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們用這種理由來成立。比如說,這個房子裏面如果只有仁波切在,出了一個聲音,有聲音産生的話,那一定只有仁波切而已,沒有其他的人嘛。聲音從哪裏來?只有他嘛!如果是這樣子的話。用這個比喻,就說所有地獄裏面的刀劍、熱地基等等,這些都是由誰而造的?由我們的心而造的,除了心之外沒有其它的造作者。
仁波切:這是安立理由的一個方法,有的時候安立就是這樣子用,不是一定要安立另外一個東西。他決定是我們的心,爲什麼沒有其它?這種也是一個安立(安立理由的方法)。這裏是誰做出來的?就是誰做的?它的意思也是一種安立。這裏有叁個安立(安立能立的因):
「有情地獄諸刀劍,誰爲主宰而製作?」是第一個,「熱鐵地基誰鑄造?」是第二個,「衆多女鬼從何出?」是第叁個。有這叁個安立的理由。這裏說「皆由造罪心」,是因爲無其它造罪者之故。前面叁個是能立的因,而造罪心則是所立。這裏講的「女鬼」應該是衆多火焰,這裏的翻譯有錯。如果硬寫成女鬼或女人的話,可能會被批評佛教輕視女性。
再來講到(卯叁、攝義):
「是故于此叁界中,可怖無過于心者」
雖然地獄當中的種種痛苦都是值得我們去害怕的,可是我們應該要了解它的因,這些因就是來自于我們的自心,因爲我們現在的心,已經圓俱了將來投生到地獄裏面受那些苦的因,已經圓俱這些因了。所以,真正應該要害怕的,就是害怕自己不去守護的這一顆心。
剛才是就過患的這一點來做思惟,再來是就功德的這一點來做思惟。講到六度,我們要來廣修六度,也不是觀待于你外在的所作所爲才成爲廣修六度,那完全要觀待于你內在的所作所爲。所以,六度的功德能不能圓滿,完全是觀待于你內在的所作所爲。
比如說布施,這邊就講到(寅二…辰一、非必悉免有情匮乏布施波羅蜜多方爲圓滿 廣論 P .263+6):
「若須盡救衆生貧,方名布施波羅蜜,現前今尚有貧人,諸佛雲何到彼岸?」
布施度的圓滿,也不是觀待于你外在的布施行爲有沒有圓滿,不是觀待于在這邊。如果說是要觀待于外在的這些布施行爲圓滿的話,那現在我們還可以看得到,還有很多、衆多的乞丐、貧者,那往昔的佛又怎麼去圓滿祂們的布施度呢?
所以,布施波羅密能不能圓滿,完全是看我們的內心,我們內心如果生起非常猛利強烈的願意給予的心,那才能夠稱爲圓滿了布施度。這種願意給、願意施予的心,是你願意將你所使用的財富等等這些物質施予,然後又願意將你所積聚的這些功德、這些善根給予。不是說只有財富而已,而且還要將這個善根給予這種圓具了想要給予、想要布施的這種心,才能夠圓滿你的布施度,只有靠此而已,並不是靠你去除外在窮人的貧困才能夠圓滿你的布施度。所以這邊才說(辰二、由修舍心施到彼岸 廣論 P .263+7):
「一切所有及其果,盡施于人舍心生,說名布施波羅蜜,是故彼唯心體性。」
你要圓滿布施波羅密,完全就要看你的心。西藏人說我們的心,它小小的,好像可以抓在手裏面。雖然這麼小的一顆心,小到可以抓在手裏面,可是它卻可以蘊含廣大的布施波羅密。
再來講持戒度,就讓我們了解到,所有的六度,每一度都不是觀待于外在的圓滿,而是觀待于我們內在的圓滿,才能圓滿各度。講到持戒度,持戒度也是依心轉起,也非要觀待無所殺之有情,而戒波羅密方爲圓滿:(卯二…辰一、非要待無所殺之有情戒波羅蜜多方爲圓滿 廣論 P.281- 5):
「盡驅魚鳥至何方,令彼悉免遭殺害。」
持戒度就是你要去約束自己身語的行爲,不要去造作傷害他人的惡行。所以,持戒度要圓滿,也不是觀待于所有世界上的有情都不被傷害、不被殺害,持戒才算圓滿,而是觀待于你自己的心有沒有調伏,有沒有傷害他們的心,完全觀待于你這一顆心有沒有圓滿,觀待我們自己的意樂有沒有斷舍掉去傷害他人的心。
(辰二、由修斷離心戒度成圓滿 廣論 P.281- 5):
「由其成就斷離心,說名持戒波羅蜜。」
就剛才說的,再來講忍辱波羅密:(卯叁…辰一、法 廣論P.281+3):
「悖逆有情等虛空,何能一一皆折伏,但能摧自忿恚心,一切怨敵皆調伏。」
如果受到他人的傷害,我們不要生起瞋恚的心,這就是修忍辱。剛才講到持戒,持戒波羅密是你自己去約束自己不要去傷害他人,那忍辱不是,是他人來傷害我們的時候,我們自己不會生起反而想要去報複或者是去傷害的心,我們要忍受下來的這種心。所以,忍辱波羅密圓不圓滿,也不是觀待于他人傷不傷害我們,而是觀待于你自己內心有沒有生起不瞋的心。這種忍辱的心、不瞋恚的心,這種意樂如果圓滿的話,那你忍辱波羅密就能夠圓滿,所以這邊才說:(辰二、喻廣論P.281+4):
「欲持廣皮覆大地,爾許皮革何可得?但敷皮革襯富羅,大地無處不普覆。」
這是用比喻來诠釋,如果大地布滿了荊刺,而我們要等待所有荊刺都被鏟平之後我們才不會受到傷害,才去圓滿所謂的忍辱度的話,那是不可能的。 唯一的方式就是你在腳上穿上厚厚的皮革,也就是在你的內心穿上忍辱的皮革,那就不在乎他人的傷害了。所以,忍辱度圓不圓滿,是不觀待于外在有沒有鏟平他人的傷害。
我們會聽到有一些人說:「我到哪個中心,會覺得好像不太適合,然後又到哪個中心去,我也覺得那邊也不太適合。」這個就可以看得出來,他自己個人就是棱棱角角的關系,所以到哪邊都不適合。你如果把自己這些棱棱角角,把它削平了,你到哪邊都會很順。
剛才是比喻,用腳上穿皮革就可以鏟平所有外在的荊刺,用這個爲比喻。再來是法喻,就是意義和比喻做結合來講:(辰叁、法喻合 廣論P.281+5):
「如是外境一切法,非我力能可遮止,但須遮止于自心,何須更複遮余法?」
用前面這個比喻,我們可以了解到,事實上,所有一切的所知,你不需要全部都去學,因爲外在太多的知識了,不需要全部都去學,你只要把你的心弄幹淨,先淨化你的心之後,你就自然可以了知一切所知,甚至遍智也是這樣來的。眼睛也是一樣,你不需要把外面都打掃的很幹淨,才指望看得清楚,你只要把眼睛治療好,沒有毛病,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外面。
再來講精進度也是一樣,精進度也是要觀待于我們的心:(卯四、精進依心轉起):
「一念淨心所生果,能生梵淨諸天等,唯由身語所起行,得果微劣不如是。」
你若起了精進,來修禅定–「初禅等處」,這禅定的話,那你可能將來就會投生到梵天這些地方去。說“起精進”是起心的精進,而不是單指透過身語的精進就能夠圓滿精進度,不是那個意思。所以這邊才說:「若不依有力之心,與身語俱之心所得果,味著微劣喜受,不能如是生于初禅等處,故唯依有力之心隨轉也。」
我們來修“初禅等至”,修這個等至,力量會增長,修等至的力量增長會得到初禅、二禅、叁禅、四禅的境界,所以看我你的力量小中大、力量的大小,可以得到不同的禅天。初禅、二禅、叁禅各有叁凡夫處(凡夫天),在第四禅天的時候,有叁個凡夫處之外,還有五個聖者處,就是五個聖者所安住之處(按:五淨居天)。現在講到初禅,你要登上初禅的這叁處(叁天),只要你透過努力修禅定,禅定增長的力量又可分小、中、大,就可以使你登上初禅的第一、第二第叁天。
【*按:初禅分梵衆天、梵輔天、大梵天。二禅分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叁禅分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四禅分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 (無想天在其中);(五淨居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就竟天。】
我們說,能夠投生到梵、淨天(按:從梵衆天直至淨居天),可以說是很大的改變,梵天的處所完全跟我們不一樣,那你要怎麼成辦能夠投生到梵、淨天那個地方去,不是靠我們的身語,而是靠我們的心才能夠成辦的,我們的心只要發起精進,就是可以透過我們的心來成辦投生到梵、淨天去的,我們的心是有這個能力的,我們的心如…
《入菩薩行論 第十一講(第5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