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 第叁講(第1品)▪P3

  ..續本文上一頁來,況于無余衆有情,勤作利益安樂事?」

  

「心欲舍離諸苦痛,現于諸苦轉趣近,雖欲安樂而愚昧,摧壞己樂如仇人。」

  

「若人匮乏安樂具,具足衆多痛苦事,誰以諸樂令滿足,複爲斷除諸苦痛?」

  

「愚癡暗昧能遣除,如此善心何能匹,如斯善友何可得,如斯福德何能及?」

  

下面就是贊歎心相續當中具有菩提心的行者,

  

辛四、贊修菩提心者分叁,壬一、 大悲引發爲不請友故應贊揚」:

  

或爲受恩作酬報,彼亦尚應獲稱揚,況爲衆生不請友,菩提薩埵何待言?

  

就我們而言,他人需要什麼,我們尚且不曉得,而且我們有時候想要去幫助他人,也不見得能夠使得上力。可是,菩薩卻能了解我們一切的所需,了解我們一切的心意,他們能夠從旁來幫助到我們所需要的一切。像一般世間的人,我們如果請別人做某一件事,都會給予酬勞,在他真的來幫忙的時候,我們還要加以褒揚一番,讓他心生歡喜來幫我們做這件事。所以這邊才說「或爲受恩作酬報,彼亦尚應獲稱揚」,就是那些受雇于我們來做事的人,我們尚且要去褒揚他,讓他好好的作事。更何況那些菩薩了知我們一切所需,能夠了知我們一切心意,而且不需要我們提出請求,甚至我們想都沒有想到要請他來幫忙,他就主動來幫忙了,那是不是我們更應該要去贊揚這一類的菩薩了,所以說「況爲衆生不請友,菩提薩埵何待言?」。

  

再來請看文(壬二、略作利益尚應稱歎成辦一切利樂彌應贊揚):

  

于少有情作搏食,剎那施與一餔醊,輕心嗟來半日施,世人敬贊猶稱善,

  況于無邊諸有情,無上菩提大安樂,隨心所欲悉圓滿,恒時施與何待言。

  

世間的大善人、大施主,他如果來作一日的布施,或是作一個月一次或半年一次的布施,給予衆生飲食,世間人一定都非常的稱贊他是一個大善人。 也有一些大施主在給衆生的時候,並不是用很恭敬的態度,他們可能會自以爲是,自認爲一個大施主、大財主,所以他會用一種很藐視、很輕忽的態度來布施這些食物出去,他用這種態度,世人都還會贊歎他們是一個大善人,所以看這一句「于少有情作搏食,剎那施與一餔醊」,剎那就是某個很少的時間內,不是很長時,一餔醊就是一點點的食物,或是「輕心嗟來半日施」他以很輕蔑的這種心給半日之施,世人尚且稱他爲大善人。「況于無邊諸有情」何況菩薩在利益衆生的時候,並不只是爲一位有情,而是爲了無量無邊的有情。祂所給予衆生的也不是半日之施,也不是一搏之食,而是給予衆生無上菩提的大安樂、佛果的大安樂,而且是滿足一切衆生的一切所欲,而不是滿足衆生暫時的需要而已。利益衆生的時間又是恒時的,而不是一段短暫的時間,乃至輪回未空之前祂都要這樣做。「恒時施與何待言」這樣的菩薩、發起菩提心者,更是值得我們去贊歎祂爲大善人。

  

請看文(壬叁…癸一、余菩薩不應少毀謗之因 廣論P.135+1):

  

如是佛子大施主,若誰于彼起惡心,佛言隨其心念數,當墮泥犁爾許劫。

  

那些已經具足願心、行心的利益功德者,也就是祂已經具足了願心和行心利益功德的這些菩薩,我們又可稱他們爲佛子或大施主,如果我們對于他對我們的大恩無所知而隨著煩惱轉,生起惡心來對待這位菩薩,將會隨著我們所生起的瞋恚心有多少剎那,就會墮到地獄有多少劫。所以,我們應該思惟這些佛子、這些菩薩是如何來利益我們,應該生起感念它對我們恩澤的心。如果不感念他們的恩澤,反而生起不恭敬、瞋恚的心,那我們的不恭敬、瞋恚心有多少剎那數,就會墮到地獄裏多少劫。

  

在注解中就有引經文來證明剛剛的說法,請看文:

  

《最極寂靜決定神變經》雲:『妙吉祥,若時菩薩,于菩薩所,發起瞋心,發起慢心,其時即彼自言我將經劫住于地獄,應當慎之。』」接著又引 另外一部經,「《信力發起手印經》雲:『縱令焚毀恒河沙數所有塔廟,不如于大乘勝解行地菩薩起一念損惱之心,其罪猶大無數倍。』」也就是即使你摧毀掉像恒河沙數那麼多的塔廟,那個罪惡也不及你對于一位住于大乘勝解行地的菩薩發起一念損害的心。

  

請看文,「蓋諸佛由菩薩生,損佛之因,故爲重罪之尤,衆多經論,皆作如是說也。」講到如果對菩薩生起瞋恚心或是損惱菩薩的心,就等于是去損害了佛的近取因,因爲菩薩是佛的近取因,佛是由菩薩而來的,如果你去損惱菩薩的話,就等于是去損惱成佛的心因了,你去謗撥菩薩也是一樣,等于你去謗撥佛的因了,這樣會使得你離佛越來越遠,你成佛的日子會拉得非常的遙遠,本來叁大阿僧祇劫可以成佛的,現在不曉得要經過多少阿僧祇劫,都倍數增長的無法成佛。那你去破壞這些塔廟的話,並不會造成損佛的因。

  

剛才是說對菩薩生起瞋惡心所造的惡業有多重。相反的,如果你對菩薩生起淨信心,所得的功德也是無數倍的倍數增長。請看文(癸二、應修信心之因):

  

若誰于彼生淨信,其果如前信轉增。

  

我們造善或造惡,同樣都是對著這個菩薩,對境是一樣的,爲什麼說對菩薩造善的功德會比造惡更大呢?因爲你造善時的心是正的,而不是顛倒的, 有很多的正理、很多的量可以成立起這一點。當你造惡時,你的心是顛倒的,雖然這個惡是有它的力量,可是,因爲心顛倒的關系,勢力就小很多了。就像證空性慧、證得無我的心及起我執的心,同樣都是這個心,可是,證得無我的心對于我們利益的力量,就遠勝于我執的心對我們傷害的力量。所以,我們必須對菩薩生起歡喜、恭敬、信仰的心,因爲我們見到祂心相續當中菩提心的功德。如果我們能夠對菩薩生起歡喜、恭敬、信仰的心的話,也爲我們自己締造了無量無邊的功德。所以,我們要對菩提心的功德有所認知,像前面所說的願心和行心。之後我們才能對已經生起菩提心的菩薩生起歡喜和恭敬的心,如此一來,我們也會生起想要獲得菩提心功德的心,所以要對這些菩薩生起清淨相。

  

我們要如何去遮止對菩薩生起不信、惡心、輕視或瞋恚的心呢?我們要對于其他有情不要輕易的隨我們的妄念去判斷他就是怎樣的人,因爲實際上我們並不知道他是怎樣的人。因此,我們要對其他有情修清淨相。如果我們沒有正確了解的正量可以了去解他人是如何的話,可能我們就會隨著自己的妄念而轉,而會越來越嚴重。所以,我們心中如果沒有未緣到因(未緣到的真因、未理解真正的原因)的話,就無法去判斷何者爲是、何者爲非。如果我們還沒有辦法緣念到那個真正的原因,就沒辦法肯定他就是怎樣的人。

  

如果我們自己不了解別人,還在一直用不正確的理由,說這個人怎樣、那個人怎樣,一直加上很多的猜測,無明、煩惱一直加上去,一直會生氣,或對他不清淨,如果這個對象是菩薩的話,那就很糟糕了,就會産生前面所說的危險。未緣到因在那裏有特別的解釋,所以,我們要特別小心,不可以隨便去評判下決定這個人是怎樣、那個人是怎樣。

  

我們如果無法去判斷對方到底如何的話,最好能保持一份恭敬、清淨的心來對待對方。所以對于菩薩這個對境,不管我們是生起淨信的對境,或是生起瞋恚的對境,同樣都是對著這個菩薩。這個菩薩可以說任何時刻,祂都永遠不會生起一絲絲傷害我們的心或是瞋恚我們的心,再怎麼小傷害我們的心在祂身上找不到,祂無時無刻只有利益我們的心而已。即使我們再怎麼去惡待他、傷害他,祂永遠都不會有想要傷害我們的心。不管我們怎麼去傷害他,等于是增長他的修行而已,祂的修行會越來越好。對于菩薩來說,我們如果惡待祂,祂不會特別離我們很遠,我們如果善待祂,祂也不會特別對親近我們,祂對每一個衆生都是一樣的。

  

請看文(癸叁、結成應頂禮皈依 廣論P.207+7):

  

于諸佛子極珍重,罪垢不生善自增,誰具勝義妙寶心,于彼之身當敬禮,

  縱損彼者猶沾樂,安樂生處我皈依。

  

對于唯行利他的菩薩,因爲祂無時無刻都是在利益他人,「縱損彼者猶沾樂」即使去傷害祂,祂還是會帶給我們安樂。對于這樣一個安樂的出生處, 我頂禮、我皈依。對于這樣的菩薩,我們如果去傷害祂,只有增長祂的修行而已,祂都不會反過來報複我們、傷害我們,反而會更利益我們。

  

《入菩薩行論》的第一品〈贊菩提心功德品〉到此講解完畢。這裏從不同角度來講菩提心的功德,我們去念誦它是非常好的,也會積聚功德的。

  

《入菩薩行論 第叁講(第1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