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 七》
雪歌仁波切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5/01/09
我們爲了能夠行持菩薩行,就需要先受持菩提心,要受持菩提心之前,必須要先了解菩提心有什麼利益,對菩提心生起歡喜和好樂之心,在第一品就講到菩提心的利益。爲了能夠真正受持菩提心戒的緣故,我們必須透過以集資淨罪和七支供養文的方式,先淨化自己的罪障、積聚資糧之後,再來受菩提心戒。七支供養文當中的禮敬支、供養支、忏悔支,在第二品中闡明,其它的隨喜、請轉*輪、請常住世以及回向,就在第叁品的時候講述。
我們由七支供養來集資淨罪,當我們要積聚資糧的時候,必須要有一個皈依的對境。這個對境如果是佛的化身,我們就可以請求祂來轉*輪,能夠常住(或不住涅槃)。如果我們祈求的對境是以佛的報身來做的話,那就不需要請佛轉動*輪或請佛常住于世,因爲報身佛是乃至輪回未空之前,都一直不斷的在轉*輪,一直不斷常住于世間的,所以不需要特別的來祈請。
當我們要用七支供養來積聚資糧時,對境如果是報身佛的話,像剛才所說的,就不需要請祂轉動*輪或是常住于世(不入涅槃),不需要這樣子。可是我們說要用七支來積聚資糧,那缺了這兩支,我們就用皈依還有發心這兩支來補足,而成爲七支供養文。如果是用報身佛做爲我們皈依的對境,那可能是屬于密乘當中的本尊,因爲密乘裏面有本尊報身佛的形象。如果就波羅密多乘而言,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七支,顯教的這七支供養文,主要是針對這些共通的所化機而言,也是針對世間的一般弟子而言。所以,在顯教裏面的對境是以佛的化身爲主。如果對境是化身爲主,那念七支供養文的時候,裏面就涵蓋了請轉*輪支和請常住世支。
七支供養文可以說是我們做任何善行正行之前的前行(或稱爲加行),我們可以透過七支供養文來積聚資糧,也就是要做任何一個善行的前行之前所要做的。這裏面就有禮拜、供養、忏悔、隨喜、請轉*輪、請不住涅槃、回向。在下士道當中,就配合起修下士道的所需,也可以運用上七支供養文。在下士道的時候,就獻上禮拜、供養、忏悔、隨喜、請轉*輪、請不住涅槃、回向等等這些。所以,就依著你所修的那一道,分別配合起七支供養文來做,對這一點我們應該要知道。
比如說你在修下士道的時候,要做七支供養當中的忏悔,要忏悔什麼?就忏悔那一些會讓我們墮入叁惡趣的罪業;隨喜就要隨喜那些將來可以讓我們獲得增上生的善業;請轉*輪就是請佛開示無錯謬的、來世能讓我們獲得增上生的法。
同樣的,七支供養當中的前兩支,也就是禮敬支和供養支,當你在獻上這兩支時,比如說你獻上禮敬支時,禮敬的對境(所皈依的對境),這個對境主要是以能夠協助我們成辦將來獲得增上生果報的對境,我們向他來做頂禮。我們以佛而言,佛當然具有能力可以賜給我們將來獲得增上生,或者說祂有能力可以賜給我們布施、持戒等等。可是,當我們在做比如說禮敬的對境時,我們要特別把對境設定說,他也能夠給予我們某種能力的這一個對境。
我們在做某一個善行的正行之前,我們所做的前行如果能夠跟正行有接上關連的話,那在做正行的時候,覺受會比較容易生起來。所以我們才說你可以配合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來獻上七支供養文。但是,所謂配合不是只有文字上說說而已,而是說我們自己要先了解自己的煩惱到底是什麼,自己的惡業到底是什麼,自己的習性到底是什麼,自己要先知道之後,才能夠用對治法來對治自己的煩惱、惡業,也才能夠配合七支供養真正去做集資淨罪的事。
一般說來,要做忏悔時,你必須要先自我了知自己有哪些煩惱、有哪些罪障以及自己有哪些由罪引生的苦處。必須要先自己了解之後,才能針對自己的過錯來做忏悔。隨喜也是一樣,必須要先去了解自己的目標是擺在哪個地方,然後才加以隨喜。如果你的目標是擺在下士道,來世求增上生,所以你就去隨喜來世能夠獲得增上生的這些善業。不論你所隨喜的對象是未入道的行者所做的善業,或者說隨喜那些已入道的聲聞、獨覺、菩薩所做的善業,反正你的目標擺在你所要求的目的上,然後再加以隨喜那個能夠成辦你目標的善業。
從《入行論》裏面,我們可以了解到,光是禮敬就可以分爲兩種,一個是一般的禮敬,就是禮敬叁寶。另一個是特別的禮敬,也就是去禮敬菩薩,也就是禮敬修菩提行的這些行者、這些菩薩。
在第二品裏面就開始講七支供養,第一支是禮敬支,第二品裏面的禮敬支是特別去禮敬這些菩薩,意思也就是我們遵循著、隨順著這些菩薩的修行方式,來獻上七支供養。爲什麼我們要這樣子做?比如說我們在修下士道時,可以依著自己所修的道來獻上七支供養。現在如果是在修下士道,當我們要做禮敬的時候,禮敬的對象有一個是一般的叁寶,有一個是菩薩,在《入行論》第二品是指菩薩,如果你在修下士道時,所希望的是獲得增上生,所以你所設定的禮敬的對境是有利于你獲得增上生的對境,我們來向他獻上頂禮,這種善行是有助于我們將來獲得增上生的善行,所以我們所立的對境,就立這個皈依的對境、這禮敬的對境是有助于我們來修獲得增上生的善行的對境,我們是要這樣立的。如果是修中士道或上士道時,也是一樣,就看你本來的目標是擺在什麼地方,然後所立的、所設定的皈依境就是有利于獲得我們目標的善行的皈依境。
上次講到第五十一頁,也就是我們要去發起隨喜,一般的隨喜,你可以去隨喜下士道、中士道或上士道等等的隨喜,依著這叁類的所化機可以做不同的隨喜,在這邊主要的是要來隨喜菩薩。隨喜可以分爲因位的隨喜和果位的隨喜。這邊的主題「子叁、隨喜無上菩提因果」,因位的隨喜就是我們去隨喜這些佛子(菩薩),隨喜十地的功德。我們通常都是很喜歡佛,因爲我們見到佛的功德,所以對佛的功德就非常歡喜,在這邊也要見到佛子還有十地菩薩他們的功德,然後發起這種隨喜的心,也就是隨喜無上菩提因的隨喜心,隨喜菩提心,隨喜菩薩行。所以這裏面就講到:
「諸救護尊證菩提,諸菩薩地皆隨喜」
這邊也就是去隨喜佛及隨喜因地的菩薩地。然後:
「令諸有情得安樂,發心妙善廣大海,于諸有情作饒益,我心欣悅常隨喜。」
剛才說到隨喜可以分爲下士、中士和上士道的隨喜,也就是隨喜下士道的增上生,隨喜中士道的解脫,隨喜上士道的遍智。增上生、解脫和遍智可以說是下、中、上等叁士道所應證的目標,所以我們要對于叁士道所應證的目標心生歡喜、生隨喜的心,當我們要實際去修證時,也要有一個導師來向我們開示如何來證得我們這叁個的目標,所以我們要請佛爲一切衆生的緣故轉動*輪。進入這個偈頌(癸二、請轉*輪):
「普于十方一切佛,合掌至心作祈請,爲諸有情除苦暗,請燃妙法光明炬。」
請佛轉*輪,也不是祂轉一次或轉兩次*輪,就可以讓我們這些無明的有情都能夠登上地道,這是很困難的。所以,我們就要請佛乃至我們的無明未去除之前請祂常住無數劫不入涅槃,所以就進入請不入涅槃(癸二、請不涅槃):
「諸佛若許入涅槃,合掌至心作祈請,勿盲一切衆生目,願住世間無數劫。」
祈請勿入涅槃、勿般涅槃這一支,尤其可以對自己的上師來做祈請,有時候我們會舉行上師的長壽法會,法會裏面也有獻上七支供養的部分,在進入勿入涅槃這一支的時候,有特別祈請上師常住于世的,這種請上師能夠延壽的、常住于世的。當然這種上師長壽法會也有不同的法本,比如說你可以依著上師供養法,或者其它的法本來做上師的長壽法會。請上師常住于世,爲上師舉辦長壽法會,事實上是有利于自己的壽命。
我們如果有造了等流的因,就會去感受等流的果,我們如果爲上師求長壽,那同樣的,就對我們的壽命會有利益。我們爲上師做長壽法會,可以用放生或者用種種的方式來做延壽法,在所有當中,要以請師常住于世最有力量的。你如果說自己希望壽命很長的話,那可能就要多爲上師做長壽法會了,請上師不入涅槃。所以當我們在爲上師做長壽法會時,一方面也可以爲自己淨化掉壽命的障礙。
再來講到回向支,也就是將你先前透過六支所積聚的善根,讓這些善根能夠廣大、增長、更深入而且源源不斷,所以來做回向。有一些人會懷疑: 「我把所有善根都回向掉了,豈不是就沒有善根了嗎?」不會的,不會那樣。
我們將善根回向,是會讓我們的善根增長廣大的,尤其是爲了等同虛空般的所有有情義利的緣故,來作回向的話,那我們的善根一定會廣大增長的。 就像第一品有講到「如丹點金轉成殊勝相,將此不淨之身能轉成,<…
《入菩薩行論 第七講(第3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