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惡而已,要再上升回來就很困難了,所以這邊才說(寅二、若生善趣時不勤勵力在惡趣中昧于取舍廣論P.67-6 97-1):
「若時有緣能行善,而我不作諸善業,惡趣衆苦所昏蒙,爾時我何能爲力?」
如果投生在惡趣當中,會因爲愚蒙于善惡的取舍,所以根本就不曉得什麼叫做「行善可以得善果,造惡可以得惡果」,完全不了解,所以在這種愚蒙的狀態之下,就唯造惡業而已。就比如這個畜生,畜生的左右所圍繞的就是畜生而已。比如說魚,跟它再一起爲伴的就只有魚類而已,因此,在惡趣當中就是一直造惡,一直不斷的在惡的循環當中,甚至連善趣的名字也聽不到。請看第七十一頁(寅叁、惡趣極難解脫廣論P.63-5):
「若時衆善不修行,唯積衆罪多無量,縱經百千俱胝劫,善趣之名亦不聞。」
佛陀曾經在經中親口講過人身是多麼的難得,他用了一個比喻,就像一只盲龜,百年才浮出水面一次,當它浮出來時,要正好碰到牛轭當中的孔洞, 這個機率是多麼稀少啊!請看文(醜五、暇滿難得之故廣論P.63-5):
「以此之故世尊言,幸得人身極稀有,如大海中盲龜項,幾希能值浮木孔。」
以前西藏有一位上師講到人身難得時,在座有一位弟子曾經去過中國大陸,他就說:「這個上師他沒有去過中國大陸,才會說人身是多麼難得,你去中國大陸看看,人多得像螞蟻一樣,到處都是。」他覺得人身並不是那麼難得,這樣子的想法是錯誤的。你看我們的地球,叁分之二是水,叁分之一是陸地,水中的衆生遠遠的勝于陸地上的衆生,它的數量多得不可計數。即使在陸地上這些的衆生,比如說有人、有畜生道的這些衆生,你看畜生的衆生又遠多于人的數量。就比如說在森林裏的小小一個地方、小小一塊地上,你光是要去數那些蟲、那一類,就數不完,就非常的多了。更何況我們這個人身,人身上也住了很多很多的細菌、很多的蟲。所以算一算,人真的是非常的稀少了。我們這樣子算一算,事實上在這世界上搞不好人的數量占不到百分之一,這樣子想了之後,我們就會覺得生爲人真的是非常的稀少、非常的難得。所以我們現在所獲得的這一個能夠修持佛法、凝聚順緣的人身是非常的難能可貴,更何況是具足八閑暇、十圓滿的人身更是稀有難能可貴。
到此爲止,就是在勸請我們不可以去犯戒,不可以去犯十八個菩薩的根本墮。我們應該如何是好呢?也就是你不可以去染犯菩薩的這些根本墮,你要如理的來守持菩薩戒,如理的來學習菩薩行。如果我們來學習菩薩行,那會怎麼樣呢?會淨化我們這些重大的罪惡。就像十一頁〈贊菩提心功德品〉講到:「如是常以微弱之善根,極難對抗罪障大勢力,是時若無圓滿菩提心,余善威力何能遮彼罪?」(第一品第六頌)也就是你只有透過去受持菩提心,去學菩薩的行持,你可以透過這個力量來遮止掉這些重大的罪惡(這些罪惡的大勢力才能將它遮止掉)。所以說,從生生世世直到現在爲止,我們所積造的這些罪障都足以讓我們墮入惡趣,那所積造的這些罪障有多少呢?多如一座大的須彌山一樣,有那麼多的罪障。要如何將這些力量這麼大、這麼多的罪障將它淨化呢?只有依止菩提心,菩提心才有大能力在剎那之間將所有的罪障淨化掉。我們現在是處于善業極薄弱,而且非常少的狀況,罪障又非常的強勢,非常多的狀態,我們要怎麼跟這些罪障來對抗呢?只有依著菩提心而已,只有靠菩提心而已,只有發起菩提心,受菩薩戒,如理的來行菩薩行才有可能。請看文(子二…醜一、由先積有無邊之罪應勵力斷除 廣論P.63-4):
「于一剎那作罪惡,當墮無間經長劫,無始輪回積衆罪,不生善趣何待言?」
我們如果違犯了菩薩戒、違犯了菩薩行的話,可能會導致我們墮入到叁惡趣裏面。那墮入到叁惡趣,我們也不見得就會墮入這種無邊的叁惡趣裏面, 意思也就是說不是墮入叁惡趣裏面,就永無休止的就不會再上升回來,並不見得會是這個樣子。因爲我們知道這業和果,你的惡業會感惡果,那惡果感完之後,你還會再回來。就是這個業結束了,再另外一個業的果你還要去感,所以並不是說你墮入無邊的惡趣就一直在那裏面,不見得是這個樣子。可是,你也不要太自以爲:「我還會再回來善趣。」也不要以爲我還會再回來這個樣子。因爲從無始至今我們一直在造惡,我們在輪回中所造的這些惡,事實上可以讓我們在惡趣裏面打滾的非常久。一旦你墮入惡趣當裏面,因爲惡趣衆生愚蒙的關系,所以你會持續的再造惡,就會再墮入惡趣裏面去。所以,也不要認爲還會再回來,事實上有可能你就一直處在那裏面,所以說(醜二、僅唯一次受惡趣苦,苦盡而惡趣不盡之理廣論P.63-2):
「非唯僅受此罪已,便從惡趣得解脫,即于正受此罪時,又複廣造諸余罪。」
就像剛才第十一頁說的「如是常以微弱之善根,極難對抗罪障大勢力」,這邊的「常」字應該連結起後面這一句來講的,也就是我們所造的這些善根都非常微弱的、非常薄弱的,可是,我們所造的這些大罪障呢,是經常的在造,從無始以來我們經常的在造這些重大的罪業,那造了這些重大的罪業,感受的惡果讓我們墮入叁惡趣,那在叁惡道當中又再造新的惡業的因,又會再去感受惡業的果,所以有可能就導致我們不斷的在惡趣裏面流轉不息。
這邊講來講去呢,意思就是間接指出我們應該要好好的善用菩提心,因爲只有菩提心能夠跟這些大罪障來作對抗而已。這邊說(醜叁…寅一、得暇滿 不勤修善是爲自欺 廣論P.61-3):
「獲得如是有暇身,我今若不修善法,诳惑自欺無逾此,愚蒙過此亦無有。」
我們現在得到這個能夠學習菩薩行、發菩提心的機會,應該要感到很高興才對,我們要善用這些機緣,也要善用菩提心,來對抗我們這些重大的罪業,來關閉墮入惡趣的門(利用這個菩提心來關閉)。所以,菩提心事實上是對我們有很大好處的,我們可以利用菩提心很輕易的去積聚廣大無邊的福德,也可以利用菩提心在剎那間淨化掉衆多的罪障。就像十四頁說的「菩提妙心猶如劫盡火,剎那能焚諸罪盡無余」,就是菩提心是非常好用的,可以在剎那之間焚燒掉所有這些重大的罪惡,就像劫盡的火一般。我們現在既然獲得了這個暇滿人身,而且又有發菩提心的機緣,就應該要好好善用,不可以虛度過。
既然菩提心有這麼大的能量,我們又受了菩薩戒的話,就應該要起精進,不要虛度過。如果你就放任、懈怠或者拖延而不努力去修的話,可能當死亡臨頭的時候,你就會生起很大的懊悔,懊悔自己沒有好好的來修菩薩行,懊悔自己沒有好好的來做菩薩的忏墮的忏悔,在那個時候你懊悔的心就會非常的強烈,在心中會非常的憂惱、憂悔,所以這邊才說(寅二、現生當受苦廣論P.61-2):
「若我即達如是理,由愚癡故行怯弱,逮其臨欲命終時,必當心生大憂悔。」
「若我即達如是理,」已經了解這個道理了,「由愚癡故行怯弱,」怯弱、或者說懈怠、或者說拖延的話,「逮其臨欲命終時,」當臨命終時,「必當心生大憂悔。」
當我們生起想要修法的心,又實際去修時,要生起大精進,不可以拖延說:「我明後天,或者之後再來修。」如果是這樣拖延的話,那可能到臨命終時就會心生大憂悔–大憂惱還有悔恨之心。就像鞏湯蔣悲秧(鞏湯:是地名,蔣悲秧:就是文殊。是一位上師的名號)說:「我們心中只有想著:『我明天要開始起修、明天要開始起修』,可是,可能呢,在明天還沒有到之前,今天這個死亡就會先來了。」那個意思。經典裏面也有講到:「明天和後世何者先來不一定。」明天和後世哪一個會先到呢,不一定。那我們的錯誤錯在哪裏?我們會努力于此世而不努力于來世,這是我們很大的一個錯誤。我們會做很多的計畫,說我下個月要做什麼,或明年要做什麼,我們會有這些年度計畫,或每一月的這些計畫,有時會想:「我把這些計畫先完成之後,再來清淨的修法」,這種想法是一個心鬼,稱它爲「鬼」,也就是它障礙我們修法就像鬼一樣來,這樣子拖延的想法就像心鬼一樣,這種想法是不可以的,我們應該要從現在開始先作准備,也就是現在開始起修,不可以生起懈怠、拖延的心。
仁波切:沒有辦法做得到的話,最起碼這樣的想法就提醒一下,也是滿有幫助的。
菩提心的利益以及趣入菩薩行來修持,對我們而言,都具有很大的意義,我們應該要了解這一點,不要去拖延,說明、後天再來修,這種無常的思惟你可以配合到下士道的修持、配合到下士道的修持甚至配合到上士道的修持當中來作思惟。在這邊的這個階段,我們可…
《入菩薩行論 第九講(第4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