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 四》
雪歌仁波切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4/11/21
第一品講到菩提心的功德,透過了解菩提心的功德,我們要去思惟菩提心能夠帶給我們什麼利益。菩提心能夠爲我們去除種種痛苦,也可以消滅掉痛苦的因以及所有罪障,菩提心也可以帶給我們種種安樂,也可以使我們去成辦安樂的因。所以,我們應該把菩提心視爲如同大珍寶、如意寶一般,沒有比菩提心更能帶給我們利益的。所以,沒有任何的心能夠勝于菩提心,沒有任何一個善能夠勝過菩提心所能帶給我們的功德,菩提心是最爲殊勝者。從第一品使我們對這一點了解之後,我們就會生起想要受持菩提心的這種心,然後就進入第二品。
請看二十七頁(癸一、供養所爲):
「爲應受持如是妙寶心」
這裏的「如是」在藏文裏就是「彼」,「彼」就是指第一品當中的菩提心,這裏就將菩提心說成是像如意寶一般的心。第一品講到菩提心就像如意寶一樣,它的功德是非常非常多的,這些功德在第一品中都有講到。
發起世俗菩提心之前,必須要先生起增上意樂,在增上意樂之前,要生起大悲心,大悲心之前要先生起慈心,可以透過兩種方式來生起慈心,一個是透過寂天菩薩所說的自他相換的方式,另一個是透過金洲大師所傳的七重因果的方式。以七重因果來說,以知母、念恩、報恩叁者爲因生起慈心,接著生起大悲心,再生起增上意樂,乃至生起世俗菩提心。也可以透過寂天菩薩自他相換的方式,再生起慈心,之後再生起大悲心,從而生起清淨的增上意樂,再生起世俗的菩提心。
在修持的時候,你可以從金洲大師所傳的七重因果的知母、念恩、報恩,之後更進一步去思惟寂天菩薩的自他相換,因爲自他相換的思惟是屬于一種秘密的口訣,不廣傳的。所以在《入行論》提到知母、念恩、報恩之後,應該更進一步去學這些秘密的要訣,因爲這是更深入的,去思惟了寂天菩薩的自他相換之後,你再進入慈心、大悲心、增上意樂然後世俗發心。
七重因果、自他相換的修持方式,乃至于到發心,大家都應該很熟悉了,爲了讓大家更明白,所以用問答的方式來問你們。
設問一:第一個:我們是爲了一切有情而必須證得圓滿菩提,是不是這個樣子?第二個:是否爲了一切有情而下定決心我一定要證得圓滿菩提?第一個就是說,爲了一切有情,我“需要”得到圓滿菩提;第二個是說,爲了一切有情下定決心, 我“務必要”證得到圓滿菩提。是哪一個?
自答;是第二個。
設問二:四聖谛裏面,我們修苦谛的時候,有沒有感受到整個輪回苦的情況?應該是有的吧!那時候算不算是出離心?我們修苦谛時,心裏會有一個感受,而修滅谛時,心中會知道解脫、了解解脫、對解脫很有興趣,喜歡成就解脫,這兩個(感受)有沒有什麼差別呢?(聽不懂?!)
修苦谛時,我們心裏會很期待,很想出離六道輪回,這種感受算不算是出離心呢?若答是,就錯了,這不算是出離心。在修苦谛的時候,我們就會一直去思考整個六道輪回是那麼苦,在這種非常強烈的思惟之中,我們心裏會很想脫離這個輪回,此時我們的要求是脫離輪回,所要求的對象是不是解脫?
自答;是解脫,不是輪回。
設問叁:在滅谛修行的時候,有什麼樣的感受?有沒有很想成就阿羅漢?有嘛!那個阿羅漢跟剛剛第一個問題修苦谛時候的解脫是不是一樣?那個解脫跟滅谛的解脫就一樣嘛!那它們有沒有什麼差別?滅谛的時候,這種很想解脫的解脫,很想獲得阿羅漢,或者成就解脫的果位,這個跟第一個修苦谛時候要求的對象有什麼差別?他們有什麼差別?是不是兩個都是解脫?是嘛!那有什麼樣差別?那個差別是在對象上面的差別或是自己念頭上的差別呢?念頭上的差別怎麼分類呢?
中間有人提問:……
回答:道地的時候還沒有行動,修道地的時候是要行動的對象才認識、才清楚而已。
譯者提問:是不是在苦谛的時候,是想獲得解脫,但還沒有獲得解脫,是不是還在因位?到滅谛的時候……
回答:滅谛修行是…我們還沒有進入資糧道之前,四聖谛都要修,修四聖谛的感受一直強、一直強,才會有正確的出離心産生,才開始算是進入資糧道。剛剛講滅谛是果的部分,成就阿羅漢的時候,才算是修滅谛。
這就是「我需要」跟「我一定要」的區別,一個是我要但是沒有辦法做,像這種的。滅谛的時候是自己有信心「我有辦法做」,自己很清楚有辦法做到。苦谛的時候只是一個期待、願望,雖然想要做,卻是沒有辦法做。到了集谛就慢慢清楚了,有沒有辦法做到。清楚了之後心裏知道:「我有辦法,我要做!」這種決定就是滅谛的時候。
要把這樣的邏輯用在佛陀的果位上面,「我需要做但是沒有辦法做」,那是什麼時後要生的(心)?啊?(學員答:…)也不是!以慈心、悲心、增上意樂、菩提心這四個次第來說,剛剛講的「我需要成佛,但是沒有辦法做」的階段,是在增上意樂和菩提心的中間。增上意樂是我要做,我沒有辦法,但是成佛的話,才有能力。我有沒有能力成佛,還要考慮嘛!所以這增上意樂和菩提心的中間,還要生出來那種「我需要成佛」,就相當于四聖谛中修苦谛的情況。修苦谛時的目標是「我需要解脫」,這種想法、要改變的念頭一直要有,還要修集谛;修菩提心時也是要先生起「我需要成佛」這種的想法。然後還要在這中間集谛和滅谛也要加上去這樣的修法。
我們修苦谛的時候「需要解脫」這種的念頭會出來,然後這中間要還再加上去修集谛,然後修滅谛。修滅谛的時候才會出現「我要解脫,我要去修解脫的方法」的念頭。就像這樣的修行方法,也要把它用在增上意樂和菩提心中間,我們也要了解。
學員問:……
回答:對,經典中並沒有特別講這中間有什麼樣次第,沒有什麼名相,但是還是要修。
學員問:……
回答:對,那樣的次第。
增上意樂是我要幫忙衆生,這是我的責任,這種時候算是增上意樂,雖然這個事情是我要做的,但是,自己還沒有能力做到,要等到成佛才有能力。 所以,心裏想著「我需要成佛」,這是第二個嘛!至于有沒有辦法、有沒有能力成佛,還要考慮。在考慮這一點的時候,就要看自己心上面的煩惱障、所知障有沒有辦法斷除,同時心上也要生起空正見,要了解自己心上空正見的力量有多大,是否有辦法一直增加;另一方面,它相反的煩惱障和所知障有沒有辦法整個消除掉,這些要一直去思惟。慢慢地,自己空正見的能力增加,會感覺到「以後一定有成佛的能力」,會産生這樣的信心。這樣的信心出來之的時後,才會感覺到「我是有能力成佛的」,這樣子之後,心裏才會慢慢的産生「我想成佛」、「我要成佛」,才會下定決心「我一定要成佛」,這才開始算是願菩提心。所以這中間,四聖谛也要了解,把它用到這上面。
翻譯者:我們現在學《廣論》,從下士道、中士道到上士道,四谛、十二緣起都要學,這和《現觀莊嚴論》的整個次第是否相同呢?《現觀莊嚴論》也是成佛的次第,對不對?
回答:《現觀莊嚴論》主要是八個事…
再問:八事不要去管它,是說《現觀莊嚴論》修行的次第,跟《廣論》的次第?
回答:次第是一樣的。《廣論》裏沒有講資糧道修什麼、加行道修什麼、見道修什麼,都沒有的。只有講下士道、中士道和菩提心而已,心中已經生起菩提心的那個時候,算是《現觀莊嚴論》最前面的叁品。《現觀莊嚴論》總共有八品,前叁品算是修菩提心最總集的修學對象,一個是要特別成佛的,一個是要修菩薩行的,一個是幫助衆生的,總集來說這叁個就是他修的對象。對于這叁者要清楚了解的話,就在前叁品,然後一步一步資糧道、加行道修什麼,就是下面的四品(四個加行),最後的結果就是第八品果位法身。
翻譯者:我們從下士道、中士道學到上士道之後,就進入資糧道的下品,從那時才真正進入《現觀莊嚴論》最下面開始起修嗎?
仁波切回答:是的。所以,學《廣論》等于是《現觀莊嚴論》的前行。
菩提心,我們說爲了一切有情,我們「欲得」圓滿菩提,不但如此,而且還必須「證得」圓滿菩提,以這個圓滿菩提爲我們所要得到的對象。所以,在菩提心的時候,並不是只有「我們必須要得到圓滿菩提」而已,必須還要有很強烈的一點,就是還要有「我一定要去得到圓滿菩…
《入菩薩行論 第四講(第2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