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 第六講(第2品)

  

《入菩薩行論 六》

  

雪歌仁波切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4/12/05

  

在菩提道次第日常修行簡軌第二十六頁《菩提道次第攝頌》中講到:「修持聖道衆相具足身,未得之前道業難有成,應學彼之一切具足因,罪墮汙垢所染此叁門。尤以淨除業障爲切要,恒使具足四力而依止。

  

《道次第》裏面開示了很多的善巧方便,說這些修持的道,主要是講到如果你是一位想要修持上士道(大乘道),圓具顯密無錯謬教法這條道的行者,若沒有一個具相的身,也就是沒有一個順緣具足的身依,就很難以在這一條道上生起體悟、證悟,要進展是比較困難的。所以說「修持聖道衆相具足身,未得之前道業難有成」。所以,我們要依止具足能夠成就我們這條道的證悟的這些因,最重要就是要淨化身語意叁門的染垢,因爲我們現在這個凡夫的身軀是很粗重的一個身軀,往往在行善時很快就會覺得疲憊,心也是如此,在做善行時,常常會覺得使不上力,就是因爲我們的叁門被這些罪墮所沾染了的關系,在這一條道上的證悟就沒辦法進展。所以,我們尤其要以淨除業障爲切要,要以四力對治法來做忏悔,這是很重要的。要讓我們的身語意叁門能夠得以清淨,這樣我們的身軀能夠具足這些順緣。

  

我們應該依著四力對治法來忏悔。寂天菩薩在第二品〈忏悔品〉中講到他自己也是透過四力對治法來忏悔。我們也可以透過念誦來了解裏面的意思,依此來忏悔。

  

四力對治法當中,我們已經講過前叁個,也就是依止力、追悔力和現行對治力。第四十叁頁講到對治遍行力,意思也就是說我們要實際以對治法來對治我們的罪業,這些對治法也不是只要知道就好了,而是要很殷重的去依著這些對治法,所謂的殷重對治法,也就是我們要非常殷重的去實修這些對治法,用這些對治法來對治。這個依止,就像我們要去依止善知識等等,要實際去做,就像瞋恚的正對治就是慈心,除此之外,我們要去思惟瞋恚的過患,還要實際去對治瞋恚,如果你造了瞋恚,有了罪過,就要實際去對治這些罪過。那就透過稱佛名號、頂禮等等這些淨化的工作,也就是要實際去做,這是很重要的,只有知道並不是重點,實際去做才是重點。

  

《入行論》就講到對治遍行力,從四十叁頁「尋常病惱之所怖」到四十五頁「雲何坦然安樂住」之間,都是在講現行對治力,我們可以依文來做念誦,念誦時也不是只要知道這些詞句的意思而已,而是要實際去實修。在《廣論》和《略論》當中,宗喀巴大師也講了相同的話。他說:我們聽聞佛法、了解佛法,並不是爲了要求得知識而已,而是爲了要實修。也就是在聽聞、了解之後,要依自己的能力所及,實際去實修我們所懂得的佛法,這才是重點。

  

在這裏面你們或許可能會覺得奇怪,寂天菩薩爲什麼沒有直接講到有哪些對治法,事實上他是會說到的,可是,這裏的重點是要讓我們知道,在你了解對治法之後,就要去實修它。如果了解了對治法而不去實修,那才是最惡劣的,我們對這一點要很小心。寂天菩薩寫到的這一個階段,是鼓勵我們要去實修的意思。我們大概都會知道對治法有哪些,只是我們不做而已,所以,他在這裏鼓勵我們要去實修、實際去做。當我們知道了而不想做的時候,就念一念寂天菩薩鼓勵我們的詞句,自己會得到鼓勵。

  

接著要講遮止罪業力,也就是我們自己要自我許諾不再犯先前所造過的罪業,這樣就可以將罪惡之流將它截斷。我們看第一個偈頌(癸四、遮止罪業 力…寅一、受用等不可保信不應貪著):

  

昔所受用皆壞滅,所存于我今何有?而我于彼起貪著,違越上師教示言。

  

這裏就講到我們心中要如何對先前所造過的罪業生起追悔心,就講到這一點,我們要去思惟「昔所受用皆壞滅」我們以前因爲貪著的關系,所以去造作種種罪業,去享受了這些罪業之後,如今「所存于我今何有?」剩下的給我是什麼?什麼也沒有留下來,以前所做的這些,對我而言都沒有什麼意義,那我爲什麼要爲了貪著而去違越上師、佛對我的教言呢?這一句是要我們生起追悔、懊悔的心。

  

請看文(寅二、于親眷不應貪著):

  

今我身命尚存時,乃至親友皆遠離,獨行茕茕迷所往,從于不善衆苦生。

  

在我們還活著的時候,思惟以前爲了自己本身或是爲了親友而造作過種種罪業,這些完全都是因爲貪愛而的關系,所以造作的種種罪業,也因爲貪愛的關系,我們會去區分這是我的、我家、我的親人、我的中心。我和我所等等,所有一切都圍繞在「我」上面,好像我是最重要的,我變成最重要,所以把他人擺在一邊,因此就會分自和他,就對親己這一方産生貪愛,不親己的一方産生瞋恚,于是就産生親疏貪瞋之別,也因爲這樣子而去造作罪業。以前由貪發起而造作的一切罪業全部都是錯的,錯在我們都是執這一切爲常。當我們死亡的時候,我們是獨自一個人去面對死亡,既然如此,以前又何必爲了這些親或非親而去造作那些業呢?

  

我們看甲曹傑這一本注解,在根本頌前面都有一個科判,在根本頌的後面還有他的注解,仁波切說他在解釋時,除了書上的注解之外,有時還會做另外的解說,我們如果能夠多了解是很好的。仁波切說:我們學習辯經時,一個經典可以用二十幾種不同的解釋方法,那就是很厲害的。它的意思是,佛法是很多的角度都可以用的。所以我們在學習時,要去看很多的尊者他們所寫的論典,我們就看,根本經典是一個,他解釋的時候,我們要看很多解釋它的論典,我們看了之後,誰是比較正確的,或者是看的當中,我們也可以學習到,它有那麼多的方法可以解釋一部經典,就這樣子我們看了很多的論典之後,自己也會慢慢的打開智慧,自己還會有另外一個自己的解釋,這算是好的,會越解釋越棒的。

  

在法王出生地青海有很多很大的寺廟,也有師父對于經典的通達比叁大寺還厲害的,他們沒有去過叁大寺,他們本身都是在自己的寺裏學的,這樣的寺廟很多。其中一個寺廟叫做容波衮切,是很有名的,那個寺廟當中也有人到叁大寺去學習,得到了拉然巴格西後,就回到自己的寺廟。容波衮切寺裏有一位老和尚,以前也去過叁大寺,另外還有一個比較年輕的,也到叁大寺學了十七年,得到拉然巴格西後,就回去自己的寺廟。那個時候這位老和尚就問這位年輕的拉然巴格西:「《現觀莊嚴論》最前面禮敬的四句,你能夠有幾種解釋?」他說會四種不一樣的解釋。老和尚就說:「那你拉然巴的程度還不夠,還沒有那麼通達。」以前一些很通達的師父們都能夠用很多的角度去解釋。所以,大家在看甲曹傑所解釋的論典時,不可以綁住一個解釋,認爲一定只能按照他解釋的意義,這種不可以的,我 們一定要很多的角度可以用的。可以想想看:如果是我的話,我會怎麼想?感受上面就有學一點,當然也要如法,合乎邏輯的,否則就不對了,反而越解釋就會越亂、越糟糕。

  

這兩個偈頌主要的意思是講,我們先前所造過的罪業全無意義,現在對自己所造過的這些罪業生起無比追悔、懊悔的心。又講到我們去造作這些罪業是源自于什麼原因?原來是源自于我們貪愛己方而瞋恚他方之故,我們顛倒而行,我們執無常爲常的關系,所以我們去造作這些罪業,現在對自己所造過的這些罪業生起無比的懊悔心而求忏悔。

  

請看文(醜二、日夜勤修脫罪之道 廣論P.142+3):

  

任何親友及非親,誰能定令脫彼苦,我心夙夜常不甯,恒念此理無暫舍。

  

我們在造作罪業的時候,一個是透過我們的心思,透過我們的意門所造作的罪業,另一個是透過我們的身語所造作的罪業,現在對這兩者所造作的罪業,通通發起忏悔心。透過意所造作的罪業就是思業,另外身語所造作的罪業就是思已業,所以一個是思業,一個是思已業(想了之後造作的業)。可以說我們身語意叁門的業,就攝于這兩個當中。我們既然透過身語意叁門造作了思業和思已業,將來一定會感受它們所帶來的痛苦,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脫離,所以說「我心夙夜常不甯」,因爲不善業一定會引生惡果的。由意所造作的不善業,一定會感受什麼?將來的領受等流以及造作等流,還會感受增上果。所以,此處對自己所造作的罪業産生無比忏悔、懊悔的心,而生起想要解脫將來感受這些苦果的心,這樣生起來的心要日以繼夜不間斷的生起來。

  

我們說從不善業會生起苦的果報,當我們在思惟業果道理的時候,我們應該要先思惟善業的業果道理,還是要先思惟不善業的業果道理?應該要先思惟不善業的業果道理。噶當巴的格西曾經講過:「當我們要實修佛法的時候,要從業果開始著手來實修,而且是要從黑業果的道理來思惟、實修。」做不到的時候,從哪裏開始?先把自己弄幹淨了,先思惟遮止黑業(惡業…

《入菩薩行論 第六講(第2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