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煩惱門諸所作,身語意之一切罪。」
我們要去思惟作惡的對境,我是依著什麼境來造作罪惡的,還要再去想起來,我在什麼時候做的,是如何做的,還要去想這些,接著還要再去思惟造作罪惡的這些果報。下面一個偈頌(醜四、思惟不樂之果追悔求忏):
「衆多過患集我身,極惡重罪難幸免,盡其所有諸罪愆,諸導師前求忏悔。」
在這個時候你就要去思惟那些果報有什麼,然後去求忏悔。這邊說重罪,重罪指的就是極爲沈重的大罪惡。
要心生忏悔,要從內心深處生起懊悔的心,想想我們造作罪惡時的意樂及加行,我們是什麼時候造的,如何造的,造的次數有多少,造作罪惡的對境又是哪些,那會引生哪些罪惡果報,先要去想這一些。還要去想:我如果帶罪而死,我的罪惡還沒有淨化以前就死了的話,那豈不是很糟糕嗎?所以我們很有危險性,會帶罪而死的危險性,因爲死時不定。所以說(子二、怖畏帶罪而死而修追悔皈依):
「我今罪垢未淨治,或遇災橫先時死,故欲解脫諸罪愆,定須速疾求皈救。
王倏死忽難保信,已作未作不相待,有病無病悉齊等,命如朝露何可賴。」
這邊也講到,這死主他不會等我們的,他不會看我們這一世的工作是否已經做完,這一世的目標是否已經達成,不會這樣子等你。那也不是有病才會死,因爲有一些人很健康,沒有病就死了,所以,死時無定。
我們還要去想:我們造作這些罪惡,它有意義嗎?甚至我們造作這些罪惡時或許會生起隨喜心,那這樣做有意義嗎?我們努力的去做這些事,說實在,是沒有意義的,因爲根本就帶不到來世。這一世再怎麼努力去賺錢、去從商、去騙人、去殺人,或是這一世求得多好的名聲、學術等等,都是一樣,死亡時都沒有一樣是帶得走的。爲了這些而去造作罪惡,有意義嗎?全無意義可言。
再來(子叁…醜一、追悔不知親眷身財等不可保信爲彼造罪 廣論P.75+7):
「悉當棄舍終離散,我于此理昧無知,分別親及非親故,造作種種諸罪業。
所謂非親畢竟無,所謂親愛亦非有,乃至我身性尚空,如是別余何所有?」
(醜二、死時僅成憶念境之喻):
「宛如夢境之所經,景物斑斑曾親曆,彼彼皆成憶念境,逝者如斯不可見。」
這邊講到,我們對于自己親近的一方會去貪愛,對于非親的怨敵會去貶伐、會去排斥,可是你造作了這些種種罪業,唯一能帶走的就是它的果報而已,帶走這些罪業的果報而已。這些跟你親或非親的,你一樣也帶不走。這邊說「非親畢竟無,親愛亦非有」,自己和他人終將成空,唯一能帶走的就是自己所造作這些罪業或功德而已,那這些東西別人也不會爲你帶走。我們在生前還可以看到的這些親或非親,及功名、財富等等,等我們死後,也只不過成爲憶念之境而已,就像夢境一樣。一個人死後就只留下一個名字讓人追念而已,其它沒有一樣能帶走的,就像是夢境一樣。
仁波切補充: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都好像希望自己的親戚要贏而別人要輸,主要是這兩個,一定是自己要好,此時有一個相反的對象,好像是我要贏給他們看,好像它們要低一點,我要高一點,我們做事情都是這個方向一直走。那這個方向我們做的,有的是爲了賺錢,有的是爲了名譽,有的是爲了財富。那我們得到名譽或財富,自己一直努力的作,也沒有辦法帶到來世,我的親戚我一直努力爲了他們做,他們也沒有辦法幫忙帶這個東西(到來世)。我們的敵人,比如說他們沒有賺到錢,比較窮,或是名聲也不好,財力也不好,我都一直努力的讓他們輸,那些輸的東西,他們也沒有辦法帶到來世。我的親戚,他們也沒有辦法帶這輩子那些好的。爲什麼呢?他們都要走,我們的敵人也要走,我們的親戚也要走,我也要走,就這個意思。我剛剛講的是:我也會走,我走了之後,那些名字,那些財,他們也沒有辦法帶,他們也會走。我的敵人輸的那些東西,他們也沒有辦法帶,那我還沒有死之前,也常常會看到一些敵人也有死,我旁邊的人,我的親戚也有死,但是死了之後,他們有帶什麼?看一看他們有帶什麼?他們就只有帶著業。所以下面講,那種的業是跟我有關,我做的是我的方便,我爲了他們所做的那些惡業給我留下來,他們是走了,他們自己業的部分他們帶走,那跟我有關的那些業給我留下來。
(醜叁、追悔如是現見不可保信任爲彼等造罪):
「或複即于清醒時,衆多怨親悉亡逝,爲彼所造衆罪業,極重難忍現在前。」
我們希望自己親近的能夠得勝,而希望怨敵能遭到挫敗,那所造的這些誰也帶不走,留下來給我們自己的只有這些罪業而已。所以,造作這些罪業根本沒有一點意義。
我們爲什麼會做這些?因爲無知的關系,我們不知會死的關系,所以我們會去造作這些,偈頌就說(醜四…寅一、總):
「空言年命倏爾盡,無常之理未證如,愚癡貪欲瞋恚力,作諸衆罪難數計。」
自己爲他人所造作的這些罪業,事實上是很可怕的,因爲在死亡時,這些罪業是自己帶走的,沒有人能幫你帶走。而且,這些罪業也不會憑空消失。
(寅二、別 卯一、怖畏生命唯減無增決定必死恐帶罪而死 廣論P.78-2):
「無間晝夜如逝水,年命消竭不暫留,空乞延年何可得,人生安得長不朽。」
也就是沒有人能幫你帶走這些罪惡。
(卯二…辰一、罪若未淨命斷之苦親友等不能救):
「當我輾轉困床褥,縱多親友相環守,畢竟臨終命斷時,死苦唯吾一人受,
墮死落王使者手,親知何補友何能?」
(辰二、懼未作福):
「時唯福業堪依怙,奈余片善亦未修。」
死亡的時候,即使親朋友好圍在你的周邊,可是沒有一個人能幫你的忙,還是你自己一個人獨自要走,還是你自己獨自要受苦,這些罪惡還是你一個人獨自帶走,並沒有一個人能夠幫助你。
請看文(辰叁、憂悔逼惱):
「哀余昔時由放逸,如斯怖畏非所謀,乃爲無常現生事,造作衆多諸罪垢。」
造作這些罪惡的話,死亡的時候會産生很大的恐懼,因爲我們死亡的時候,心的依止之處是我們曾造作過的這些福業,如果都沒有造作過(福業)的話,可以說你那個時就沒有福報可以帶著走,面對死亡時就會非常害怕。所以,我們現在應該要盡量去回想起自己曾經造作過哪些罪惡,然後加以忏悔。否則當你死亡要斷氣的時候,你心越來越昏、越來越不清楚,那個時候就快沒氣、沒命了。仁波切補充:我講的是快要死的時候,就特別會恐懼,因爲我們也沒有消除那些罪業,所以一定會很恐懼,快要死的時候,可能會心慌掉,不是真正的慌掉,像慌掉一樣,很恐懼。我們學佛沒有修的話,就會像這樣子,明明知道而沒有去做,所以會這樣。剛剛講的是,我們爲什麼會恐懼?沒有消除掉那些罪業。這個是我們現在要想:我的那些罪業沒有消除掉的話,我以後就會這樣子,所以我們現在要想,我的那些罪業趕快把它們消除掉,不然的話,以後就會變成這個樣子。這是一個忏悔的方法。
再來用比喻,請看文來說(卯叁、生大怖罪之故):
「罪人斷肢赴刑場,牽引之時猶慞惶,況人吻燥眼根壞,宿業轉變見異物,
死王使者面猙獰,形像現前來攫捕,極大怖畏病苦纏,衰損難堪何待言。」
在臨命終時,你會看到種種這些景象,此時又想到自己所造的罪惡,就會産生極大的懊悔心。
死亡的時候會生起很大的恐懼心,這種很大的畏懼生起來,這邊就講到(卯四、後時苦逼之理 廣論P.98+1):
「哀呼誰能爲救護,令我脫此大怖畏,瞠目倉皇睛肉露,四方狂顧求皈救。
若見四顧無可歸,嗒然自失心頹喪,若時無處可皈投,我于爾時當奈何。」
在死亡的時候,當你生起很大的怖畏,這種恐懼的時候,…
《入菩薩行論 第五講(第2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