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 第九講(第4品)

  

《入菩薩行論 九》

  

雪歌仁波切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5/01/23

  

我們可以透過願心和行心,由這兩個心來受持珍貴的菩提心戒,我們現在講到第四品〈不放逸品〉,你可以由意樂的願心來依止不放逸行,也可以由趣入菩薩行的實修方式來依止不放逸行。上次已經將由意樂依止不放逸行講過了,接著就從趣入實修的學處來依止不放逸行。

  

我們如果許諾了要來行持行心的話,也就是來守持行心戒,那就表示你已經許諾了要來受菩薩戒、許諾了要來遵守菩薩戒了。如果只有在發願的階段,就還不是真正的受菩薩戒,行心的部分才稱爲真正的受菩薩戒。並不是只有受戒而已,你還要去學習菩薩的學處,也就是在受持行心之後,你就要來學習菩薩的學處,那受菩薩的學處,你必須要去遵守,不要去染犯十八根本墮,剛才仁波切念的,就是我們一般的六座瑜伽裏面的一段菩薩戒文,講到十八根本墮的戒文。

  

你如果違犯了別解脫戒的話,可能受傷害的只有你一個人而已,可是你如果犯了菩薩戒十八根本墮當中的任何一條,就等于是你破了你自己對衆生的許諾。你所犯下的墮罪是非常沈重的,只有掉到叁惡趣而已,而且是越來越糟糕。

  

我們這樣思惟之後,就應該要如我們所許諾的誓言,遵循著來做,遵守自己的誓言來行菩薩行。如果不這樣子的話,那你可能就違犯了自己所許諾的,爲一切衆生求證佛果的願望。也有人以爲沒有關系,我是偶而犯了墮罪,只要再去重受就好了,圓滿菩提(還好)我可以慢慢去證,這樣子的想法是錯誤的。爲什麼說這樣子的想法是錯誤的?因爲我們以前也曾經受過菩薩戒,也又曾經犯過墮罪,就是因爲以前我們有這樣子的許諾,然後也違犯自己的誓言,現在又這個樣子許諾,然後又違犯自己的誓言,那這樣子的想法是錯誤的。我們不要像有一些西藏人的口頭禅說:「還好啦!還可以啦!」認爲這樣犯了再受、犯了再受,慢慢來證佛果是還好、還可以的狀態。

  

仁波切:我講的是,心不要去串習「還好」,不要當「還好」的朋友。

  

有些人受戒之後,當自己跟戒條的遮製有相違犯、去染犯的時候,他們往往都會自己認爲:「我還有做一些善行,我還有做一些功課,至少我跟別人不太一樣。」自認爲自己還好。像這樣子的情形,我們不可以自己以爲還好,這實在是不好的,因爲我們從無始以來,無數的生生世世當中,我們已經有很多這種類似的狀況發生過了,所以不要自己認爲還好。

  

仁波切:不要自己認爲是可以。

  

如果這種情形,是真的還好、還可以的話,那我們應該早就成佛了。從古至今,我們一直處在這種狀態當中,就表示這種狀況並不是我們認爲的「還可以」的狀態。

  

可能現在我們還會認爲「還好、狀況還可以」,因爲未來還有很多佛,會來到這個世間,爲了一切衆生而來到這個世間,可能那個時候我還會遇到佛、遇到法,或許我那時候就可以成佛了。可是這樣子,應該也是一種錯誤的想法。爲什麼呢?因爲從無始以來,有衆多的佛已經出世了、來到這個世間了,如果不是處于這種狀態的話,我們可能早就已經成佛了。現在處于這種狀態,自己希望成佛,卻又沒有辦法成佛,原因就出在于自己的過失、自己的這些罪障所蒙蔽。出在自己過失的話,那連佛也難以救度,所以就像這邊所說的(癸二…醜一、慎止惡):

  

是故如其所發願,我應敬慎期必成,若不從今奮精勤,愈趨愈下轉沈弱。

  

(醜二、爲菩薩之所漠視)

  

往昔爲利諸有情,無數如來出于世,我由衆罪所障複,未得親承如來教。

  「我今壞戒仍如此,數數如初難值遇,惡趣逼惱並系縛,備遭割截屠戳苦。

  

如果我們不如理的來遵守所受的這些遮製、這些戒,仍然放逸的話,可能我們將來會是偶而上升到善趣,偶而又下沈到惡趣,就會在善趣和惡趣之間浮浮沈沈,會這個樣子。又看看這一世自己的所作所爲,沒有如理來遵守這些遮製,來世就必定會入叁惡趣當中。又有可能我們過去受戒的習氣又會蘇醒過來,又會讓我們投生到善趣裏面。如果這種狀態繼續下去,可能就會再跟以前一樣,在善趣和惡趣之間浮浮沈沈。

  

我們有時候會認爲自己所修的法還可以,我現在這樣做也還好,事實上,我們現在所修的法,可以說多數都是我們前世造的業,現在感得的果報,等于是在感受等流果,事實上,我們新造的根本就沒有。

  

仁波切:新造的話,就自己這輩子會努力的,好像比較難做的,那個時候就自己能力增加,就做出來的話,這個算是新的一個因。那以前念佛,這輩子的等流果就感得也是比較喜歡念佛,這種是以前的一個因所感出來的而已,它不是真正的一個新的能力,好像要堅固的,要提高的,我們修行的提升要增加,要提高的,不是這個能力,它是以前的就順順利利,以前做的等流果就感出來而已。

  

問題:如果上輩子是念佛,這輩子也念佛,是以前的因,現在的果。可是他這輩子念佛,但是有再去學像說空性、出離心等等,然後繼續念佛的話,這樣還是以前的等流果嗎?

  

仁波切回答:這輩子學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那些也不一定是我們這輩子新學的,它也可以說前輩子就學過了,它的等流果,這輩子感出來的時候,就會順順利利的,比較不需要那麼用功,好像自自然然的就會走這個方向,這種感覺是以前做的因感出來的果。這個時候,我們不可以特別好像自己慢心、我慢,自己不可以好像很高興:「哦!我做得很好!我有進步!」這個不是代表進步,進步是自己比較難通過的時候,能夠通過去,就算是有進步了。

  

問題:我們現在學《因明》覺得很困難,是不是…?

  

回答:對,那時候要通過。哈!哈!哈!

  

仁波切:我們的心裏常常想:「我修行很好」,或者是「我修行還可以」,自己隨喜,好像很高興,這個時候可不可以高興,是看那個是自自然然的,或者是真正努力的通過一個難關,那個時候就算是有進步,新的一個做出來。

  

現在如果是等流的果報而一切看起來很順,我們不需要覺得很高興,要值得高興的是什麼?就是要讓你能突破艱難關卡的時候,你能突破的話,那才要值得高興。就比如說我們要修忍辱行,有時候會遇到真的很難修的時候,可是我們就提起自己的心力沖過去,無論如何忍下來的話,這才值得我們高興的。

  

仁波切說:他好像想要講什麼,一時又想不起來,這代表老了。哈!哈!哈!

  

我們這種自以爲還好的心態,事實上是主要障礙我們進步的一種心態,我們以前是這個樣子,現在又是這個樣子,來世一定會墮入到惡趣裏面。一旦墮入到惡趣的話,那就很難以再出頭了,更難以獲得像現在所獲得的暇滿人身,所以這邊說(醜叁…寅一、若退失菩提心則難得四緣具足之暇滿):

  

既值如來出世間,更得人身具信心,堪修善法如今者,實爲稀有難多得。

  

一旦我們掉落到叁惡趣、一旦我們下沈之後,真的是很難以再上升回來的,現在所獲得的暇滿人身是非常難得的,而且容易壞滅的,如同空中的閃電一樣,一閃而逝,很難再獲得。所以我們現在即使擁有幾分鍾的時間,也要利用這珍貴的幾分鍾來撷取心要,所以這邊才說(寅二、縱得暇滿亦速失壞故應勵力):

  

雖如此日身無病,飲食支身暫未死,年命剎那難保信,色身須臾如泡影。

  

暇滿人身是如此的稀有、義大、難得,我們就要這樣作意思惟,而且要配合起菩薩行來實修。有些人會認爲:「你不是在這邊講,主要是在修菩提心的部分,怎麼又講到暇滿義大、難得的這個主題呢?」事實上,一位修菩提心者,他在實修菩薩行的過程,也要配合暇滿人身難得、義大的思惟一起共修的。

  

我們現在所獲得的暇滿人身,應該要好好的珍惜,而且,要好好利用這個珍貴的人身來取心要。如果沒有,就讓這樣子虛度過的話,那可能你的來世墮到叁惡趣裏面,如果一旦墮入叁惡趣的話,那可能就是完了,你就沒有機會再上升了,你要行菩薩行也甚爲艱難了,所以這邊才說(醜四…寅一、生惡趣時無暇修 善廣論P.67+3 97-1):

  

以我如今所行爲,再得人身尚難必,若時不能得人身,無緣修善唯作惡。

  

爲什麼墮到惡趣就無法再去行善呢?因爲在惡趣裏面的有情,他們的心相續就是愚蠢,因爲愚蠢的關系,所以他們只會一直持續的去造…

《入菩薩行論 第九講(第4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