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 第八講(第4品)▪P3

  ..續本文上一頁不相信你了。仁波切說:善良的心便會變成人家不相信(變成不守信用的人)。 人家如果叫你做什麼,你都說好好好,如果到處當好人,什麼都好好好,結果沒有一件做到,就是好心會使得一個人變成不可靠(哈!哈!哈!)。仁波切說:所以在這裏,答應的話就會變成有問題,發菩提心是可以的,而受戒就要很小心了,灌頂、密咒戒還更深、更不用說了(那些真正有沒有受到也很難說,哈!哈!哈!)。

  

問題:關于表面在受戒,如果對菩提心不是很了解就去受戒,這樣算不算呢?

  

回答:在你要去受菩薩戒之前,必須要先對菩薩戒有一些了解,受戒之後才能真正得到(戒體)。否則的話,你是一知半解去受的,表示你對整個所要求的目標(圓滿菩提、佛果)都搞不清楚,那你在受戒的時候,當然就不會生起「我必須要成佛」的心,或者說「我要怎麼去證得佛果」,這種思惟你可能自己都搞不清楚,那你去受戒,說實在也不見得就能夠得到戒體,只是去受而已。就是說要受菩薩戒之前,必須要先對菩提心有所了解,而且對所要受的菩薩戒也要有所了解,而且要生起我要得到菩薩戒的心,欲得之心、想要去得到之心也要有。所以對這些要先了解之後去受戒,你才能得到真正的戒體。如果是一知半解去受戒,雖然你以爲自己有受到戒體,實際上並沒有。

  

應該是你一定要好好的了解整個的菩提心、菩薩戒等等,然後生起欲得之心才去受戒,然後又許下誓言「從此以後我絕不舍棄菩提心」,這樣的受戒才能真正得到菩薩戒。如果在一知半解的狀態之下去受菩薩戒的話,那可以說是沒有得到。

  

這邊講到,你如果就這樣舍棄了菩提心的話,不但會墮到惡趣裏面,你還去造作了傷害衆生的罪業。反過來,你受了戒之後,如你的許諾好好的去守持菩提心、菩薩戒的話,等于你去做了利益衆生的事,反過來是這樣。

  

再來講到(醜二…寅一、失壞菩提心成重罪故能壞利他):

  

菩提薩埵諸墮中,退菩提心爲最重,若有違犯如是行,是壞一切衆生利。

  

在衆多的罪墮當中,以退失菩提心,也就是舍棄菩提心爲最重的,這個罪業遠勝于別解脫戒當中的他勝罪。比丘有四條他勝罪,比丘尼則有八條他勝罪,你如果犯了他勝罪,等于你已經不是出家衆了,已經不是比丘或比丘尼了。所以,這算是非常重的罪業,可是,你如果退失了菩提心的話,比犯了他勝罪的罪業還更重。

  

爲什麼我們會去犯退失菩提心的這個根本墮呢?可以從舍利弗的故事可以看出來,舍利弗開始的時候是一位發心的菩薩,後來因爲遇到魔障,就退失了菩提心,所以墮到小乘,在聲聞乘當中成就羅漢果。他遇到什麼魔障呢?那時候他發起菩提心的時候,他還是聲聞菩薩,要行菩薩行,就有魔示現出來向他乞討右手,他就把右手砍下來給他,後來再跟他乞討左手,因爲他的右手已經砍斷了,就沒有辦法砍他自己的左手,他就把自己的左手這樣給他,魔就說:「你這樣給我是很不恭敬的行爲,我不要你的手。」舍利弗就覺得:「我要給你,你卻嫌我不恭敬而不要,我連一個人的利益都無法成辦,更不可能成辦無量無邊有情的利益。」因此,他就退失了菩提心,而墮到小乘裏面去。

  

講到退失菩提心,如果我們連成辦一個人的利益都無法達成,因此讓我們的心退縮了、退失了,好像你的心量本來是很大的,突然之間變小了這種退縮,這樣子就很容易退墮到小乘裏面去了。所以我們受戒之後,當我們要去成辦左右(旁邊)的人的利益時,如果沒有辦法做到,或者說沒有那種心力去做的時候,我們的心有時候會變得好像比較退縮的狀態,那就要小心可能會退失菩提心,有那危險性。

  

問題:舍利弗在退失菩提心之後可以變成小乘,是不是因爲他已經是見道位以上的菩薩之故呢?如果是沒有證空性的一般人, 他如果退失菩提心的話,是否可能變成連內道都不是?

  

回答:應該不會變成連內道都不是,因爲他的出離心還在。仁波切:他不會喜歡煩惱吧!

  

問題:只要是已經發起菩提心的,不管是見道位以前或以後的菩薩,都不可能再從內道變成外道了嗎?

  

回答:如果是已登聖位,就是已經得到見道位以上的菩薩,他是不可能再退失菩提心的,在資糧道小品的大乘的菩薩才有可能會退失菩提心,中品以上資糧道的菩薩是不可能退失菩提心的。小品資糧道菩薩即使退失菩提心,可是在他的心相續當中,還是有厭患輪回、不喜歡煩惱的出離心在,所以他退失菩提心只是他利益衆生、利他的的心變小了、縮小了,他可能就墮入聲聞乘去了,然後就入于聲聞乘的資糧道。

  

所以說如果退失菩提心,那就等于你造作了傷害有情的罪業,而且你也犯了根本墮的重大罪惡。如果我們去協助一位已經受菩薩戒的補特伽羅舍棄他的菩提心,我們所獲得的罪惡也跟他一樣是非常重的。

  

我們看(寅二、若障他菩薩善法罪亦同等當墮惡趣):

  

若人但于剎那間,障礙菩薩作福德,即爲壞諸有情利,應受惡趣無邊苦。

  

剛才說的,你去協助菩薩退失菩提心或是障礙菩薩做福德的話,等于去壞了有情的義利,那你就會感受到這些相同的惡業,會墮入無邊的惡趣當中。 這邊說的「無邊」意思也就是你墮入惡趣,再來還是在惡趣,再來還是在惡趣,你一直在惡趣當中流轉不息,意思就是這個樣子。這麼樣的重罪是怎麼來的呢?請看文(寅叁、明其因相):

  

壞一有情安樂事,尚于自身致衰損,況壞遍滿虛空界,有情義利何待言?

  

原因就在這裏。所以當我們去受戒的時候,一定要很小心,不要在不加思惟的的狀況之下冒然跑去受戒。另一點也要很小心,如果對方有菩薩戒的話,那我們在行事的時候就要小心,不要有去助長他退失菩提心的行爲,我們如果助長他退失菩提心的行爲,我們也是會墮到惡趣裏面去。對方的證量怎樣我們不知道,我們無法去量知他到底程度怎麼樣,可是就我們自己而言,我們知道,我們可以自我約束。

  

問題:可不可以請仁波切舉例說明什麼是退失菩提心?什麼狀況之下會變成去助長別人退失菩提心?很有可能我們傻傻的就去做這件事了。

  

回答:那要看對方有沒有這個菩薩戒(哈!哈!哈!)。

  

仁波切說他解釋一下什麼叫做別解脫的他勝罪,比丘有四個他勝罪,就是:殺、盜、妄還有非梵行(不是邪淫,是非梵行)。要解釋比丘的四個他勝罪,剛才說的殺、盜、妄還有非梵行,所有的這些非梵行呢,對方不管是比丘也好,或是比丘尼也好,對方如果是比丘,那跟他在一起的是女衆,比丘尼的話,那跟她一起是男衆。就女衆方面,她有叁個地方,就是口,還有陰道,還有肛門。男方的話,他的下體、生殖器官,去碰觸到女方的口、陰道、還有肛門的話,就構成非梵行了,所以對方不管是比丘或是比丘尼,反正男女雙方有這樣子接觸的話就是構成非梵行。

  

再來講到殺生,這邊的殺生並不是指殺一般的畜牲,而是指殺人。

  

偷盜,就看那個國家的法律是怎麼樣,因爲沒有牽涉到物質的價值是很高的或者很低的,沒有牽涉到這個問題,而是牽涉到這個國家的法律,這個國家如果製定你偷什麼東西,超過什麼量,會構成小偷行爲的話,你如果去做了,就是構成偷盜的行爲,所以要看國家的法律是怎麼製定的。

  

再來妄語,妄語也不是一般我們說欺騙人家那個樣子,而是讓人家對于善惡的取舍的決定,你去欺騙他,讓他搞亂、搞混了,要怎麼去做這些善惡的取舍。就比如說,你沒有修行,卻欺騙人家說你有修行,這樣子人家就搞不清楚,到底應該怎麼取善,怎麼舍惡,就搞不清楚了。簡單而言,妄語就是妄說上人法,也就是自己沒有修行而說自己有修行的這種妄語。

  

有一些寺院裏面,他們有他們的規定,說你如果是一個比丘、一個出家衆的話,去殺了貓、狗的話,那會構成他勝罪。可是在毗奈耶(戒經)裏面, 沒有這樣的規定。

  

仁波切中文講述:在四川有一個寺廟(叫賽修寺?),那個寺廟以前可以跟叁大寺比賽的,他們那邊很厲害,學辯經上面啦,經典啦,都很厲害,格魯派的,那個寺廟以前發生過,他們寺廟裏面一些喇嘛不小心就殺到貓、狗,因爲他們那邊幾乎都是吃肉嘛,他們比較窮,住的地方放一些肉,貓來就吃掉了、狗來就吃掉了,就生氣,就打他們,不小心就打死掉了,這種有時候會發生,那這樣子發生的時候,有些出家衆經典也比較懂(那些糾察),也是就還俗的(叫打死貓狗的還俗),他們從以前規定出來,殺盜衆生的話,就算是還俗了。有一些經典比較通的老師,他們說:我們的糾察,我們的住持,不懂戒律,所以就讓他們還俗,有這樣子講。因爲戒律裏面沒有這樣子的規定,四個(重罪)裏面沒有殺動物,沒有算。殺動物也有另外一個算法,它不是四個裏面就這種很重的。(按:是下罪)

  

問題:剛剛講的就是別解脫戒?

  

回答:是別解脫戒。

  

問題:菩薩戒裏面的別解脫戒是這樣子,四個。那爲什麼叫他勝?藏文是怎麼翻,爲什麼叫他勝?

  

回答:比丘在比丘戒上可以獲得某個什麼的,如果他去犯了這些罪的話,他可能就失去了他可以獲得的、可以證得的,就等于是他敗了,敗訴的意思,就敗了嘛!也就是被他方所勝,所以就用這樣來取這個名字。被他方所勝,被這個罪所勝過的意思。事實上你如果去犯了其它的墮罪,或者說…(諸惡?), (因爲那些詞是比丘戒的專有詞,我沒有研究,所以不會翻)。所以一個叫墮罪,一個叫勝什麼罪(忘記了),意思也就是說,除了他勝罪之外,你去染犯其它的罪,比丘其它的戒律你去染犯了,還不會破掉你的比丘戒,你都還是出家衆的身份。你如果犯了他勝罪,就完了!因爲這個「量」(所影響的層面)並不是只有一個人,是無量無邊的有情,所以那個罪惡是非常的重。至于比丘和比丘尼的戒律,是不可以對在家衆講的,如果要講的話,可能你們要出家了,(哈!哈!哈!)提醒 一下。

  

你如果舍棄了菩提心的話,一定會墮入惡趣裏面,那你可以再受戒,你舍棄了菩薩戒,可以再受戒。爲什麼可以再受戒?因爲你先前受菩薩戒的習氣還有,因爲習氣的關系,所以你還有這個業再去受戒。可是,可能你又會去舍棄,然後又會去違犯,所以就變成怎麼樣呢?你受戒你就到善趣,然後你舍棄你就到惡趣,然後又善趣,又惡趣,又善趣,又惡趣,所以你就在善趣和惡趣裏面一直在輪流,輪流著不停。這就好像說你今年受戒之後,你又舍棄了,然後明年再去受戒,然後又舍棄了。所以今年你受戒,你上去,然後舍棄,又下去,然後明年受戒又上來,你在這裏面就一直流轉個不停,兩個一直在輪流,好像善惡趣在輪替,你就永遠沒有出離的時候,而且要登地非常的困難,這等于是一種障礙,登上菩薩地會有困難,所以這邊才說障礙登地(醜叁、障礙登地):

  

如是由斯罪墮力,複依菩提心威力,輾轉升沈生死輪,登菩薩地常爲礙。

  

這個菩薩戒,你可以今年受了、今年舍了;然後明年再去受、又舍了。或者說今年之內,你可以舍了又受、舍了又受,意思也就是菩薩戒你可以多次的去受。可是別解脫戒就不行了,一生就只有一次而已。爲什麼別解脫戒你只能受一次?因爲別解脫戒是爲你個人利益而受的,而不是爲他人利益而受的。如果是爲他人利益而受的這個戒,你可以多次去受,你可以許下很多的諾言,可以。可是別解脫戒是你爲了個人利益,所以你只能許一次諾言。

  

現在我們講的菩提心主要是願心的部份,你如果受了願心的話,就應該好好的去守護它,不要輕言放棄;你在未受之前,也不要輕言的去受持。未受之前,不要輕言的去受這個戒;那你一但受了,就不要輕言放棄,心也不要退縮。

  

補特伽羅的藏文叫做「康薩」,意思也就是說上生下死者,就好像是水滿、水漏的意思,就字面上的意思是這樣,「薩」是漏,漏掉的意思,「康」 是滿的意思,「滿漏」。

  

仁波切:我們不管佛、不管衆生,都是會生就會死,生就會時間過去,這種。

  

剛才講的就是「康薩」字面上的意思,「康」就是滿,「薩」就是漏,如果就它真正的意思而言,就是「心識依附處」,你的心識、心的續流依附之處。不論是一只螞蟻,小到是一只螞蟻,它也有它的心識依附在上面,然後天人啦,或者是佛啦都一樣,他有心識依附在上面,它真的意思是這樣。

  

問題:…(未使用麥克風)

  

仁波切:有情都是補特伽羅,那佛也是補特伽羅。

  

回答:有情一定是補特伽羅,那佛也是補特伽羅,佛是補特伽羅,但不是有情。事實上同意詞有四個,一個是士夫,一個是補特伽羅,一個是我,一個是自己。

  

問題:出家衆還俗以後可不可以再出家一次?

  

回答:有兩種傳承,西藏那邊的傳承只有一次而已。

  

問題:(翻譯師使用藏文)

  

仁波切:都一樣的。

  

《入菩薩行論 第八講(第4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