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 第九講(第4品)▪P3

  ..續本文上一頁以配合起,來學習菩提心、學習菩薩行的這種大乘的修持,等于這個無常可以激發我們發起精進來學習菩提心、學習菩薩行。

  

來禅思無常對我們而言,你可以運用到各種時機,各個時候加以配合起來修。我們說念死無常,就是生起念死無常的心,主要就是讓我們對死亡生起恐懼的這種心、害怕的這種心。那這種害怕死亡的心,也不是說你害怕死亡的時候呢,失去你的財富,或者失去你的親友,或者說你所有的這身軀相遠離了,這種害怕也不是。而是害怕什麼呢?就是害怕未修法之前而死,你還沒有真正去修學佛法,就這樣子死了,要對這個死亡生起害怕。所以,在下士道的時候,我們思惟叁惡趣的痛苦,思惟無常可以讓我們激發起欲求增上生的心。

  

仁波切:念死無常可以配合下士道,也可以配合中士道,也可以配合修菩提心、受菩薩戒那種。我沒有好好修道,我會對這上面的一種恐懼,這種的念死無常。比如說下士道的修行,我還沒有修好就會死,這種的恐懼。中士道的修行,還沒有修好自己就死掉的話,好像很害怕,心裏就很舍不得的這種。那菩提心跟菩薩行,還沒有修好之前就死的話,就好像心難過、舍不得。這種就是我們的念死無常。所以我們修的法力越高,念死無常量越強。比如說,菩提心是那麼的珍貴,我們現在遇到這樣子珍貴的一個法,那我們遇到的法越珍貴,我們在還沒有修之前就死的話,就會越舍不得,念死無常的心就會越強。所以,修無常的力量,上士夫他們修的時候,比中士夫、下士夫他們修的更強。上士夫、中士夫、下士夫,他們念死無常的能力就差很多。所以,這裏就是上士夫他們念死無常的方法。

  

請看文(寅叁、後世當爲惡趣之苦所逼 廣論P.61-2):(燔炙:ㄈㄢˊㄓ丶)

  

地獄烈火難堪忍,若于我身久燔炙,熾然難忍憂悔火,定當熱惱逼我心。

  

我們應該要生起怎麼樣念死無常的心?就是不要讓死亡時生起憂悔苦,死後又要遭遇到惡趣的苦,我們要生起這種不要懊悔、不要憂悔的這種心。所以在我們還沒有死亡之前,應該要生起這些的想法、這些的念頭,不要在死亡前生起憂悔心,死後又要遭受惡趣苦的憂悔心。

  

仁波切:不是!不是!我們現在還沒有到快要死的時間,現在還沒有死,但是我們現在要想:「快要死的時候,一定會有這樣子的情況,死了之後,一定會有這種情況。」想了之後,自己在修行上面就應該要增加、要增強。

  

我們並不是只有在思惟裏面想著:「那我死亡時會遇到怎麼樣、怎麼樣?我死了之後會怎樣、怎麼樣?」並不是只有這樣想而已,而是要激發自己,現在馬上要即刻起修的這種實修的心,要馬上激發起來,然後順便說(寅四…卯一、虛度暇滿複牽墮地獄等同無心 廣論P.61-1 P.61+1):

  

極難幸遇有利地,何幸我今忽遭逢,我身若尚具慧心,後複牽纏入地獄,豈非咒術迷我心,今我于此無知覺?

  

就是說你雖然知道,如果自己不認真的、努力即刻起修,那將來會遇到什麼苦,可是,卻又任由這個事實去造成,那豈不是就像自己的心被這些咒術所迷亂了嗎?豈不是變成那個樣子嗎?如果真的是變這個樣子,那豈不是我們自己是一個沒有頭腦的人、沒有心的人嗎?是不是這樣子?就是明明知道會變這樣,然後又任由事實去造成,那豈不是像一個沒有心的人一樣?

  

(卯二、當思愚昧之因 廣論P.62+1):

  

不知何物令愚蒙,究竟我心有何物?

  

我會變成這個樣子,到底是什麼來造成的呢?是誰讓我們來造成的呢?你可以自己往內去尋找看看,到底是何物,或者說何者讓我們變成這樣的愚蒙。所以,我們應該要除了在皈依和業果的道理上來自我提升、自我鼓勵,應該努力修之外,在菩薩的行持上也是應該要這樣子。就如第七十二頁所說:「獲得如是有暇身,我今若不修善法,诳惑自欺無逾此,愚蒙過此亦無有。」自己提起這個心力,自我鼓勵,應該要在這個有暇身上,除了在業果和皈依上的這些建立,我們要去了解、去修持之外,菩提心、菩薩行我們也應該要努力。

  

仁波切:「獲得如是有暇身,」現在這邊呢,「獲得如是有暇身,」就特別跟修菩薩行配合,我們修菩薩行的話,就像這樣子也可以想。那我們沒有修菩薩行,我們修皈依跟因果業報,就這個上面的話,這些主題就換成修皈依跟修因果業報上面。我們遇到那麼珍貴的皈依跟因果業報的法,如果在還沒有修之前就死的話,就什麼什麼,這些我們都要跟皈依及因果業報上面的修行配合起來。

  

到底是誰造成我們會這樣子?或者說誰會令我們這樣子,好像是如癡如狂的狀況呢?就是瞋等這些煩惱,所以這邊說(子叁…卯一、令我不能自主廣論P.172+8):

  

瞋恚貪欲諸怨敵,並無手足能動轉,亦非善巧具雄力,雲何役我如仆使?

  

瞋等這些煩惱,它是這樣子的來唆使我們、使用我們,就像在使用仆人一般。瞋恚等這些煩惱,它也不是有手有腳,它也不是拿著武器來逼迫我們,那也不是用各種方法來利誘我們,它根本就沒有作這種威脅利誘這些的動作。可是,我們偏偏卻像仆人一樣任它使用、任它驅使這樣子。等于說他講什麼,我們是百分之百的聽命于它、服從于它。它叫我們往上就往上,往下我們就往下,往東就往東,往西就往西,可以說我們就是煩惱的弟子。

  

煩惱他到底是怎樣的呢?它是(卯二、造無量苦 廣論P.172-5):

  

泰然安住我心中,恣意于我作侵損,于彼含忍不憤發,所忍非處堪诃遣。

  

也就是這個煩惱,它是安然的住在我們的心中,那我們自己又對于這個煩惱,可以說是百分之百的支持它,對這個煩惱好像是非常的偏愛,任由它愛怎麼做就怎麼做,怎麼驅使我們就怎麼驅使。雖然我們是百分之百的支持這個煩惱,可是,它卻任意的、恣意的對我來做種種損害的行爲,並不是只有在此世而已,而且來世也會傷害我們,讓我們墮入到惡趣裏面。我們可以說是、等于是不去對抗這個煩惱,反而去忍辱這個煩惱,這樣子的做法是錯誤的,因爲你所忍辱之處是非處,這是我們不應該忍辱的地方,而我們卻去忍辱,這是所忍非處的意思,是堪诃責。

  

問題:剛剛仁波切說,惡道的衆生是一直造惡,我們說如果要當人至少也要守戒,照這樣講的話,惡道衆生在輪回當中如何再成爲人呢?

  

回答:他們在惡趣的時候,以前人身時所做的習氣還在、那些業的習氣還在,業的習氣上面,它們就有一些因緣聽佛法、聽一些經典的聲音,或是繞一些佛塔、繞塔,或者是用愛心保護一些衆生(相互保護),就這樣子小小的善業也有,那些善業去幫助以前的習氣就會成熟,成熟就會感報投胎爲人身。守戒,是以前的守戒,以前比如說不殺的戒、沒有殺衆生的戒,這種的一些好的善業,也是滿多的,他的這些習氣就會慢慢的會成熟,成熟後就會投胎人身

  

守戒並不一定要透過一個儀軌,自自然然的我們去幫助、保護一個生命,就算是修戒了。看保護多少,殺多少,這個量也要看。另外,戒的上面,我們不可以殺、不盜、不淫…,那些都會有影響的,這裏多少,那裏多少,它都會影響。但是我們起碼也是都有做很多,這邊也有做,那邊也有做,量,我們看一看 (在量的方面也是很重要的)。

  

問題:我們上一世如果是畜生道,下一世要成爲人,在最後一生那個畜生道的時候,它善業習氣要非常強,才有辦法在下一生投生爲人嗎?

  

回答:這個不一定,不是一定要強,但是要有它的善業,會幫助到成熟以前業的習氣。那以前業的習氣,幾乎都是在人身上面才會做到的。但是,完全一定要人身上面才能做到守戒,這個不是啊!動物也可以做的,有些動物很有愛心去保護其它生命的話,它們也是守戒。

  

對!那個戒不一定是佛教說的儀軌。

  

《入菩薩行論 第九講(第4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