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 八》
雪歌仁波切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5/01/16
第叁品講完了,我們一起來念一遍,念完之後就進入第四品:
一切有情惡趣苦,能令解脫諸善根,令受苦者安樂住,我心欣悅常隨喜。
成菩提因積諸善,我心于彼亦隨喜,有情脫離生死苦,決定解脫我隨喜。
諸救護尊證菩提,諸菩薩地皆隨喜,令諸有情得安樂,發心妙善廣大海,
于諸有情作饒益,我心欣悅常隨喜。
普于十方一切佛,合掌至心作祈請,爲諸有情除苦暗,請燃妙法光明炬。
諸佛若許入涅槃,合掌至心作祈請,勿盲一切衆生目,願住世間無數劫。
如是所修一切行,我今所積諸善根,以彼回向諸有情,悉令解除一切苦。
有情諸病所逼惱,乃至盡其病愈時,願我爲醫或爲藥,或爲侍疾看病人。
若遇凶年饑馑劫,願我化身供飲食,降澍食飲如甘霖,普爲有情除饑渴。
有情貧困乏資財,願我成爲無盡藏,隨心所欲諸資具,莫不現前鹹備陳。
如是我身及受用,乃至叁時諸善根,爲成有情義利故,悉能施舍無顧惜。
一切能施得涅槃,爲證涅槃始修行,總攝一切布施中,施諸有情最爲勝。
我于一切有情前,此身已施自恣請,若殺若罵若捶楚,隨其所樂常順承。
若于我身施诘難,或複以爲調笑具,今我此身已施竟,于此何得複爭論?
若于彼人無損害,唯命是聽悉順從。願于何時緣我身,勿作些微無義事。
願任何人緣我身,或生瞋惱或生信,即彼常時能轉變,爲彼成辦衆事因。
若人于我作譏毀,或複于我作損惱,乃至施以罵辱言,願悉轉成菩提因。
諸無依怙我爲依,諸入道者我爲導,諸欲渡者爲舟楫,或爲巨舸或橋梁,
求洲渚者爲洲渚,求燈炬者爲燈炬,求舍宅者爲舍宅,有情欲役使我者,
願爲仆使供驅走,如意牟尼妙寶瓶,持明成就阿伽藥,隨欲出生如意樹,
衆生所欲悉能成。
願如地等四大種,亦如虛空常無盡,有情種類多無量,悉能爲彼俱有因。
如是盡于虛空際,一切種類有情界,乃至未證涅槃間,願我爲其俱有因。
下面兩個八句,都要念叁遍:
1.如是爲利有情故,願我亦發菩提心,如其所學諸學處,亦如次第能修學。
如其往昔諸如來,從于生起菩提心,菩提薩埵諸學處,如其次第善安住。
2.具足如是慧心者,已發無上菩提心,爲令起行並增長,如是妙心當贊揚。
今我此生不虛度,今我善來人中生,今我生于如來家,成爲如來親長子。
(回複念一遍):
無論如何我自今,當勤荷負此家業,勿令所行有玷汙,于此無垢尊貴種。
如人偶于糞埽中,無心拾得希世珍,如是依于誰之力,菩提妙心我能生。
能爲衆生摧死王,此是不死妙甘露,能爲衆生除困窮,此是無盡大寶藏。
能爲衆生療諸疾,此是殊勝阿伽陀。衆生跋涉叁有途,此是止息濃蔭樹。
拔衆生出惡趣苦,此是越渡總津梁。煩惱熱逼衆生心,此是除熱清涼月。
衆生無知昏霧塞,此是破暗皎日輪,攪正法乳成酥酪,此是醍醐無上味。
爲有情侶馳驅生死道,欲求受用資具安樂因,此是隨身資斧勝安樂,能令滿足有情勝友心。
我今現對一切依怙前,唱言願爲一切衆生侶,乃至成佛中間不少離,天及非天聞者皆歡喜。
我們念下面這邊(p.62):
「入菩薩行論廣解佛子津梁釋受持菩提心品第叁竟。」
藏文裏面我們念的時候(出品名)就一起念,這個也是入菩薩行論裏面的。你們家裏有時間的話,就第一品開始念到這裏。
我們已經很簡略的講完第叁品,在受持菩薩戒之後,就應該行菩薩行。爲了學習菩薩行之故,我們的心必須要依于不放逸,如何來依不放逸?就是在第四品裏面要講的。第五品主要是講到戒度的修行,第六品講到忍辱度的修行,第七品講到精進度的修行,第八品講到禅定度(靜慮)的修行,第九品講到(慧)智度的修行。從第五品到第九品之間,就講了六度當中的五度,那其中的第一度(布施度),就在第叁品當中受戒之前就講到布施度的修持。爲什麼要先講布施度呢?最主要是我們在受戒之前,必須讓悲心廣爲增長,這種利益他人之心廣爲增長,實際去利益他人的善巧方便就是透過布施,所以先讓我們生起很強烈的悲心(利他之心),然後行布施,之後再受戒,所以這布施度(第一度)就在第叁品受戒之前先講。
至于這六度,在《經莊嚴論》裏面有講到:「依于前者生起後者。」所以可以看出這六度之間有勝劣之別、有粗細之別,因爲有這種差別的關系,所以六度的次序有這樣的不同。講到布施,意思也就是給予、給出去、惠施。如果沒有布施的心、要給予的心,那你說想要去受戒或說出家,事實上是很困難的,因爲你沒有辦法從心所系念當中脫離出去。尤其是菩薩的學處,我們知道菩薩的學處主要是來行利他行,要行利他行,你必須要知道先將自己給出、先舍下自己,這樣你才能夠實際去施行利他行。因爲你在施行利他行的時候,一定要先放下自己,然後以他人爲主。你要受菩薩戒也是一樣,必須要先舍下自己,爲了利益其他有情的緣故才去受菩薩戒,所以要受戒之前,你必須要先有那種舍下自己、放下自己的心,就是要有先施與出去的心,這就是爲什麼先說布施度在受戒之前的緣故。
有人也認爲受菩薩戒就可以積聚很多的福報,或者說可以得到什麼,事實上,他這樣的思惟是一個征兆,就是他沒有得到菩薩戒戒體的一個征兆。因爲受菩薩戒是爲了利他,如果有這個「我、我、我」,就想著「我」可以得到什麼,「我」可以積聚很多福報等,光想著自己「我」的話,那就表示沒有得到菩薩戒的戒體。
在受菩薩戒之前,必須要從內心深處由衷的生起很強烈的利他的思惟,而且心量要非常的大、非常寬闊才可以,而且這種利他的心要是一種極爲善良的心才可以。如果只有想著:「我今天受了菩薩戒,就可以得到很大的福報。」或者想著自己可以獲得什麼的話,那就表示你根本沒有得到菩薩戒的戒體。所以,要受菩薩戒之前,一定要先生起很強烈的利他心,舍己利他的心要非常的強烈,才能得到戒體。
比如我們受八關齋戒(八關齋戒是一晝夜的戒),你如果心裏面的思惟:「我爲了要承事所有如老母般的一切有情而來受這個戒」,那這種的思惟是正確的;或者說你思惟:「我爲了成辦一切如老母般的有情的利益,所以來受這個戒。」這都還是正確的。如果只想著:「我受了八關齋戒,可以得到很大的福報,可以得到什麼」的話,這就是不正確的思惟。八關齋戒是一晝夜,就是從現在受戒起,到明天太陽升起之前,這個戒體都還會存在的。
我們這邊所受的戒並不是八關齋戒,而是菩薩戒,它的期限就不是一晝夜,是乃至未成佛之前這個戒都一直要維持,期限是那麼長。所以,要受菩薩戒,要生起非常強烈的心力才可以。受了戒之後,你的心也要依于不放逸行來做,受菩薩戒並不是只有受受戒而已,你還要依著所許諾的這些誓言而行。所以要受戒之前,應該要先了解菩薩戒它有什麼利益。就像五十九頁這邊所講的(子二…醜一能除有情苦):
「能爲衆生摧死王,此是不死妙甘露,能爲衆生降困窮,能爲衆生療諸疾,此是殊勝阿伽陀。」
所受的菩薩戒,他可以成爲衆生摧死王,而且這是一個不死的妙甘露,能爲衆生降伏、去除窮困,而且也能療衆生的疾病,是殊勝的妙藥,這裏面就講到很多它的殊勝之處。還有,它的利益呢,在第一品裏面就講了很多,等于說第一品整個都是在講菩提心有什麼利益。
請看…
《入菩薩行論 第八講(第4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