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 第十講(第4品)

  

《入菩薩行論 十》

  

雪歌仁波切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5/02/06

  

上次講到第 74 頁,主要是講我們應該要勤于來斷除這些煩惱,子叁、勤斷惑,下又分爲叁個科判,「醜一、思惟煩惱過患,醜二、于斷煩惱之難行不應疲厭(也就是行艱難行),醜叁、于勤斷能斷之性修歡喜心(也就是對斷除煩惱這件事來修歡喜之心)。初中分叁,寅一、思惟煩惱害己之理,寅二、不應于煩惱修忍,寅叁、爲摧煩惱奮起心 力。初中分四,卯一、令我不能自主,卯二、造無量苦,卯叁、爲害之時無盡,卯四、不可爲煩惱助伴之理。」雖然說分了這麼多科判,可是總歸,這些都是屬于煩惱的過患,我們要去思惟煩惱的過患,思惟煩惱它是如何傷害我們的,然後對于煩惱不應該修忍辱,而且要努力提起心力來摧毀煩惱。

  

其中的「卯一、令我不能自主」,也就是這個煩惱會使得我們無法自主,隨之而轉,而去造作種種的罪業,這以前講過了。上次講到「卯二、造無量苦」,也就是這煩惱可以使我們造無量的業而感受無量的苦報,煩惱它安住在我們的心當中,而且是任意的爲非作歹,任意的傷害我們,不但傷害我們的心,而且傷害到我們的來世,更傷害到來世的來世、無邊的來世。「于彼含忍不憤發」,如果還去忍耐煩惱的恣意亂行的話,就表示你「所忍非處堪诃譴」,我們上一次講到這裏。

  

勤斷煩惱是屬于第68頁的大主題:「癸二、學處不放逸行分叁,子一、慎止惡,子二、勤修善,子叁、勤斷惑。」我們現在是到「子叁、勤斷惑」的地方。我們剛才說的,68頁的子一、子二、子叁,這叁個科判是屬于(癸二)學處不放逸行,如果再詳細區分出來,慎止惡可以歸于戒增上學。勤修善可以歸于定增上學;勤修善也就是你的心勤于行一切善,所以可以把它歸于定增上學。勤斷惑就歸類到慧增上學。也就是我們不是只有造善而已,而且是造善之後要直接的跟煩惱來對抗,所以說,這叁個也等于是菩薩的叁個學處。

  

我們要去跟煩惱來做對抗,那要怎麼去對抗煩惱?你必須先去了解煩惱會帶來什樣的過患,從這邊這一句,我們就可以看到,煩惱它可以恣意的于我作侵害,也就是這個煩惱,它是生生世世都會給我們帶來傷害的,我們看這個「我」,這個煩惱無論是在前世對我們做傷害、此世也對我們做傷害,在來世我們要去的這個「我」、要去到來世的這個「我」,它也會做種種的傷害。所以可以說,這個「我」是遍諸生世,那這個煩惱也會遍諸生世當中,來做種種的傷害。這煩惱還會使得我們來世有可能墮入到地獄裏面去,在叁惡趣當中受苦。所以,對于這個煩惱,它泰然安住在我心中,它恣意的于我做種種的傷害,所以,于此我們應該要去思惟它的過患。

  

下面我們看( 廣論P.172-5):

  

若時諸天及非天,悉皆群起爲我敵,彼終不能牽挽我,令入無間烈火中。

  彼煩惱敵具大力,能一剎那抛擲我,須彌一觸成灰燼,猛烈無間巨焰中。

  

即使這些外在很有威勢力的天或非天全部都與我爲敵,可是他們終究無法將我投入無間地獄的烈火當中,可是,這個煩惱卻可以在一剎那間抛擲我于無間地獄當中。即使你用盾牌(可以擋兵器的盾牌)或是種種你用防護的武器,甚至你將須彌山搬來,也無法阻擋住煩惱。意思也就是說煩惱它有非常強的能力,任誰都無法阻擋住的。

  

外在的這些敵人無論他有多強,都無法與煩惱來相比較的,外在敵人他不論怎麼做傷害,都沒辦法像煩惱對我們所造的傷害那麼的大。所以,煩惱是最惡劣、最邪惡的怨敵,我們甚至無法用任何比喻來形容煩惱有多可惡。所以我們要生起要與煩惱來相對抗的這種心。

  

講到外在的這些敵人,他根本連造作一次傷害我們使得我們來世墮入惡趣的能力也都沒有辦法。也就是連一次他也沒有辦法讓我們墮入到惡趣,可是這個煩惱卻是可以,煩惱從無始以來,甚至到將來它都有這個能力,讓我們不斷的投入到惡趣裏面,它能夠造作這種無始無終的傷害,就所以看下面這邊,卯叁、危害之時無盡(廣論P.172-4)

  

我之所有煩惱敵,長時相逼無終始,世間所有諸怨仇,未有如斯長相守。

  

外在的這些怨敵也好,或者說外在的這些龍,或者說外在的魔、鬼等等,這一些都沒有辦法來改變我們的業,他們沒有辦法去影響我們來世要去哪個地方。雖然這些外在的魔、鬼,會讓我們感到害怕,可是,他們根本就沒有那個能力可以去主導我們來世要到哪個地方去,他沒辦法主導我們這一點。會影響我們來世到哪邊去、會主導我們來世到哪邊去的,就是我們內心相續當中的煩惱。那外在的這些怨敵、龍、魔鬼等等,這一些呢,他們根本連一毛發許的能力,來影響我們來世要到哪邊去的能力都沒有,沒有一點點絲毫的能力。

  

如果說要害怕的話,應該要去害怕自己心相續當中的業和煩惱,這才值得我們害怕,外在的這一些都不值得我們害怕。我們要擔心的,就要擔心自己是不是來世是能夠得到一個好的人身,要擔心的是這一點,而不需要去擔心外在的這些。有一些人,比如說到了屍陀林,就是到墳場,到那邊的時候,他們有一些人會擔心,那裏面的妖魔鬼怪是不是會把我們帶到來世去,事實上根本就會、不可能。真正會主導我們、會帶我們、牽引我們到來世去的,是我們心相續當中的業和煩惱而已。所以,應該要害怕的是要害怕自己的業和煩惱。

  

有一些人有錯誤的觀念,他以爲向外在的這些龍、神、魔、鬼,向他們來做祈請,希望給我帶來一個好的來世,這是錯誤的。你真正要祈求的對象是要祈求自心相續當中的善,自己好好的去造善業。

  

剛才講的,煩惱它傷害我們的時間,就是這樣子無始無終的來做傷害,再來講,不可以與煩惱爲助伴、爲友之理(卯四、不可與煩惱爲助伴之理 廣論P.172-3):

  

若能隨順及承事,他人悉爲作利樂,諸煩惱敵徒順承,後仍苦厄相逼惱。

  

這些外在的怨敵,你如果談和,或者說你歸順于他的話,他就不會再來傷害你了。可是,煩惱不是,你越跟它談和,越歸順于它的話,它對你的傷害越大,所以,不與它爲助伴。

  

再來講到「不應于煩惱修忍」,也就是不應該去忍受煩惱。這邊就講到,煩惱可以對我們的心做損惱,也可以對我們的身做損惱。所以,這邊的科判是(寅二、不應于煩惱修忍)「卯一、思惟于心能作損惱,卯二、思惟于身能作損惱」。如果這個煩惱恒時相續,也就是它持續的安住在我們的心當中的話,那可能持續的來做傷害、對我們持續來做傷害,那我們要去感受苦果,我們會在這裏面不斷的去流轉,終將不能脫離整個生死輪回。仁波切說在《寶鬘論》和《釋量論》裏面都有提到相類似的這些詞。然後我們看:

  

如是恒時相續爲怨敵,損惱大聚唯一增長因,若于我心不動常堅住,何能歡喜不畏生死輪?

  

若于我心不動常堅住」,就讓我們了解到,如果煩惱安住在我們心中的話,那會使得當我們要修法的時候,心想:「我要來修法,我要斷除這些煩惱,我希望來生獲得好的身軀,獲得好的來世,希望獲得安樂。」當你這樣子想的時候,你已經掉入到煩惱裏面去了,因爲一個「我、我、我」啊!對不對?雖然說我要修法,我要來斷煩惱,我希望來世怎樣怎樣,事實上已經落入煩惱當中了。甚至你要來修煩惱的正對治「空性」的時候,你也會想著:「我正在禅修空性。」那你也是落入我執當中,也就等于你落入到煩惱當中。所以可以說,心中如果有煩惱堅住在裏面的話,你任何時刻所做都會落入它的圈套裏面。

  

如果煩惱安住在我們的心相續當中,它將會帶給我們衆多的這些苦。所以說如果我們心中仍然有著「我、我」的想法,那你會怎麼樣?因爲有這個「我」這個想法的關系,你會去想辦法滿足「我」的一切所需。認爲「我」是很重要的,凡是來傷害到這個「我」的,都與我爲敵,那你的心中就持續不斷的生起這些煩惱。就像早上《略論》裏面講的,你如果沒有愛盡樂的話,將無法獲得究竟的解脫樂。只要有這個愛還在的話,你就會有煩惱,你就會有這些苦。

  

如果心中有煩惱的話,當我們看到這個對境、看到任何東西時,你心中就會想著:「呃!我要那個東西。」就會想著:「我要什麼!我要什麼!」好像會變成一種心病,看到外在這些東西的時候,你一顆心就這樣子好像要去得到它,這就是一種心病。或者說心中如果有煩惱的話,那你一定想要去聽一些好聽的話。或者說心中有煩惱,看到…

《入菩薩行論 第十講(第4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