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 第五讲(第2品)

  

《入菩萨行论 五》

  

雪歌仁波切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4/11/28

  

先前讲到供养、顶礼、皈依及忏悔四个主题,其中的供养、顶礼已经讲完了,再来应该进入皈依的部分。为什么要作这四个加行呢?原因就在于二十七页(癸 一、供养所为)讲到的「为应受持如是妙宝心」而做的。

  

皈依,请看三十四页(壬三、皈依):

  

乃至未证菩提间,于诸如来我皈依。于诸正法菩萨僧,我今皈依亦如是。

  

要发起像珍宝一般的菩提心,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我们必须要有广大的福德为靠山才可以,否则如果没有广大福德为靠山的话,菩提心是很难思议得到的,我们想都想不到的。我们为什么要去做供养、顶礼、皈依、忏悔,为什么要去做这些是呢?也就是我们要去做集资净罪的工作,这里讲的供养、顶礼、皈依、忏悔,这只是一个代表而已。

  

第二品主要讲的是忏悔,忏悔之前我们必须要先做供养、顶礼、皈依等等,我们要舍弃贪着的心而去利用一切我们可以利用的事物。自己对皈依境要从内心深处生起极恭敬的心,身体要有很恭敬的态度,心里则是很坚固、虔诚的信仰心来求皈依。在忏悔之前,先做供养、顶礼、皈依之后,当我们做顶礼的时候,要思惟自己身处在皈依境面前,要用非常恭敬的态度,心要非常专注的去缘念皈依境,心中要想着「您是我唯一的投靠之处,我深心的向您求庇护」,要发出这种心才称为皈依。

  

依境就是指佛法僧这三者,我们要去了解如何来做皈依,也就是如何来皈依佛,如何来皈依法,如何来皈依僧,如何来向他们求庇护,也就是如何来向佛求庇护,如何来向法求庇护,如何来向僧求庇护。我们在做皈依的时候,要从内心深处深深的生起一心投靠的心,要想:「除了你们之外,我没有其他的投靠之处。」除了佛之外,我没有其他的投靠之处,没有任何的导师是胜于佛宝的,没有任何真正的依止处是胜于法的,没有任何其他的助伴是胜于僧宝的,要发起这种心。

  

要皈依三宝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就像《现观庄严论》里面次第的建立而言,它是先讲二谛以及四谛的建立,要让我们先去善为了解二谛和四谛的建立,了解之后才知道所谓的法,对法有深刻的了解之后,才会对究竟的佛生起信心,也才会对于修行的助伴–僧宝–生起信心。如果能够对二谛和四谛的建立有深刻的了解,才能称为对三宝有所了解,否则只有嘴巴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那也只不过仅止于言词而已,是不是生起真正的皈依,那还值得讨论的。

  

我们如果要去了解何谓皈依,就必须要透过学习这些论著和法本,才能了解它里面真正的意义,这样子心中才会生起真正的皈依。上次讲到皈依有八种利益,我们如果在心相续当中已经生起了具量皈依的话,那皈依的功德可以说随手可得。

  

对皈依的部分,可能我们就不广说了,因为先前有说过了。在我们心中要以皈依为基础,然后再进一步的来做忏悔,忏悔要依着四力对治法来忏悔。 请看三十五页的科判,「癸一、摧坏徧行力,癸二、依止力,癸三、对治徧行力,癸四、遮止罪业力。

  

第一是摧坏徧行力(第二是依止力),也就是生起去追悔的心,追悔往昔所造过的罪恶,要思惟自己是处于皈依境的面前,生起懊悔自己过去所造罪恶,这些皈依境就是我们的依止之处,所以这个就是依止力。接着就是对治遍行力,也就是直接用对治法去对治,可以修空性,或者念佛名号或者来念诵百字明咒等等,这些直接来对治罪恶的法门。比如说你如果贪欲很强,你就直接去修不净观,或者瞋恚很强,就去修慈心等等,这就是第三个力。第四是遮止罪业力,就是去防范罪恶再返回,也就是下定决心尔后不再犯的这股力量。

  

接着就正式进入忏悔的部分,请看文(癸一…丑一、显明了知忏罪之境):

  

普于十方善安住,圆满正觉诸菩萨,具足大悲诸圣前,合掌至心而启请。

  

要再思惟自己处在忏悔的对境跟前,向他们很真诚的来做启请,请他们能够鉴知我、垂念我。

  

请看文(丑二、由时因种类等门总忏所造罪):

  

从于无始生死来,或于今生或他世,无知自作诸罪愆,或复教他令作罪,

  愚痴扰乱所胜故,或见他作而随喜,所作罪愆悉观见,依怙尊前至心忏。

  

从无始生死以来,无论此世或他世或其他的生生世世当中,我曾经造过种种恶业,这些恶业是因为无知的关系而去造作的,或者是明知故犯,不只是自己做,甚至还叫别人做这些罪恶。因为愚蒙于善恶的取舍,而去造了这些罪恶。或是看到别人造作这些罪恶时,心生随喜之心,仁波切说或许我们也会对自己的罪恶发起随喜之心。请祂们都能垂鉴到我所造作的罪恶,在所有皈依境的面前,从内心深处发起最真诚的忏悔心,而且是发露而不覆藏。

  

在我们发露忏悔的时候,最主要的,还是要思惟罪恶会带来的果报,在实际做忏悔的工作时,还要去忆念起以前所做过的罪恶。比如何时做过这些罪恶,在做的时候,加行的阶段是生起怎样恶的意乐,正行时又是如何去造作这个恶业,结行是否有发起随喜、欢喜的心。所以在未作、正作以及作已这三个阶段,都要清清楚楚的想起来。然后在自我发露忏悔的时候,最好能够举出一、两个你曾经造作过的罪恶,就是想起以前曾经造作过的罪恶。如果只是念百字明或念经,而不去想起曾经做过的某一个罪恶,没有正对治哪一个罪恶来做忏悔的话,这样子的力量就不会那么的强。所以,我们真正在做忏悔的时候,从小时候开始,能够回想起多少罪恶,就尽量去回想起。

  

我们在忏悔的时候,一定要先去想这些罪恶带来的这些异熟果报,甚至要去想它们所带来的等流果、增上果等等这些。比如说等流果,要去想领受等流果、造作等流果会是什么,要去想异熟果。否则当你想到某一件过去所造过的罪恶,有可能你又再一次发起瞋恚了,或是说再一次的生起嫉妒心、生起贪欲心,你有可能又会去随喜你所造的罪恶,那烦恼就会越来越严重了。所以我们要去想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

  

我们要尽量的去回想起在什么时间造做过或如何造做过这些罪恶,那是有原因的。再来讲到我们会去造作罪恶的对境,由于对境的差别,我们所造作的罪恶就会有大小的差别。造作罪恶的对境有三宝、父母、师长等等,我们可能会对三宝生起邪见,对于父母或师长等会生起瞋恚、蔑视等等,所以当我们在忏悔的时候,应该要特别举出自己曾经造过的什么样的罪恶及是什么样的对境。

  

寺院里面有纠察师是管规矩的,纠察师往往是做一年或两年就会轮替,比如明天他要卸任了,今天早上起来,做早课的时候,大众都会念三十五佛忏,在念的时候,这些纠察师及他的助手就要站起来,对着所有僧众顶礼。因为你跌倒在地,就要从地上再爬起来。同样的意思,我们是如何生起烦恼、如何造作罪恶、如何对他人生起瞋恚,就要依着那个对境做忏悔,才能够把自己的罪恶净化。这些纠察师在他的任内时,因为必须去管所有僧众的戒律、规矩,往往就会去指责僧众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因为好言相劝,他不见得会听,所以有时候就会用骂的方式。如果他们心中没有烦恼的话还好,如果有烦恼的话,因他的对境是僧众,所以他往往也是会有罪恶,故纠察师在卸任的时候,就要对着所有僧众来做忏悔。

  

龙树菩萨在一个祈愿文里面就讲到一句:「我不要投胎出生去当僧伽工作者」,也就是「拜托不要让我生为纠察师」。堪布‐住持大部分是管理一般的事务,比较不会像纠察师那么的严厉。纠察师是巨细靡遗的,他会去每个房间里面看,房间里有什么东西,枕头下面放什么东西,每一个小地方都会观察,若有违犯的就会打骂。有的纠察师也完全是不想管的,因为他们想的是龙树菩萨说过的这一句话,不太想管的话,这样子寺院就会很乱。

  

以前雪歌寺有一个笑话,有一个和尚,在他以前没有当纠察的时候,经常讲故事给大家听,纠察来的话,他们就会一哄而散。有一次他被选为纠察,纠察手中要拿一个很重、很长的木棍,要打人的模样,在寺庙里到处绕绕。有一次当他这样绕的时候,有另外一群人正在讲故事,当他快要绕到那边的时候,他们就全部都散开了。他也没有想到自己是纠察,也跟着跑了,跑到房间外面时,因为手中的木棍太长,卡住了就进不去,此时才想到他自己是纠察。

  

在我们忏悔的时候,就要先思惟我们要忏悔的对境,在他的面前来做忏悔,这个偈颂就是(丑三、忏于殊胜境所造有力之罪):

  

我于殊胜三宝前,父母师长诸尊重,由…

《入菩萨行论 第五讲(第2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