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们用这种理由来成立。比如说,这个房子里面如果只有仁波切在,出了一个声音,有声音产生的话,那一定只有仁波切而已,没有其他的人嘛。声音从哪里来?只有他嘛!如果是这样子的话。用这个比喻,就说所有地狱里面的刀剑、热地基等等,这些都是由谁而造的?由我们的心而造的,除了心之外没有其它的造作者。
仁波切:这是安立理由的一个方法,有的时候安立就是这样子用,不是一定要安立另外一个东西。他决定是我们的心,为什么没有其它?这种也是一个安立(安立理由的方法)。这里是谁做出来的?就是谁做的?它的意思也是一种安立。这里有三个安立(安立能立的因):
「有情地狱诸刀剑,谁为主宰而制作?」是第一个,「热铁地基谁铸造?」是第二个,「众多女鬼从何出?」是第三个。有这三个安立的理由。这里说「皆由造罪心」,是因为无其它造罪者之故。前面三个是能立的因,而造罪心则是所立。这里讲的「女鬼」应该是众多火焰,这里的翻译有错。如果硬写成女鬼或女人的话,可能会被批评佛教轻视女性。
再来讲到(卯三、摄义):
「是故于此三界中,可怖无过于心者」
虽然地狱当中的种种痛苦都是值得我们去害怕的,可是我们应该要了解它的因,这些因就是来自于我们的自心,因为我们现在的心,已经圆俱了将来投生到地狱里面受那些苦的因,已经圆俱这些因了。所以,真正应该要害怕的,就是害怕自己不去守护的这一颗心。
刚才是就过患的这一点来做思惟,再来是就功德的这一点来做思惟。讲到六度,我们要来广修六度,也不是观待于你外在的所作所为才成为广修六度,那完全要观待于你内在的所作所为。所以,六度的功德能不能圆满,完全是观待于你内在的所作所为。
比如说布施,这边就讲到(寅二…辰一、非必悉免有情匮乏布施波罗蜜多方为圆满 广论 P .263+6):
「若须尽救众生贫,方名布施波罗蜜,现前今尚有贫人,诸佛云何到彼岸?」
布施度的圆满,也不是观待于你外在的布施行为有没有圆满,不是观待于在这边。如果说是要观待于外在的这些布施行为圆满的话,那现在我们还可以看得到,还有很多、众多的乞丐、贫者,那往昔的佛又怎么去圆满祂们的布施度呢?
所以,布施波罗密能不能圆满,完全是看我们的内心,我们内心如果生起非常猛利强烈的愿意给予的心,那才能够称为圆满了布施度。这种愿意给、愿意施予的心,是你愿意将你所使用的财富等等这些物质施予,然后又愿意将你所积聚的这些功德、这些善根给予。不是说只有财富而已,而且还要将这个善根给予这种圆具了想要给予、想要布施的这种心,才能够圆满你的布施度,只有靠此而已,并不是靠你去除外在穷人的贫困才能够圆满你的布施度。所以这边才说(辰二、由修舍心施到彼岸 广论 P .263+7):
「一切所有及其果,尽施于人舍心生,说名布施波罗蜜,是故彼唯心体性。」
你要圆满布施波罗密,完全就要看你的心。西藏人说我们的心,它小小的,好像可以抓在手里面。虽然这么小的一颗心,小到可以抓在手里面,可是它却可以蕴含广大的布施波罗密。
再来讲持戒度,就让我们了解到,所有的六度,每一度都不是观待于外在的圆满,而是观待于我们内在的圆满,才能圆满各度。讲到持戒度,持戒度也是依心转起,也非要观待无所杀之有情,而戒波罗密方为圆满:(卯二…辰一、非要待无所杀之有情戒波罗蜜多方为圆满 广论 P.281- 5):
「尽驱鱼鸟至何方,令彼悉免遭杀害。」
持戒度就是你要去约束自己身语的行为,不要去造作伤害他人的恶行。所以,持戒度要圆满,也不是观待于所有世界上的有情都不被伤害、不被杀害,持戒才算圆满,而是观待于你自己的心有没有调伏,有没有伤害他们的心,完全观待于你这一颗心有没有圆满,观待我们自己的意乐有没有断舍掉去伤害他人的心。
(辰二、由修断离心戒度成圆满 广论 P.281- 5):
「由其成就断离心,说名持戒波罗蜜。」
就刚才说的,再来讲忍辱波罗密:(卯三…辰一、法 广论P.281+3):
「悖逆有情等虚空,何能一一皆折伏,但能摧自忿恚心,一切怨敌皆调伏。」
如果受到他人的伤害,我们不要生起瞋恚的心,这就是修忍辱。刚才讲到持戒,持戒波罗密是你自己去约束自己不要去伤害他人,那忍辱不是,是他人来伤害我们的时候,我们自己不会生起反而想要去报复或者是去伤害的心,我们要忍受下来的这种心。所以,忍辱波罗密圆不圆满,也不是观待于他人伤不伤害我们,而是观待于你自己内心有没有生起不瞋的心。这种忍辱的心、不瞋恚的心,这种意乐如果圆满的话,那你忍辱波罗密就能够圆满,所以这边才说:(辰二、喻广论P.281+4):
「欲持广皮覆大地,尔许皮革何可得?但敷皮革衬富罗,大地无处不普覆。」
这是用比喻来诠释,如果大地布满了荆刺,而我们要等待所有荆刺都被铲平之后我们才不会受到伤害,才去圆满所谓的忍辱度的话,那是不可能的。 唯一的方式就是你在脚上穿上厚厚的皮革,也就是在你的内心穿上忍辱的皮革,那就不在乎他人的伤害了。所以,忍辱度圆不圆满,是不观待于外在有没有铲平他人的伤害。
我们会听到有一些人说:「我到哪个中心,会觉得好像不太适合,然后又到哪个中心去,我也觉得那边也不太适合。」这个就可以看得出来,他自己个人就是棱棱角角的关系,所以到哪边都不适合。你如果把自己这些棱棱角角,把它削平了,你到哪边都会很顺。
刚才是比喻,用脚上穿皮革就可以铲平所有外在的荆刺,用这个为比喻。再来是法喻,就是意义和比喻做结合来讲:(辰三、法喻合 广论P.281+5):
「如是外境一切法,非我力能可遮止,但须遮止于自心,何须更复遮余法?」
用前面这个比喻,我们可以了解到,事实上,所有一切的所知,你不需要全部都去学,因为外在太多的知识了,不需要全部都去学,你只要把你的心弄干净,先净化你的心之后,你就自然可以了知一切所知,甚至遍智也是这样来的。眼睛也是一样,你不需要把外面都打扫的很干净,才指望看得清楚,你只要把眼睛治疗好,没有毛病,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外面。
再来讲精进度也是一样,精进度也是要观待于我们的心:(卯四、精进依心转起):
「一念净心所生果,能生梵净诸天等,唯由身语所起行,得果微劣不如是。」
你若起了精进,来修禅定–「初禅等处」,这禅定的话,那你可能将来就会投生到梵天这些地方去。说“起精进”是起心的精进,而不是单指透过身语的精进就能够圆满精进度,不是那个意思。所以这边才说:「若不依有力之心,与身语俱之心所得果,味着微劣喜受,不能如是生于初禅等处,故唯依有力之心随转也。」
我们来修“初禅等至”,修这个等至,力量会增长,修等至的力量增长会得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境界,所以看我你的力量小中大、力量的大小,可以得到不同的禅天。初禅、二禅、三禅各有三凡夫处(凡夫天),在第四禅天的时候,有三个凡夫处之外,还有五个圣者处,就是五个圣者所安住之处(按:五净居天)。现在讲到初禅,你要登上初禅的这三处(三天),只要你透过努力修禅定,禅定增长的力量又可分小、中、大,就可以使你登上初禅的第一、第二第三天。
【*按:初禅分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分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禅分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分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 (无想天在其中);(五净居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就竟天。】
我们说,能够投生到梵、净天(按:从梵众天直至净居天),可以说是很大的改变,梵天的处所完全跟我们不一样,那你要怎么成办能够投生到梵、净天那个地方去,不是靠我们的身语,而是靠我们的心才能够成办的,我们的心只要发起精进,就是可以透过我们的心来成办投生到梵、净天去的,我们的心是有这个能力的,我们的心如…
《入菩萨行论 第十一讲(第5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