 第叁講(第1品)

  

《入菩薩行論 叁》

  

雪歌仁波切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4/11/14

  

上次講到「庚二、思惟菩提心功德利益 分四:辛一、釋菩提心功德利益,辛二、辨菩提心相, 辛叁、由彼出生此等功德利益之因, 辛四、贊修菩提心者 」其中「辛一、釋菩提心功德利益」已經講過了,今天開始講「辛二、 辨菩提心相」。這四個科判已經總攝了這一部論的簡略意義。

  

在辛一講到菩提心的的功德利益時,並沒有分別講願菩提心或行菩提心的功德利益,而是總的來說它的利益。下面就會分別的來講願心的利益是什麼,行心的利益是什麼。我們念一下根本頌,這樣會幫我們回顧一下裏面的意義:(從11頁開始)

  

如是常以微弱之善根,極難對抗罪障大勢力,

  是時若無圓滿菩提心,余善威力何能遮彼罪。

  

于多劫中恒時作護念,諸能仁主觀見此利益,

  無量士夫多資糧所成,勝樂由斯不難安隱得。

  

百千生死苦痛欲摧壞,有情憂惱不安欲遣除,

  衆多百千妙樂欲受享,菩提心體常應不舍離。

  

若發菩提心者剎那間,生死囹圄堅牢苦逼身,

  即名一切如來殊勝子,世間天人悉皆應恭敬。

  

如丹點金轉成殊勝相,將此不淨之身能轉成,

  希有無價大寶如來身,是故于菩提心應堅持。」

  

「衆生唯一導師無量慧,善巧普觀見爲極珍奇,

  五趣衆生欲求出離者,大寶菩提妙心應堅持。」

  

「一切余善不久如芭蕉,一次生果雕謝不再生,

  菩提妙心嘉樹常茂密,與果恒時無盡展轉增。」

  

「如作極惡難容諸重罪,須依有力勇者脫諸怖,

  若于誰人歸投即蒙救,諸謹畏者于彼何不歸。」

  

「菩提妙心猶如劫盡火,剎那能焚諸罪盡無余,

  是故發心功德量無邊,慈氏依怙廣爲善財說。」

  

總攝而言菩提心,應知有二種差別,謂即發起菩提願,及與趣入菩提行。

  

剛才我們念的偈頌,菩提心的利益既然是無量無邊的話,那麼,菩提心到底是什麼呢?簡單而言,菩提心可以分爲兩種,也就是願心和行心。它們的次第性,要先生起願心,後來才生起行心。也就是先生起欲得圓滿菩提的心,之後爲了得到這個圓滿的菩提心,應該要去修持,爲了能夠修持的緣故,所以要發起行心。願心也就是欲得圓滿菩提的心,生起了欲得圓滿菩提的心,你不止只有這個心而已,你還想開始來行持、開始來修持,來真正獲得圓滿菩提,你也會生起這個心。乃至于你還沒有實際的去行持要證得圓滿菩提心之前,你所發的心都屬于願心而已。一但你開始了要來行持,決定要來證得圓滿菩提,這種心發起了之後,那你就生起了行心。兩者都是心,可是他有一個界限在。

  

佛陀成佛之後,在他的心相續當中是不是還有菩提心呢?回答是必須有的。如果沒有的話,那祂就沒有行心的戒,也就無法傳給其他菩薩行心的戒了,因爲要傳行心的戒給其他人,自己必須要具足行心的戒才可以,所以佛成佛之後也必須要有。那麼,佛在成佛以後是否還有欲求圓滿菩提的心呢?答案也是有的,祂的心相續當中還有這個菩提心攝持,祂是唯有爲了利益一切有情的緣故,所以祂必須具有欲求圓滿菩提的心。仁波切比喻就好像他有這一串念珠,他有了這一串念珠呢,所以必須要念六字大明咒,來念咒、來持咒等等,意思是相同的。所以,佛陀祂具有欲求圓滿菩提的心,並不是祂爲得圓滿菩提而必須證得圓滿菩提,不是這個意思,而是祂爲了一切有情之故,所以祂必須具有這個心。

  

願心和行心可以說成欲行和趣行,也就是想要去和開始去的意思。比如我們要去印度,在我們還沒有出發之前,我們就有想要去印度的心了,而在我 們出發之後還是有這個心。所以,想要去的心,在這兩個過程中都有。因此才說(壬二、譬釋差別廣論P.224+2):

  

如人欲行興趣行,差別如何易了知,如其次第願行別,智者當之亦如是。

  

願心和行心的差別,我們應該可以了解。再來(壬叁 癸一、願菩提心功德):

  

願菩提心雖亦能,于生死中與大果,然不如行菩提心,出生福德恒無盡。

  

欲行和趣行,也就是願心和行心,這兩者的功德是有差別的,什麼差別呢?願菩提心可以在生死當中給予大的果報,可是所給的這樣大的果報持續的時間不如行菩提心,所以說「然不如行菩提心,出生福德恒無盡。」也就是行菩提心所出生的功德是常流不息、持續不斷的。

  

願心和行心的功德差別是這樣子的,當發起行心之後,行者的心已經有所改變,他已經開始趣舍棄我愛執了,所做的行爲自然就會去遮止唯求自利,都是唯求利他,身語所做以及思惟全部都是唯有利他而已。他心中所想的都是以利他爲主,而不是以自利爲主了。他的所作所爲也都是以利他爲主,而不以自利爲主。他是爲了一切有情而求證圓滿菩提,這一點是絕對肯定的,同時他也許下諾言唯有這樣做而已。所以用他許下諾言的這一股力量,之後不論他是在睡覺或是放逸,任何時刻,這個行心所帶來的功德都是無量無邊的,是不會間斷的,因爲這個行者心中唯有利他而已。

  

我們說行菩提心能出生的功德是恒久無盡的,那麼,它有什麼特別的功德呢?請看文(癸二、行菩提心功德):

  

普爲無邊有情界,悉皆解脫安隱故,發心堅固無退轉,何時真發如是心,

  即當從于彼時起,縱令倚臥行放逸,福德勢力流無盡,量等虛空遍出生。

  

這就是行心特別的功德。行菩提心有這樣的特別功德,那麼,它是出自哪裏呢?用什麼來成立呢?下面這一偈(辛叁 壬一、教立):

  

此有經文可爲證,出于妙臂請問經,爲利小心有情故,如來歡喜親宣說。

  

也就是爲了那一些,就是聲聞、獨覺當中的不定種性者而言。有一些聲聞、獨覺衆是種性決定的,另有一些是種性不決定的,就是不定種性者,他們也不決定是聲聞、獨覺的種性,可是他們卻是喜歡聲聞、獨覺乘,這一類的不定種性者可以將他們引回大乘門當中。也就是對那些劣乘種性者,這邊「小心有情」指的就是劣乘的不定種性者,可以將他們引回大乘來,所以佛在《妙臂請問經》裏面,爲了那些聲聞、獨覺的不定種性者,就講了很多菩提心的功德。

  

前面我們剛剛念的,是總的來稱揚願心和行心的功德利益,主要還是在願心的功德上,那特別講到行心的功德,就是「普爲無邊有情界」到「量等虛空遍出生」,這一段是特別講到行心的功德。

  

剛才從十一頁「如是常以微弱之善根」這邊開始,到十五頁「及與趣入菩提行」,這整個都是在講菩提心的功德,先講到願心的功德,再講到行心的功德,爲什麼呢?因爲一個行者剛開始發心時,一定要先發起願心。所以,要先讓他認知願心的功德在那邊,他才會發起願心。先講願心的功德,再講到行心的功德,所以它也是有次第性的。像我們現在,任然還處于發了願心和行心之後,還是屬于菩薩位者,他必須爲了一切無量無邊的有情而去求證圓滿佛果,並不是爲了一位有情而已,而是爲了無量無邊的有情。他爲了要去除無量無邊有情的痛苦,不僅是解除一位有情的痛苦而已。所以,他所緣的是非常廣的,也因爲這個樣子,他能夠滿一切衆生願、除一切衆生苦,因所以而積聚的功德也是無量無邊的。請看偈頌(壬二...子一、成辦安樂作用無邊故功德大 廣論P.208+3),:

  

若人但略一思惟,欲爲有情除首疾,亦爲具足饒益想,所有福德亦無量,

  況爲別別衆有情,各欲爲除無量苦,無量功德各成辦,其爲福德何待言?

  

講到利益他人的菩提心的修持,並…

《入菩薩行論 第叁講(第1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