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 八》
雪歌仁波切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5/01/16
第三品讲完了,我们一起来念一遍,念完之后就进入第四品:
一切有情恶趣苦,能令解脱诸善根,令受苦者安乐住,我心欣悦常随喜。
成菩提因积诸善,我心于彼亦随喜,有情脱离生死苦,决定解脱我随喜。
诸救护尊证菩提,诸菩萨地皆随喜,令诸有情得安乐,发心妙善广大海,
于诸有情作饶益,我心欣悦常随喜。
普于十方一切佛,合掌至心作祈请,为诸有情除苦暗,请燃妙法光明炬。
诸佛若许入涅槃,合掌至心作祈请,勿盲一切众生目,愿住世间无数劫。
如是所修一切行,我今所积诸善根,以彼回向诸有情,悉令解除一切苦。
有情诸病所逼恼,乃至尽其病愈时,愿我为医或为药,或为侍疾看病人。
若遇凶年饥馑劫,愿我化身供饮食,降澍食饮如甘霖,普为有情除饥渴。
有情贫困乏资财,愿我成为无尽藏,随心所欲诸资具,莫不现前咸备陈。
如是我身及受用,乃至三时诸善根,为成有情义利故,悉能施舍无顾惜。
一切能施得涅槃,为证涅槃始修行,总摄一切布施中,施诸有情最为胜。
我于一切有情前,此身已施自恣请,若杀若骂若捶楚,随其所乐常顺承。
若于我身施诘难,或复以为调笑具,今我此身已施竟,于此何得复争论?
若于彼人无损害,唯命是听悉顺从。愿于何时缘我身,勿作些微无义事。
愿任何人缘我身,或生瞋恼或生信,即彼常时能转变,为彼成办众事因。
若人于我作讥毁,或复于我作损恼,乃至施以骂辱言,愿悉转成菩提因。
诸无依怙我为依,诸入道者我为导,诸欲渡者为舟楫,或为巨舸或桥梁,
求洲渚者为洲渚,求灯炬者为灯炬,求舍宅者为舍宅,有情欲役使我者,
愿为仆使供驱走,如意牟尼妙宝瓶,持明成就阿伽药,随欲出生如意树,
众生所欲悉能成。
愿如地等四大种,亦如虚空常无尽,有情种类多无量,悉能为彼俱有因。
如是尽于虚空际,一切种类有情界,乃至未证涅槃间,愿我为其俱有因。
下面两个八句,都要念三遍:
1.如是为利有情故,愿我亦发菩提心,如其所学诸学处,亦如次第能修学。
如其往昔诸如来,从于生起菩提心,菩提萨埵诸学处,如其次第善安住。
2.具足如是慧心者,已发无上菩提心,为令起行并增长,如是妙心当赞扬。
今我此生不虚度,今我善来人中生,今我生于如来家,成为如来亲长子。
(回复念一遍):
无论如何我自今,当勤荷负此家业,勿令所行有玷污,于此无垢尊贵种。
如人偶于粪埽中,无心拾得希世珍,如是依于谁之力,菩提妙心我能生。
能为众生摧死王,此是不死妙甘露,能为众生除困穷,此是无尽大宝藏。
能为众生疗诸疾,此是殊胜阿伽陀。众生跋涉三有途,此是止息浓荫树。
拔众生出恶趣苦,此是越渡总津梁。烦恼热逼众生心,此是除热清凉月。
众生无知昏雾塞,此是破暗皎日轮,搅正法乳成酥酪,此是醍醐无上味。
为有情侣驰驱生死道,欲求受用资具安乐因,此是随身资斧胜安乐,能令满足有情胜友心。
我今现对一切依怙前,唱言愿为一切众生侣,乃至成佛中间不少离,天及非天闻者皆欢喜。
我们念下面这边(p.62):
「入菩萨行论广解佛子津梁释受持菩提心品第三竟。」
藏文里面我们念的时候(出品名)就一起念,这个也是入菩萨行论里面的。你们家里有时间的话,就第一品开始念到这里。
我们已经很简略的讲完第三品,在受持菩萨戒之后,就应该行菩萨行。为了学习菩萨行之故,我们的心必须要依于不放逸,如何来依不放逸?就是在第四品里面要讲的。第五品主要是讲到戒度的修行,第六品讲到忍辱度的修行,第七品讲到精进度的修行,第八品讲到禅定度(静虑)的修行,第九品讲到(慧)智度的修行。从第五品到第九品之间,就讲了六度当中的五度,那其中的第一度(布施度),就在第三品当中受戒之前就讲到布施度的修持。为什么要先讲布施度呢?最主要是我们在受戒之前,必须让悲心广为增长,这种利益他人之心广为增长,实际去利益他人的善巧方便就是透过布施,所以先让我们生起很强烈的悲心(利他之心),然后行布施,之后再受戒,所以这布施度(第一度)就在第三品受戒之前先讲。
至于这六度,在《经庄严论》里面有讲到:「依于前者生起后者。」所以可以看出这六度之间有胜劣之别、有粗细之别,因为有这种差别的关系,所以六度的次序有这样的不同。讲到布施,意思也就是给予、给出去、惠施。如果没有布施的心、要给予的心,那你说想要去受戒或说出家,事实上是很困难的,因为你没有办法从心所系念当中脱离出去。尤其是菩萨的学处,我们知道菩萨的学处主要是来行利他行,要行利他行,你必须要知道先将自己给出、先舍下自己,这样你才能够实际去施行利他行。因为你在施行利他行的时候,一定要先放下自己,然后以他人为主。你要受菩萨戒也是一样,必须要先舍下自己,为了利益其他有情的缘故才去受菩萨戒,所以要受戒之前,你必须要先有那种舍下自己、放下自己的心,就是要有先施与出去的心,这就是为什么先说布施度在受戒之前的缘故。
有人也认为受菩萨戒就可以积聚很多的福报,或者说可以得到什么,事实上,他这样的思惟是一个征兆,就是他没有得到菩萨戒戒体的一个征兆。因为受菩萨戒是为了利他,如果有这个「我、我、我」,就想着「我」可以得到什么,「我」可以积聚很多福报等,光想着自己「我」的话,那就表示没有得到菩萨戒的戒体。
在受菩萨戒之前,必须要从内心深处由衷的生起很强烈的利他的思惟,而且心量要非常的大、非常宽阔才可以,而且这种利他的心要是一种极为善良的心才可以。如果只有想着:「我今天受了菩萨戒,就可以得到很大的福报。」或者想着自己可以获得什么的话,那就表示你根本没有得到菩萨戒的戒体。所以,要受菩萨戒之前,一定要先生起很强烈的利他心,舍己利他的心要非常的强烈,才能得到戒体。
比如我们受八关斋戒(八关斋戒是一昼夜的戒),你如果心里面的思惟:「我为了要承事所有如老母般的一切有情而来受这个戒」,那这种的思惟是正确的;或者说你思惟:「我为了成办一切如老母般的有情的利益,所以来受这个戒。」这都还是正确的。如果只想着:「我受了八关斋戒,可以得到很大的福报,可以得到什么」的话,这就是不正确的思惟。八关斋戒是一昼夜,就是从现在受戒起,到明天太阳升起之前,这个戒体都还会存在的。
我们这边所受的戒并不是八关斋戒,而是菩萨戒,它的期限就不是一昼夜,是乃至未成佛之前这个戒都一直要维持,期限是那么长。所以,要受菩萨戒,要生起非常强烈的心力才可以。受了戒之后,你的心也要依于不放逸行来做,受菩萨戒并不是只有受受戒而已,你还要依着所许诺的这些誓言而行。所以要受戒之前,应该要先了解菩萨戒它有什么利益。就像五十九页这边所讲的(子二…丑一能除有情苦):
「能为众生摧死王,此是不死妙甘露,能为众生降困穷,能为众生疗诸疾,此是殊胜阿伽陀。」
所受的菩萨戒,他可以成为众生摧死王,而且这是一个不死的妙甘露,能为众生降伏、去除穷困,而且也能疗众生的疾病,是殊胜的妙药,这里面就讲到很多它的殊胜之处。还有,它的利益呢,在第一品里面就讲了很多,等于说第一品整个都是在讲菩提心有什么利益。
请看…
《入菩萨行论 第八讲(第4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