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 五》
雪歌仁波切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4/11/28
先前講到供養、頂禮、皈依及忏悔四個主題,其中的供養、頂禮已經講完了,再來應該進入皈依的部分。爲什麼要作這四個加行呢?原因就在于二十七頁(癸 一、供養所爲)講到的「爲應受持如是妙寶心」而做的。
皈依,請看叁十四頁(壬叁、皈依):
「乃至未證菩提間,于諸如來我皈依。于諸正法菩薩僧,我今皈依亦如是。」
要發起像珍寶一般的菩提心,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我們必須要有廣大的福德爲靠山才可以,否則如果沒有廣大福德爲靠山的話,菩提心是很難思議得到的,我們想都想不到的。我們爲什麼要去做供養、頂禮、皈依、忏悔,爲什麼要去做這些是呢?也就是我們要去做集資淨罪的工作,這裏講的供養、頂禮、皈依、忏悔,這只是一個代表而已。
第二品主要講的是忏悔,忏悔之前我們必須要先做供養、頂禮、皈依等等,我們要舍棄貪著的心而去利用一切我們可以利用的事物。自己對皈依境要從內心深處生起極恭敬的心,身體要有很恭敬的態度,心裏則是很堅固、虔誠的信仰心來求皈依。在忏悔之前,先做供養、頂禮、皈依之後,當我們做頂禮的時候,要思惟自己身處在皈依境面前,要用非常恭敬的態度,心要非常專注的去緣念皈依境,心中要想著「您是我唯一的投靠之處,我深心的向您求庇護」,要發出這種心才稱爲皈依。
依境就是指佛法僧這叁者,我們要去了解如何來做皈依,也就是如何來皈依佛,如何來皈依法,如何來皈依僧,如何來向他們求庇護,也就是如何來向佛求庇護,如何來向法求庇護,如何來向僧求庇護。我們在做皈依的時候,要從內心深處深深的生起一心投靠的心,要想:「除了你們之外,我沒有其他的投靠之處。」除了佛之外,我沒有其他的投靠之處,沒有任何的導師是勝于佛寶的,沒有任何真正的依止處是勝于法的,沒有任何其他的助伴是勝于僧寶的,要發起這種心。
要皈依叁寶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就像《現觀莊嚴論》裏面次第的建立而言,它是先講二谛以及四谛的建立,要讓我們先去善爲了解二谛和四谛的建立,了解之後才知道所謂的法,對法有深刻的了解之後,才會對究竟的佛生起信心,也才會對于修行的助伴–僧寶–生起信心。如果能夠對二谛和四谛的建立有深刻的了解,才能稱爲對叁寶有所了解,否則只有嘴巴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那也只不過僅止于言詞而已,是不是生起真正的皈依,那還值得討論的。
我們如果要去了解何謂皈依,就必須要透過學習這些論著和法本,才能了解它裏面真正的意義,這樣子心中才會生起真正的皈依。上次講到皈依有八種利益,我們如果在心相續當中已經生起了具量皈依的話,那皈依的功德可以說隨手可得。
對皈依的部分,可能我們就不廣說了,因爲先前有說過了。在我們心中要以皈依爲基礎,然後再進一步的來做忏悔,忏悔要依著四力對治法來忏悔。 請看叁十五頁的科判,「癸一、摧壞徧行力,癸二、依止力,癸叁、對治徧行力,癸四、遮止罪業力。」
第一是摧壞徧行力(第二是依止力),也就是生起去追悔的心,追悔往昔所造過的罪惡,要思惟自己是處于皈依境的面前,生起懊悔自己過去所造罪惡,這些皈依境就是我們的依止之處,所以這個就是依止力。接著就是對治遍行力,也就是直接用對治法去對治,可以修空性,或者念佛名號或者來念誦百字明咒等等,這些直接來對治罪惡的法門。比如說你如果貪欲很強,你就直接去修不淨觀,或者瞋恚很強,就去修慈心等等,這就是第叁個力。第四是遮止罪業力,就是去防範罪惡再返回,也就是下定決心爾後不再犯的這股力量。
接著就正式進入忏悔的部分,請看文(癸一…醜一、顯明了知忏罪之境):
「普于十方善安住,圓滿正覺諸菩薩,具足大悲諸聖前,合掌至心而啓請。」
要再思惟自己處在忏悔的對境跟前,向他們很真誠的來做啓請,請他們能夠鑒知我、垂念我。
請看文(醜二、由時因種類等門總忏所造罪):
「從于無始生死來,或于今生或他世,無知自作諸罪愆,或複教他令作罪,
愚癡擾亂所勝故,或見他作而隨喜,所作罪愆悉觀見,依怙尊前至心忏。」
從無始生死以來,無論此世或他世或其他的生生世世當中,我曾經造過種種惡業,這些惡業是因爲無知的關系而去造作的,或者是明知故犯,不只是自己做,甚至還叫別人做這些罪惡。因爲愚蒙于善惡的取舍,而去造了這些罪惡。或是看到別人造作這些罪惡時,心生隨喜之心,仁波切說或許我們也會對自己的罪惡發起隨喜之心。請祂們都能垂鑒到我所造作的罪惡,在所有皈依境的面前,從內心深處發起最真誠的忏悔心,而且是發露而不覆藏。
在我們發露忏悔的時候,最主要的,還是要思惟罪惡會帶來的果報,在實際做忏悔的工作時,還要去憶念起以前所做過的罪惡。比如何時做過這些罪惡,在做的時候,加行的階段是生起怎樣惡的意樂,正行時又是如何去造作這個惡業,結行是否有發起隨喜、歡喜的心。所以在未作、正作以及作已這叁個階段,都要清清楚楚的想起來。然後在自我發露忏悔的時候,最好能夠舉出一、兩個你曾經造作過的罪惡,就是想起以前曾經造作過的罪惡。如果只是念百字明或念經,而不去想起曾經做過的某一個罪惡,沒有正對治哪一個罪惡來做忏悔的話,這樣子的力量就不會那麼的強。所以,我們真正在做忏悔的時候,從小時候開始,能夠回想起多少罪惡,就盡量去回想起。
我們在忏悔的時候,一定要先去想這些罪惡帶來的這些異熟果報,甚至要去想它們所帶來的等流果、增上果等等這些。比如說等流果,要去想領受等流果、造作等流果會是什麼,要去想異熟果。否則當你想到某一件過去所造過的罪惡,有可能你又再一次發起瞋恚了,或是說再一次的生起嫉妒心、生起貪欲心,你有可能又會去隨喜你所造的罪惡,那煩惱就會越來越嚴重了。所以我們要去想異熟果、等流果、增上果。
我們要盡量的去回想起在什麼時間造做過或如何造做過這些罪惡,那是有原因的。再來講到我們會去造作罪惡的對境,由于對境的差別,我們所造作的罪惡就會有大小的差別。造作罪惡的對境有叁寶、父母、師長等等,我們可能會對叁寶生起邪見,對于父母或師長等會生起瞋恚、蔑視等等,所以當我們在忏悔的時候,應該要特別舉出自己曾經造過的什麼樣的罪惡及是什麼樣的對境。
寺院裏面有糾察師是管規矩的,糾察師往往是做一年或兩年就會輪替,比如明天他要卸任了,今天早上起來,做早課的時候,大衆都會念叁十五佛忏,在念的時候,這些糾察師及他的助手就要站起來,對著所有僧衆頂禮。因爲你跌倒在地,就要從地上再爬起來。同樣的意思,我們是如何生起煩惱、如何造作罪惡、如何對他人生起瞋恚,就要依著那個對境做忏悔,才能夠把自己的罪惡淨化。這些糾察師在他的任內時,因爲必須去管所有僧衆的戒律、規矩,往往就會去指責僧衆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因爲好言相勸,他不見得會聽,所以有時候就會用罵的方式。如果他們心中沒有煩惱的話還好,如果有煩惱的話,因他的對境是僧衆,所以他往往也是會有罪惡,故糾察師在卸任的時候,就要對著所有僧衆來做忏悔。
龍樹菩薩在一個祈願文裏面就講到一句:「我不要投胎出生去當僧伽工作者」,也就是「拜托不要讓我生爲糾察師」。堪布‐住持大部分是管理一般的事務,比較不會像糾察師那麼的嚴厲。糾察師是巨細靡遺的,他會去每個房間裏面看,房間裏有什麼東西,枕頭下面放什麼東西,每一個小地方都會觀察,若有違犯的就會打罵。有的糾察師也完全是不想管的,因爲他們想的是龍樹菩薩說過的這一句話,不太想管的話,這樣子寺院就會很亂。
以前雪歌寺有一個笑話,有一個和尚,在他以前沒有當糾察的時候,經常講故事給大家聽,糾察來的話,他們就會一哄而散。有一次他被選爲糾察,糾察手中要拿一個很重、很長的木棍,要打人的模樣,在寺廟裏到處繞繞。有一次當他這樣繞的時候,有另外一群人正在講故事,當他快要繞到那邊的時候,他們就全部都散開了。他也沒有想到自己是糾察,也跟著跑了,跑到房間外面時,因爲手中的木棍太長,卡住了就進不去,此時才想到他自己是糾察。
在我們忏悔的時候,就要先思惟我們要忏悔的對境,在他的面前來做忏悔,這個偈頌就是(醜叁、忏于殊勝境所造有力之罪):
「我于殊勝叁寶前,父母師長諸尊重,由…
《入菩薩行論 第五講(第2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