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以配合起,来学习菩提心、学习菩萨行的这种大乘的修持,等于这个无常可以激发我们发起精进来学习菩提心、学习菩萨行。
来禅思无常对我们而言,你可以运用到各种时机,各个时候加以配合起来修。我们说念死无常,就是生起念死无常的心,主要就是让我们对死亡生起恐惧的这种心、害怕的这种心。那这种害怕死亡的心,也不是说你害怕死亡的时候呢,失去你的财富,或者失去你的亲友,或者说你所有的这身躯相远离了,这种害怕也不是。而是害怕什么呢?就是害怕未修法之前而死,你还没有真正去修学佛法,就这样子死了,要对这个死亡生起害怕。所以,在下士道的时候,我们思惟三恶趣的痛苦,思惟无常可以让我们激发起欲求增上生的心。
仁波切:念死无常可以配合下士道,也可以配合中士道,也可以配合修菩提心、受菩萨戒那种。我没有好好修道,我会对这上面的一种恐惧,这种的念死无常。比如说下士道的修行,我还没有修好就会死,这种的恐惧。中士道的修行,还没有修好自己就死掉的话,好像很害怕,心里就很舍不得的这种。那菩提心跟菩萨行,还没有修好之前就死的话,就好像心难过、舍不得。这种就是我们的念死无常。所以我们修的法力越高,念死无常量越强。比如说,菩提心是那么的珍贵,我们现在遇到这样子珍贵的一个法,那我们遇到的法越珍贵,我们在还没有修之前就死的话,就会越舍不得,念死无常的心就会越强。所以,修无常的力量,上士夫他们修的时候,比中士夫、下士夫他们修的更强。上士夫、中士夫、下士夫,他们念死无常的能力就差很多。所以,这里就是上士夫他们念死无常的方法。
请看文(寅三、后世当为恶趣之苦所逼 广论P.61-2):(燔炙:ㄈㄢˊㄓ丶)
「地狱烈火难堪忍,若于我身久燔炙,炽然难忍忧悔火,定当热恼逼我心。」
我们应该要生起怎么样念死无常的心?就是不要让死亡时生起忧悔苦,死后又要遭遇到恶趣的苦,我们要生起这种不要懊悔、不要忧悔的这种心。所以在我们还没有死亡之前,应该要生起这些的想法、这些的念头,不要在死亡前生起忧悔心,死后又要遭受恶趣苦的忧悔心。
仁波切:不是!不是!我们现在还没有到快要死的时间,现在还没有死,但是我们现在要想:「快要死的时候,一定会有这样子的情况,死了之后,一定会有这种情况。」想了之后,自己在修行上面就应该要增加、要增强。
我们并不是只有在思惟里面想着:「那我死亡时会遇到怎么样、怎么样?我死了之后会怎样、怎么样?」并不是只有这样想而已,而是要激发自己,现在马上要即刻起修的这种实修的心,要马上激发起来,然后顺便说(寅四…卯一、虚度暇满复牵堕地狱等同无心 广论P.61-1 P.61+1):
「极难幸遇有利地,何幸我今忽遭逢,我身若尚具慧心,后复牵缠入地狱,岂非咒术迷我心,今我于此无知觉?」
就是说你虽然知道,如果自己不认真的、努力即刻起修,那将来会遇到什么苦,可是,却又任由这个事实去造成,那岂不是就像自己的心被这些咒术所迷乱了吗?岂不是变成那个样子吗?如果真的是变这个样子,那岂不是我们自己是一个没有头脑的人、没有心的人吗?是不是这样子?就是明明知道会变这样,然后又任由事实去造成,那岂不是像一个没有心的人一样?
(卯二、当思愚昧之因 广论P.62+1):
「不知何物令愚蒙,究竟我心有何物?」
我会变成这个样子,到底是什么来造成的呢?是谁让我们来造成的呢?你可以自己往内去寻找看看,到底是何物,或者说何者让我们变成这样的愚蒙。所以,我们应该要除了在皈依和业果的道理上来自我提升、自我鼓励,应该努力修之外,在菩萨的行持上也是应该要这样子。就如第七十二页所说:「获得如是有暇身,我今若不修善法,诳惑自欺无逾此,愚蒙过此亦无有。」自己提起这个心力,自我鼓励,应该要在这个有暇身上,除了在业果和皈依上的这些建立,我们要去了解、去修持之外,菩提心、菩萨行我们也应该要努力。
仁波切:「获得如是有暇身,」现在这边呢,「获得如是有暇身,」就特别跟修菩萨行配合,我们修菩萨行的话,就像这样子也可以想。那我们没有修菩萨行,我们修皈依跟因果业报,就这个上面的话,这些主题就换成修皈依跟修因果业报上面。我们遇到那么珍贵的皈依跟因果业报的法,如果在还没有修之前就死的话,就什么什么,这些我们都要跟皈依及因果业报上面的修行配合起来。
到底是谁造成我们会这样子?或者说谁会令我们这样子,好像是如痴如狂的状况呢?就是瞋等这些烦恼,所以这边说(子三…卯一、令我不能自主广论P.172+8):
「瞋恚贪欲诸怨敌,并无手足能动转,亦非善巧具雄力,云何役我如仆使?」
瞋等这些烦恼,它是这样子的来唆使我们、使用我们,就像在使用仆人一般。瞋恚等这些烦恼,它也不是有手有脚,它也不是拿着武器来逼迫我们,那也不是用各种方法来利诱我们,它根本就没有作这种威胁利诱这些的动作。可是,我们偏偏却像仆人一样任它使用、任它驱使这样子。等于说他讲什么,我们是百分之百的听命于它、服从于它。它叫我们往上就往上,往下我们就往下,往东就往东,往西就往西,可以说我们就是烦恼的弟子。
烦恼他到底是怎样的呢?它是(卯二、造无量苦 广论P.172-5):
「泰然安住我心中,恣意于我作侵损,于彼含忍不愤发,所忍非处堪诃遣。」
也就是这个烦恼,它是安然的住在我们的心中,那我们自己又对于这个烦恼,可以说是百分之百的支持它,对这个烦恼好像是非常的偏爱,任由它爱怎么做就怎么做,怎么驱使我们就怎么驱使。虽然我们是百分之百的支持这个烦恼,可是,它却任意的、恣意的对我来做种种损害的行为,并不是只有在此世而已,而且来世也会伤害我们,让我们堕入到恶趣里面。我们可以说是、等于是不去对抗这个烦恼,反而去忍辱这个烦恼,这样子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你所忍辱之处是非处,这是我们不应该忍辱的地方,而我们却去忍辱,这是所忍非处的意思,是堪诃责。
问题:刚刚仁波切说,恶道的众生是一直造恶,我们说如果要当人至少也要守戒,照这样讲的话,恶道众生在轮回当中如何再成为人呢?
回答:他们在恶趣的时候,以前人身时所做的习气还在、那些业的习气还在,业的习气上面,它们就有一些因缘听佛法、听一些经典的声音,或是绕一些佛塔、绕塔,或者是用爱心保护一些众生(相互保护),就这样子小小的善业也有,那些善业去帮助以前的习气就会成熟,成熟就会感报投胎为人身。守戒,是以前的守戒,以前比如说不杀的戒、没有杀众生的戒,这种的一些好的善业,也是满多的,他的这些习气就会慢慢的会成熟,成熟后就会投胎人身
守戒并不一定要透过一个仪轨,自自然然的我们去帮助、保护一个生命,就算是修戒了。看保护多少,杀多少,这个量也要看。另外,戒的上面,我们不可以杀、不盗、不淫…,那些都会有影响的,这里多少,那里多少,它都会影响。但是我们起码也是都有做很多,这边也有做,那边也有做,量,我们看一看 (在量的方面也是很重要的)。
问题:我们上一世如果是畜生道,下一世要成为人,在最后一生那个畜生道的时候,它善业习气要非常强,才有办法在下一生投生为人吗?
回答:这个不一定,不是一定要强,但是要有它的善业,会帮助到成熟以前业的习气。那以前业的习气,几乎都是在人身上面才会做到的。但是,完全一定要人身上面才能做到守戒,这个不是啊!动物也可以做的,有些动物很有爱心去保护其它生命的话,它们也是守戒。
对!那个戒不一定是佛教说的仪轨。
《入菩萨行论 第九讲(第4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