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 第七讲(第3品)

  

《入菩萨行论 七》

  

雪歌仁波切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5/01/09

  

我们为了能够行持菩萨行,就需要先受持菩提心,要受持菩提心之前,必须要先了解菩提心有什么利益,对菩提心生起欢喜和好乐之心,在第一品就讲到菩提心的利益。为了能够真正受持菩提心戒的缘故,我们必须透过以集资净罪和七支供养文的方式,先净化自己的罪障、积聚资粮之后,再来受菩提心戒。七支供养文当中的礼敬支、供养支、忏悔支,在第二品中阐明,其它的随喜、请转*轮、请常住世以及回向,就在第三品的时候讲述。

  

我们由七支供养来集资净罪,当我们要积聚资粮的时候,必须要有一个皈依的对境。这个对境如果是佛的化身,我们就可以请求祂来转*轮,能够常住(或不住涅槃)。如果我们祈求的对境是以佛的报身来做的话,那就不需要请佛转动*轮或请佛常住于世,因为报身佛是乃至轮回未空之前,都一直不断的在转*轮,一直不断常住于世间的,所以不需要特别的来祈请。

  

当我们要用七支供养来积聚资粮时,对境如果是报身佛的话,像刚才所说的,就不需要请祂转动*轮或是常住于世(不入涅槃),不需要这样子。可是我们说要用七支来积聚资粮,那缺了这两支,我们就用皈依还有发心这两支来补足,而成为七支供养文。如果是用报身佛做为我们皈依的对境,那可能是属于密乘当中的本尊,因为密乘里面有本尊报身佛的形象。如果就波罗密多乘而言,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七支,显教的这七支供养文,主要是针对这些共通的所化机而言,也是针对世间的一般弟子而言。所以,在显教里面的对境是以佛的化身为主。如果对境是化身为主,那念七支供养文的时候,里面就涵盖了请转*轮支和请常住世支。

  

七支供养文可以说是我们做任何善行正行之前的前行(或称为加行),我们可以透过七支供养文来积聚资粮,也就是要做任何一个善行的前行之前所要做的。这里面就有礼拜、供养、忏悔、随喜、请转*轮、请不住涅槃、回向。在下士道当中,就配合起修下士道的所需,也可以运用上七支供养文。在下士道的时候,就献上礼拜、供养、忏悔、随喜、请转*轮、请不住涅槃、回向等等这些。所以,就依着你所修的那一道,分别配合起七支供养文来做,对这一点我们应该要知道。

  

比如说你在修下士道的时候,要做七支供养当中的忏悔,要忏悔什么?就忏悔那一些会让我们堕入三恶趣的罪业;随喜就要随喜那些将来可以让我们获得增上生的善业;请转*轮就是请佛开示无错谬的、来世能让我们获得增上生的法。

  

同样的,七支供养当中的前两支,也就是礼敬支和供养支,当你在献上这两支时,比如说你献上礼敬支时,礼敬的对境(所皈依的对境),这个对境主要是以能够协助我们成办将来获得增上生果报的对境,我们向他来做顶礼。我们以佛而言,佛当然具有能力可以赐给我们将来获得增上生,或者说祂有能力可以赐给我们布施、持戒等等。可是,当我们在做比如说礼敬的对境时,我们要特别把对境设定说,他也能够给予我们某种能力的这一个对境。

  

我们在做某一个善行的正行之前,我们所做的前行如果能够跟正行有接上关连的话,那在做正行的时候,觉受会比较容易生起来。所以我们才说你可以配合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来献上七支供养文。但是,所谓配合不是只有文字上说说而已,而是说我们自己要先了解自己的烦恼到底是什么,自己的恶业到底是什么,自己的习性到底是什么,自己要先知道之后,才能够用对治法来对治自己的烦恼、恶业,也才能够配合七支供养真正去做集资净罪的事。

  

一般说来,要做忏悔时,你必须要先自我了知自己有哪些烦恼、有哪些罪障以及自己有哪些由罪引生的苦处。必须要先自己了解之后,才能针对自己的过错来做忏悔。随喜也是一样,必须要先去了解自己的目标是摆在哪个地方,然后才加以随喜。如果你的目标是摆在下士道,来世求增上生,所以你就去随喜来世能够获得增上生的这些善业。不论你所随喜的对象是未入道的行者所做的善业,或者说随喜那些已入道的声闻、独觉、菩萨所做的善业,反正你的目标摆在你所要求的目的上,然后再加以随喜那个能够成办你目标的善业。

  

从《入行论》里面,我们可以了解到,光是礼敬就可以分为两种,一个是一般的礼敬,就是礼敬三宝。另一个是特别的礼敬,也就是去礼敬菩萨,也就是礼敬修菩提行的这些行者、这些菩萨。

  

在第二品里面就开始讲七支供养,第一支是礼敬支,第二品里面的礼敬支是特别去礼敬这些菩萨,意思也就是我们遵循着、随顺着这些菩萨的修行方式,来献上七支供养。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子做?比如说我们在修下士道时,可以依着自己所修的道来献上七支供养。现在如果是在修下士道,当我们要做礼敬的时候,礼敬的对象有一个是一般的三宝,有一个是菩萨,在《入行论》第二品是指菩萨,如果你在修下士道时,所希望的是获得增上生,所以你所设定的礼敬的对境是有利于你获得增上生的对境,我们来向他献上顶礼,这种善行是有助于我们将来获得增上生的善行,所以我们所立的对境,就立这个皈依的对境、这礼敬的对境是有助于我们来修获得增上生的善行的对境,我们是要这样立的。如果是修中士道或上士道时,也是一样,就看你本来的目标是摆在什么地方,然后所立的、所设定的皈依境就是有利于获得我们目标的善行的皈依境。

  

上次讲到第五十一页,也就是我们要去发起随喜,一般的随喜,你可以去随喜下士道、中士道或上士道等等的随喜,依着这三类的所化机可以做不同的随喜,在这边主要的是要来随喜菩萨。随喜可以分为因位的随喜和果位的随喜。这边的主题「子三、随喜无上菩提因果」,因位的随喜就是我们去随喜这些佛子(菩萨),随喜十地的功德。我们通常都是很喜欢佛,因为我们见到佛的功德,所以对佛的功德就非常欢喜,在这边也要见到佛子还有十地菩萨他们的功德,然后发起这种随喜的心,也就是随喜无上菩提因的随喜心,随喜菩提心,随喜菩萨行。所以这里面就讲到:

  

诸救护尊证菩提,诸菩萨地皆随喜

  

这边也就是去随喜佛及随喜因地的菩萨地。然后:

  

令诸有情得安乐,发心妙善广大海,于诸有情作饶益,我心欣悦常随喜。

  

刚才说到随喜可以分为下士、中士和上士道的随喜,也就是随喜下士道的增上生,随喜中士道的解脱,随喜上士道的遍智。增上生、解脱和遍智可以说是下、中、上等三士道所应证的目标,所以我们要对于三士道所应证的目标心生欢喜、生随喜的心,当我们要实际去修证时,也要有一个导师来向我们开示如何来证得我们这三个的目标,所以我们要请佛为一切众生的缘故转动*轮。进入这个偈颂(癸二、请转*轮):

  

普于十方一切佛,合掌至心作祈请,为诸有情除苦暗,请燃妙法光明炬。

  

请佛转*轮,也不是祂转一次或转两次*轮,就可以让我们这些无明的有情都能够登上地道,这是很困难的。所以,我们就要请佛乃至我们的无明未去除之前请祂常住无数劫不入涅槃,所以就进入请不入涅槃(癸二、请不涅槃):

  

诸佛若许入涅槃,合掌至心作祈请,勿盲一切众生目,愿住世间无数劫。

  

祈请勿入涅槃、勿般涅槃这一支,尤其可以对自己的上师来做祈请,有时候我们会举行上师的长寿法会,法会里面也有献上七支供养的部分,在进入勿入涅槃这一支的时候,有特别祈请上师常住于世的,这种请上师能够延寿的、常住于世的。当然这种上师长寿法会也有不同的法本,比如说你可以依着上师供养法,或者其它的法本来做上师的长寿法会。请上师常住于世,为上师举办长寿法会,事实上是有利于自己的寿命。

  

我们如果有造了等流的因,就会去感受等流的果,我们如果为上师求长寿,那同样的,就对我们的寿命会有利益。我们为上师做长寿法会,可以用放生或者用种种的方式来做延寿法,在所有当中,要以请师常住于世最有力量的。你如果说自己希望寿命很长的话,那可能就要多为上师做长寿法会了,请上师不入涅槃。所以当我们在为上师做长寿法会时,一方面也可以为自己净化掉寿命的障碍。

  

再来讲到回向支,也就是将你先前透过六支所积聚的善根,让这些善根能够广大、增长、更深入而且源源不断,所以来做回向。有一些人会怀疑: 「我把所有善根都回向掉了,岂不是就没有善根了吗?」不会的,不会那样。

  

我们将善根回向,是会让我们的善根增长广大的,尤其是为了等同虚空般的所有有情义利的缘故,来作回向的话,那我们的善根一定会广大增长的。 就像第一品有讲到「如丹点金转成殊胜相,将此不净之身能转成,<…

《入菩萨行论 第七讲(第3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