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命,
祁寒暍暑逼恼犹堪忍,利众生故何苦不能堪?」(祁:ㄑーˊ,暍:ㄏㄜˋ)
当这菩萨要来对抗烦恼的时候,为了等同虚空般的有情来行苦行,安置一切有情于安乐的时候,他必须要去行种种艰难的苦行,在这种状况之下,必须要去修安忍。
下面(卯三、先发誓愿当令成就之理):
「十方虚空尽边际,有情烦恼誓愿断,既发是愿而自身,不能解脱诸烦恼。
于己忖度不自量,所言安得非欺妄,是故常应勤精进,摧诸烦恼毋退缩。」
这菩萨他许下诺言,要令所有有情断除烦恼,令所有有情脱离整个生死轮回,他许下这样子的诺言。可是,当他在实修的时候,却是以先断除自己的烦恼、先脱离整个生死轮回为他主要的实修。那这样子做是否有错呢?并没有错误的,因为你自己呢,自未调伏烦恼,你何能言调伏他人的烦恼?因为你自己都不晓得如何调伏烦恼之法的话,那你又怎么能够去令其他有情调伏烦恼呢?你如果自己都无法调伏烦恼,而要去调伏他人的烦恼,那岂非是欺妄?「非欺妄」就是岂非欺妄,你岂不是在欺骗人家吗?
再来我们就讲下面(寅三…卯一、应勤烦恼之对治 广论 P.198-1):
「我于此事应贪着,怀恨不舍而遣除,虽如是具烦恼相,能断烦恼非所断。」
我们要去调伏自己的烦恼,要直接与烦恼来作战,就应该对烦恼生起怀恨的心,没有把它消灭之前,你绝不舍弃的这种心要生起来。怀恨这个烦恼从无始轮回以来,至今呢,它一直在伤害我的这件事,对烦恼起了这种怀恨的心。虽然如是生起具烦恼相的心,可是,它并不是我们所应该要断除的烦恼。虽然对烦恼起了这种怀恨的心,要将它消灭掉,可是,这个不是烦恼,这个不是我们的所应断。
我们心中下了这个清净的决定,要与烦恼来作对抗,那是不是会与我们所应该要行的菩萨行相违背呢?不会违背的。我们心中要对烦恼生起怀恨的心,那这个是不是烦恼呢?是不是我们的所应断呢?也不是。所以当你在实修的时候,在跟烦恼作战的时候,你会经过这些心路过程,这边就一一的做解答了。
再来讲到在对抗烦恼的时候,我们应该要提起怎样的心力呢?就说(卯二、任于何时悉应勉力勿随烦恼自在而转 广论 P.199+1):
「刀锯鼎镬加我身,虽断吾头亦易事,终不应于烦恼敌,甘心俯首而归顺。」
也就是在跟烦恼对抗的时候,你一定要下定决心说:「我一定要赢过烦恼,我绝对不败给烦恼,或者不输给烦恼,我要跟它对抗,即使被火烧、即使被断头,宁可这样,绝不输给烦恼。」来跟烦恼对抗的时候,要提起像这样的心力。因为你想到烦恼会带给你的伤害事实上是远胜于被火烧、被断头这些的伤害,所以说「终不应于烦恼敌,甘心俯首而归顺」。
在跟烦恼对抗的时候,我们要生起永不服输的心,宁可被烧、宁可被杀,也不输给、不降服这个烦恼。可是一般的人,比如说朋友喝酒,往往我们就会跟他们混成一堆一起喝酒。像我们在对付烦恼的时候,要下的决心就是说,朋友喝酒,我绝不跟他喝酒,不服输,你宁可被杀,也不掉入这个烦恼当里面,要下这种的决心、毅力。
当我们在做忏悔的时候,也可以把这一句套上来用。做忏悔时,要用四种对治力来做忏悔,就是依止力、追悔力、现行对治力及防恶再犯力,尤其是最后面的防恶再犯力的时候,你下定决心以后不再犯,就可以套上这一句:「即使要被刀锯、鼎镬加诸于我身,或断我头,我终不再造这些恶业。」你可以把这一句套上去用,这样子你要忏悔、要断除恶业的决心就比较强一点。
下面就是「丑三、于勤断能断之性修欢喜心」,讲到(寅一、自相续之烦恼根本拔除已彼无安住所依 广论 P.199+4),
「世间怨敌被驱虽出境,还于他国潜伏收残余,
养精蓄锐卷土复重来,烦恼怨敌其相不如是。」
要对于能够断除烦恼的这件事,心生起这种好乐之心、欢喜的心,以及生起勇气来将它断除。这边讲到,世间的怨敌,如果你将它驱赶出去,离开这个地方之后,他可能还会到其它的地方去,从这边逃离了,它会到其它的地方,然后在其它的地方养精蓄锐,力量增强之后,它可能还会再回来。像我们这世界上,你会看到在作战的国家就是这个样子,你跟这个国家作战,作战完了之后,可能又有另外一个国家又跟你为敌,然后你又会跟它作战。或者说你这个敌人,你把他消灭了,或者把他赶走了,他可能逃到其它地方,后来他可能又会回来跟你作战,世间就是这个样子。可是,烦恼就不是这样,烦恼这个怨敌,你如果从心相续当中将它根除掉、从根斩除掉之后,它就不会再返回来了,也就是它可以完全被消灭掉,我们能够将它完全消灭掉。
再来讲到这个烦恼,它是颠倒的、它是不可靠的、它是虚假的,所以,我们可以正量的慧将它去除掉,以这个慧为我们靠山将这个烦恼,将它去除掉、消灭掉,所以这边说(寅二、从颠倒因生故若依精禁闭能断除广论 P.199+5):
「烦恼以识烦恼慧眼断,从何心中遣除更何往,
住于何处还来为我害,唯是自心怯弱乏精勤。」
就比如说,如果我执和证无我慧两个要来对抗的话,那一定是证无我慧会赢的,一定是它赢的。因为烦恼,它是虚假的、不可靠的,所以一定是证无我慧会赢的。一旦我们将烦恼从心中根除掉的话,它就没有去处了。因为它的安住之处是在我们的识、在我们的心中,如果从心中都把它斩除掉,它就没有地方可去了,当然它就不会再回来。所以,我们必须要发起精进的心,不要有心怯弱,心怯弱就好像心没有那种勇气。不要有怯弱之心,发起精进的心,跟烦恼来做对抗。
再来讲到烦恼,烦恼被我们从心中将它根除之后,是不是会入住于我们的心性(心的自性)当中呢?是不会的。所谓的入住在我们的心性当中,也就是它会不会是藏在我们心的底部、内心深处,会不会藏在那里面呢?是不会的。如果它真的会潜在我们心性当中的话,那表示它是谛实存在的,表示它是这个样子,它不需要依于众多的增上缘、所缘缘、等无间缘这些因缘而存在,那表示这一点。事实上并不是这个样子,它一旦被我们从根将它斩除之后,它就不再会住于我们的心性当中,甚至不会住于形成烦恼的这些因或缘当中,所以这边说(寅三、根本拔除已彼决无余处更可依止故应断除):
「是诸烦恼不住于境不住于根不住中,此外亦复不住他处依于何处损有情?
彼如幻故心离怖畏正知不倒勤精进,为无义事地狱等苦何能侵损及我身?」
再来讲到烦恼,这个烦恼呢,事实上它并不是谛实存在的,它是如幻如化的,就像魔术师,他依于木石然后加上咒语,幻化出魔术的马出来,那所幻化出来的马,事实上是没有什么作用的、没有什么能力的。烦恼也是一样,它并不是谛实存在的,它是依于众多因缘而生起来,就像是魔术一样。「彼如幻故」因为它像幻化一般, 所以我们对这些烦恼不需要心生畏惧,就是「心离怖畏」,「正知不倒勤精进」也就是正确的去了解之后,无颠倒的起精进来断除烦恼。
「为无义事地狱等苦何能侵损及我身?」也就是为了这些为了这些烦恼无意义之事,而去感受地狱等苦,那岂不是很傻吗?事实上,为了这些无意义事,而使得我们自己的身躯受到侵扰,我们怎么可以任由它这样子来做侵损?因为这个烦恼,它根本就是一种颠倒识,事实上,烦恼所做的一切都不是真实的,都不是谛实存在的,我们就不应该为烦恼、为这些无意义事而去受到伤害。所以我们应该起这种好乐的心,很欢喜可以完全将烦恼断除,对这一点要心生欢喜的意思。
到此为止,已将「癸二、于学处不放逸行」所分下来的三个科判,就是「子一、慎止恶 子二、勤修善 子三、勤断惑」这三个将它讲完,接着就进入到「壬三、摄义」,这是「辛一、释论文」当中分下来的,这边就讲到:
「如其宣说应修诸学处,如是思惟应当勤奋修。」
如上所宣说的,我们应该要努力的来学习菩萨的诸种学处。应该思惟,然后勤奋修,如果你不勤奋修的话,就好像:
「不听医言而欲求医治…
《入菩萨行论 第十讲(第4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