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命,
祁寒暍暑逼惱猶堪忍,利衆生故何苦不能堪?」(祁:ㄑーˊ,暍:ㄏㄜˋ)
當這菩薩要來對抗煩惱的時候,爲了等同虛空般的有情來行苦行,安置一切有情于安樂的時候,他必須要去行種種艱難的苦行,在這種狀況之下,必須要去修安忍。
下面(卯叁、先發誓願當令成就之理):
「十方虛空盡邊際,有情煩惱誓願斷,既發是願而自身,不能解脫諸煩惱。
于己忖度不自量,所言安得非欺妄,是故常應勤精進,摧諸煩惱毋退縮。」
這菩薩他許下諾言,要令所有有情斷除煩惱,令所有有情脫離整個生死輪回,他許下這樣子的諾言。可是,當他在實修的時候,卻是以先斷除自己的煩惱、先脫離整個生死輪回爲他主要的實修。那這樣子做是否有錯呢?並沒有錯誤的,因爲你自己呢,自未調伏煩惱,你何能言調伏他人的煩惱?因爲你自己都不曉得如何調伏煩惱之法的話,那你又怎麼能夠去令其他有情調伏煩惱呢?你如果自己都無法調伏煩惱,而要去調伏他人的煩惱,那豈非是欺妄?「非欺妄」就是豈非欺妄,你豈不是在欺騙人家嗎?
再來我們就講下面(寅叁…卯一、應勤煩惱之對治 廣論 P.198-1):
「我于此事應貪著,懷恨不舍而遣除,雖如是具煩惱相,能斷煩惱非所斷。」
我們要去調伏自己的煩惱,要直接與煩惱來作戰,就應該對煩惱生起懷恨的心,沒有把它消滅之前,你絕不舍棄的這種心要生起來。懷恨這個煩惱從無始輪回以來,至今呢,它一直在傷害我的這件事,對煩惱起了這種懷恨的心。雖然如是生起具煩惱相的心,可是,它並不是我們所應該要斷除的煩惱。雖然對煩惱起了這種懷恨的心,要將它消滅掉,可是,這個不是煩惱,這個不是我們的所應斷。
我們心中下了這個清淨的決定,要與煩惱來作對抗,那是不是會與我們所應該要行的菩薩行相違背呢?不會違背的。我們心中要對煩惱生起懷恨的心,那這個是不是煩惱呢?是不是我們的所應斷呢?也不是。所以當你在實修的時候,在跟煩惱作戰的時候,你會經過這些心路過程,這邊就一一的做解答了。
再來講到在對抗煩惱的時候,我們應該要提起怎樣的心力呢?就說(卯二、任于何時悉應勉力勿隨煩惱自在而轉 廣論 P.199+1):
「刀鋸鼎镬加我身,雖斷吾頭亦易事,終不應于煩惱敵,甘心俯首而歸順。」
也就是在跟煩惱對抗的時候,你一定要下定決心說:「我一定要贏過煩惱,我絕對不敗給煩惱,或者不輸給煩惱,我要跟它對抗,即使被火燒、即使被斷頭,甯可這樣,絕不輸給煩惱。」來跟煩惱對抗的時候,要提起像這樣的心力。因爲你想到煩惱會帶給你的傷害事實上是遠勝于被火燒、被斷頭這些的傷害,所以說「終不應于煩惱敵,甘心俯首而歸順」。
在跟煩惱對抗的時候,我們要生起永不服輸的心,甯可被燒、甯可被殺,也不輸給、不降服這個煩惱。可是一般的人,比如說朋友喝酒,往往我們就會跟他們混成一堆一起喝酒。像我們在對付煩惱的時候,要下的決心就是說,朋友喝酒,我絕不跟他喝酒,不服輸,你甯可被殺,也不掉入這個煩惱當裏面,要下這種的決心、毅力。
當我們在做忏悔的時候,也可以把這一句套上來用。做忏悔時,要用四種對治力來做忏悔,就是依止力、追悔力、現行對治力及防惡再犯力,尤其是最後面的防惡再犯力的時候,你下定決心以後不再犯,就可以套上這一句:「即使要被刀鋸、鼎镬加諸于我身,或斷我頭,我終不再造這些惡業。」你可以把這一句套上去用,這樣子你要忏悔、要斷除惡業的決心就比較強一點。
下面就是「醜叁、于勤斷能斷之性修歡喜心」,講到(寅一、自相續之煩惱根本拔除已彼無安住所依 廣論 P.199+4),
「世間怨敵被驅雖出境,還于他國潛伏收殘余,
養精蓄銳卷土複重來,煩惱怨敵其相不如是。」
要對于能夠斷除煩惱的這件事,心生起這種好樂之心、歡喜的心,以及生起勇氣來將它斷除。這邊講到,世間的怨敵,如果你將它驅趕出去,離開這個地方之後,他可能還會到其它的地方去,從這邊逃離了,它會到其它的地方,然後在其它的地方養精蓄銳,力量增強之後,它可能還會再回來。像我們這世界上,你會看到在作戰的國家就是這個樣子,你跟這個國家作戰,作戰完了之後,可能又有另外一個國家又跟你爲敵,然後你又會跟它作戰。或者說你這個敵人,你把他消滅了,或者把他趕走了,他可能逃到其它地方,後來他可能又會回來跟你作戰,世間就是這個樣子。可是,煩惱就不是這樣,煩惱這個怨敵,你如果從心相續當中將它根除掉、從根斬除掉之後,它就不會再返回來了,也就是它可以完全被消滅掉,我們能夠將它完全消滅掉。
再來講到這個煩惱,它是顛倒的、它是不可靠的、它是虛假的,所以,我們可以正量的慧將它去除掉,以這個慧爲我們靠山將這個煩惱,將它去除掉、消滅掉,所以這邊說(寅二、從顛倒因生故若依精禁閉能斷除廣論 P.199+5):
「煩惱以識煩惱慧眼斷,從何心中遣除更何往,
住于何處還來爲我害,唯是自心怯弱乏精勤。」
就比如說,如果我執和證無我慧兩個要來對抗的話,那一定是證無我慧會贏的,一定是它贏的。因爲煩惱,它是虛假的、不可靠的,所以一定是證無我慧會贏的。一旦我們將煩惱從心中根除掉的話,它就沒有去處了。因爲它的安住之處是在我們的識、在我們的心中,如果從心中都把它斬除掉,它就沒有地方可去了,當然它就不會再回來。所以,我們必須要發起精進的心,不要有心怯弱,心怯弱就好像心沒有那種勇氣。不要有怯弱之心,發起精進的心,跟煩惱來做對抗。
再來講到煩惱,煩惱被我們從心中將它根除之後,是不是會入住于我們的心性(心的自性)當中呢?是不會的。所謂的入住在我們的心性當中,也就是它會不會是藏在我們心的底部、內心深處,會不會藏在那裏面呢?是不會的。如果它真的會潛在我們心性當中的話,那表示它是谛實存在的,表示它是這個樣子,它不需要依于衆多的增上緣、所緣緣、等無間緣這些因緣而存在,那表示這一點。事實上並不是這個樣子,它一旦被我們從根將它斬除之後,它就不再會住于我們的心性當中,甚至不會住于形成煩惱的這些因或緣當中,所以這邊說(寅叁、根本拔除已彼決無余處更可依止故應斷除):
「是諸煩惱不住于境不住于根不住中,此外亦複不住他處依于何處損有情?
彼如幻故心離怖畏正知不倒勤精進,爲無義事地獄等苦何能侵損及我身?」
再來講到煩惱,這個煩惱呢,事實上它並不是谛實存在的,它是如幻如化的,就像魔術師,他依于木石然後加上咒語,幻化出魔術的馬出來,那所幻化出來的馬,事實上是沒有什麼作用的、沒有什麼能力的。煩惱也是一樣,它並不是谛實存在的,它是依于衆多因緣而生起來,就像是魔術一樣。「彼如幻故」因爲它像幻化一般, 所以我們對這些煩惱不需要心生畏懼,就是「心離怖畏」,「正知不倒勤精進」也就是正確的去了解之後,無顛倒的起精進來斷除煩惱。
「爲無義事地獄等苦何能侵損及我身?」也就是爲了這些爲了這些煩惱無意義之事,而去感受地獄等苦,那豈不是很傻嗎?事實上,爲了這些無意義事,而使得我們自己的身軀受到侵擾,我們怎麼可以任由它這樣子來做侵損?因爲這個煩惱,它根本就是一種顛倒識,事實上,煩惱所做的一切都不是真實的,都不是谛實存在的,我們就不應該爲煩惱、爲這些無意義事而去受到傷害。所以我們應該起這種好樂的心,很歡喜可以完全將煩惱斷除,對這一點要心生歡喜的意思。
到此爲止,已將「癸二、于學處不放逸行」所分下來的叁個科判,就是「子一、慎止惡 子二、勤修善 子叁、勤斷惑」這叁個將它講完,接著就進入到「壬叁、攝義」,這是「辛一、釋論文」當中分下來的,這邊就講到:
「如其宣說應修諸學處,如是思惟應當勤奮修。」
如上所宣說的,我們應該要努力的來學習菩薩的諸種學處。應該思惟,然後勤奮修,如果你不勤奮修的話,就好像:
「不聽醫言而欲求醫治…
《入菩薩行論 第十講(第4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