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 第十一講(第5品)

  

《入菩薩行論 十一》

  

雪歌仁波切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5/2/20

  

我們依于第四品當中所說的不放逸,主要就是指不要浪費我們的時間,心中要生起想要去行善行的心,這就是第四品〈不放逸品〉主要講到的。再來講到,我們既然依于不放逸,就應該要來學所有的學處。要學學處,你必須要將護自己的心(就是保護你自己的心),要護心的方法又可以分爲正知和正念,既然要依著正知正念來護心,我們就要來學習第五品〈守護正知品〉。

  

既然我們要來學這些學處,學習學處的時候,就必須具足智慧和方便,這兩分要具足,也要依著次第來學習。如何依著次第來學習呢?也就是像這裏面所說的,看第八十五頁的第二段,就引了《毗盧現淨經》,「毗盧現淨經雲:『秘密主一切智智,從悲心根本生,從菩提心因生,是依方便而到彼岸。』」這邊所說的,也就是我們必須要來學習所有學處的次第。下面又引了《經莊嚴論》,「如《經莊嚴論》說,攝于六度,觀待增上生,觀待二利成就。利他一切種圓滿成就,攝一切大乘,依一切種道或方便增上,觀待叁學,六度之數決定。」這邊主要是講到也要來學習叁學和六度。

  

這裏講到,依于布施還有持戒,我們可以獲得人身,而且又可以受用圓滿,沒有窮困。依于忍辱度,我們可以獲得賢善的人身–我們的五根俱全。也就是依于布施、持戒、忍辱,我們可以得到增上生。依于精進和禅定(靜慮),我們可以得到決定勝。

  

我們要怎麼來成辦自利以及利他?就是要透過這六度來成辦自利和利他:透過布施還有忍辱,我們可以去達到利他,持戒可以說是一個利他的根本,我們首先要停止去傷害他人,就是在持戒,停止傷害他人之上更進一步的來修忍辱、布施來行利他。至于六度當中的精進度,它主要呢,就涵蓋有你可以成辦自利和利他。至于靜慮還有智慧,這兩度主要是成辦自利。所以《經莊嚴論》才說:「利他一切種圓滿成就,攝一切大乘,依一切種道或方便增上,觀待叁學,六度之數決定。」所以從這我們可以看得出來,你要去學習六度好像有叁種次第的樣子,就像《經莊嚴論》(這裏面沒有引),《經莊嚴論》在其它的詞句裏面就有講到:「依于前者生起後者,依于劣者生起勝者(,依于粗者生起細者)依于粗者而生起細者。」在六度當中,前前者好像是比較劣的,後後者好像是比較殊勝的;然後說依于粗的而生起細的,就是在六度當中,前面的布施、持戒是屬于比較粗的,然後到後面的靜慮還有智慧度是屬于比較細的,所以看起來好像有這叁個次第,就是有前後、勝劣以及粗細的次第。所以要學習六度,我們必須要從布施度慢慢再往上學,學到靜慮還有智慧度。

  

第四品和第五品,應該是屬于六度當中的持戒度。我們要來持戒的話,也就是我們要來守持戒的話,必須要護心,要來守護自己的心,你如果守護自己的心,遠離種種的惡行的話,那等于守護一切了。那要守護你的心,就必須要來學習這個叁增上學。

  

接著我們看八十六頁的科判,這邊就講到「壬一、釋論文, 初中分二,癸一、廣釋修行之理,癸二、結歸應須實修非唯空言。初中分四,子一、守護學處之方便爲守護心,子二、守護心之方便爲守護正念知,子叁、以正念知守護心學行之理,子四、學處完全圓滿之支分。初中分叁,醜一、由守護心即能守護一切,醜二、明其故,醜叁、勵力守護其心。初中分叁,寅一、總明應守護心,寅二、失壞心之罪過,寅叁、守護心之利益功德。今初。」接著講到偈頌:

  

諸欲守護學處者,首須謹畏護其心,若于自心不防護,必不能護其學處。

  

所以,我們如果要護心的話,就必須要學習叁增上學。

  

再來就講到「失壞心之罪過」,如果我們不守護自己的心,可能這個心就成爲我們將來投生無間地獄的因,這個心也會變成出生一切煩惱之處、一切過患之處。

  

這邊就做一個比喻(寅二、失壞心之罪過):

  

由于放縱心象故,能作無間大損惱,雖有狂象未調馴,所作損害猶遜此。

  

由于放縱心象故」把心比喻成大象一樣,「能作無間大損惱,雖有狂象未調馴,所作損害猶遜此。」我們剛才將心比喻成大象,心象跟外在的大象兩者比較起來,是我們心的這一頭大象比較可怕,外在的大象不論它造怎麼樣子大的傷害,它終究無法讓我們墮入到地獄裏面去,可是我們心的這頭大象呢,如果生起煩惱或生起瞋恚的話,由于它力量很強的關系,就會導致我們墮入地獄裏面去,所以才說它很可怕。

  

相反的,如果我們去守護心的話,有什麼功德呢?就講到(寅叁…卯一、總明):

  

若人常持正念繩,系自心象不暫舍,一切怖畏悉不生,一切衆善在掌握。

  

我們要以正念來約束自己的心,我們要去憶念起自己曾經許諾過的戒律、誓言,還有依著經典裏面所說的何者該做及何者不該做,由生起這樣子的正念來約束自己的心,不要放任自己的心象、自己心的這頭大象,不要讓它狂亂、不要讓它發狂,這樣子就不會導致我們投生到地獄裏面去,那也等于你這一切的怖畏悉不生(都不會生起來),衆善也當在握。

  

再來是透過比喻來诠釋(卯一、廣釋):(铦:ㄒㄧㄢ 利也)

  

虎狼獅象爪牙铦,蚖蛇怨敵心懷毒,泥犁守者面猙獰,魔女空行夜叉等。

  但能系執于此心,彼等悉皆受拘系,但能調伏于此心,彼等悉皆受調伏。

  

會對我們造成傷害的,有人或者野獸等等,甚至地獄的獄卒或羅剎、妖魔等等,都會來傷害我們。可是,如果能夠調伏我們的心、守護我們的心,他們終將不能造成任何的傷害。所以這邊才說「但能調伏于此心,彼等悉皆受調伏」。

  

這邊是用比喻來解說,所以從這邊我們可以了解到兩點:一個就是,如果這些其他的人或者野獸,他們自我調伏自己心的話,我們就不會受到傷害,他們也不會去傷害別人。另外一個就是,如果我們自我調伏自己心的話,他們就無法來傷害到我們。所以有兩種了解。

  

所以說,如果守護你的心,等于是守護一切,這就是醜一的科判:「醜一、由守護心即能守護一切」,因爲守護你的心,你就可以遮止掉來世投生到地獄的因,而且,也可以遮止掉此世不會受到其它的傷害。所以,我們一定要下定決心一定要來守護自己的心。

  

接著「醜二、明其故」就是更進一步來說明它的原因,「分二 ,寅一、過失依心轉起,寅二、功德依心轉起。」也就是你來世甚至你所有的一切過患都觀待于你現在的心,所以,我們必須要去守護自己的心。

  

仁波切:這個好像跟我們在『攝類學』的前遍跟後遍有一點點像,有的時候我們從心的角度看(因的角度),我們保護心的話,會有什麼什麼好處; 有的時候我們就看(果的角度),好處有什麼什麼,那些功德都從保護心而來的,有的時候先從它的果上面看,就一直看一直看,心裏很有興趣得時候,哦!那些都靠保護心,就生起要守護心。

  

有的時候從心的角度看,所以剛剛講的,好像從心的角度看,要守護心的話就很好,沒有守護心的話有什麼過患。剛剛講的角度是從心上面講的;這裏講的是從結果,從果上面講出來,這些我們也會學得到。有的時候,我們自己調心是從果的角度去看,就抓那個因;有的時候從因的角度,就看(果),是這樣子。

  

(卯一、引經)

  

是故世尊正宣示,謂言一切諸怖畏,一切痛苦不可量,皆由此心而出生。

  

所有的一切痛苦及恐怖,甚至中陰恐怖的情形,冷熱的地獄,餓鬼道的饑渴,或者畜生道的種種痛苦,不論是身的痛苦或者是心的種種恐怖,這無量無邊內外所有一切的煎熬,沒有一個是外在的造作者,完全都是我們的自心。就如同佛在《寶雲經》裏面講到:「心自在故,則一切法皆自在」。

  

再來釋理,就是用這些道理來解釋(卯二、釋理):

  

有情地獄諸刀劍,誰爲主宰而製作?熱鐵地基誰鑄造?

  衆多女鬼從何出?如是一切出生因,佛說皆由造罪心。

  

這些地獄裏面的所有情形,到底是由誰來造成的呢?或者說熱地獄的熱地基是誰來鑄造?甚至這些衆多的女鬼是從何而出?一切都是從我們的心出來的,…

《入菩薩行論 第十一講(第5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