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 第十一讲(第5品)▪P3

  ..续本文上一页果发起精进的话,那果报是会有很大不同的。精进是要在哪边来安立它呢?在我们心上来安立的,由我们的心来成办精进的波罗密。

  

在这世界上所看到的人,不论他们多么的努力透过身语去创造环境,把这个环境打扫的多好、用得多好,比如房子,盖得无论有多漂亮,花园的花种得有多漂亮,甚至房内也用金、琉璃等等去装潢,总之无法跟梵(众)天–初禅天的境界来相比较,没办法比较。那你要成办初禅天的这种境界,靠内心,我们的内心是有那种的能力在,只要透过精进的话。所以真正的精进,是我们的内心,靠我们的内心,从我们内心发起来的这个力量、这个能力。

  

再来(卯五、静虑依心转起 广论P.156+3 342-2):

  

佛言纵于长时中,念诵勤修诸苦行,心于余境而驰散,虽持明咒终无益。

  

讲到静虑,一般我们都以为,你身体就端坐在那边,好好的坐得很端正,然后你口中就持着咒语,透过这种苦行,就样的苦行叫做在修禅定。事实上,这还有待观察,你所修的苦行是不是真正成为静虑、真正成为禅定,还有待观察。所以,并不是说你嘴巴不说话,然后持个咒,你身体不到外面去,你固定待在某一个地方,这样长时间的做就称为静虑、就称为禅定,并不是这个样子,静虑完全观待于你的心。

  

再来讲到「卯五、般若依心转起」,也就是你这个慧,也是观待于你的心,这边的慧特别是指证空慧而言。

  

若人于此胜法要,心之秘密不了知,欲求安乐除诸苦,唐劳漂流无义渊。

  

如果我们没有具足证空慧的话,那我们所具足的智慧不能称为真正的智慧,如果具足了证空慧的话,你所具足的慧才称为真正的慧。即使你有其它的智慧,而且你一副好像很有智慧的样子,可是也不算具足真正的智慧。

  

就像昨天所举的例子,如果要破除执对境为由它自己方面存在的执实,要靠我们的智慧,这样子你才能够破除这种系缚,就是断除这种系缚,如果能够将它破除,具有这种智慧的话,那我们心的力量就能够展现出来。

  

仁波切:破除执对境为由它自己方面存在的这种执实,我们需要空正见,空正见会断除这种执实,才会打开智慧,心的力量才能够展现出来。

  

所以我们说证空慧,你如果证得了空性,你就有智慧,你没有证得空性,就没有智慧。

  

你要去圆满六度的功德,完全由我们的心才能够圆满,也就是要观待我们的心,才能够圆满六度的功德。那你要去除所有这些痛苦、所有这些恐惧、所有这些过患,也是要靠我们的心才能够将它去除。所以,不论你所要获得的功德或者说你所要去除的这些过患、这些过失,完全观待你的心,所以我们要努力于守护自己的心。

  

(丑三…寅一、总明):

  

是故我今于此心,应善执持善防护,若除防心真忏悔,别余忏法多何益?

  

若除防心真忏悔,别余忏法多何益?」这里翻“忏悔”就不对了,应该改为禁行或禁戒,也就是改为:「若除防心真禁行(禁行是一种修行),别余禁行多何益?」禁行或者是禁戒,比如闭关,有什么规矩,要怎么打坐,那些都是禁行。禁行也有一点苦行的意思。

  

如石法师翻的是:『除此护心戒,何劳戒其余?』这边的戒,就是禁行或禁戒的意思。

  

这边并不是指说你就不需要去做课诵了,不是那个意思,而是说你如果不将护你自己的心,就等于不需要去做这些课诵,因为没有用嘛。

  

仁波切:印度的瓦拉那西大学有一位满有名的老师,他叫已歇塔皆,现在大概七十几岁了,他写了《辨了不了义》的解释,非常厚的一本书,他写了很多的论典,就一直写。以前我的老师在那边当老师的时候,他们就是在一起。我的老师说那个老师修行满好的,但是,他完全不会作功课,没有念诵什么,就这种的人。(而是)一直照顾自己的心,就像《入行论》里面这个行者一样,他通常就是一直观察自己的心,没有什么功课的。他一直反对做功课这种,哈!哈!。他也一直听收音机哦,印度广播电台就一直听,他也是看是轮回或是世界的问题,他心地很广,讲话时就一直观察自己的心,听广播电台也是一样,不会被环境干扰到,他就看那些是怎么样一回事,就看、就会跟别人讲,以后在讲经时就会讲这些事情。法王也是跟他很亲近,他写的那本书–《辨了不了义》的解释,满有名的,现代来说流传最广的就是那本书。他的个性就像这样子,完全不作功课的。所以很多修行者,他们也有各个的一些不同的方法。

  

我们来做这些念诵、课诵等等,主要是来改变我们的心,你如果做了这些课诵,心没有改变的话,那你的课诵所做为何?所以一边做,做的时候(一边思惟)它内涵的意思,心里一直要想一想,慢慢(改变我们的心)。

  

再来就讲到防护心的方法(寅二…卯一、防心之法):

  

如于取暖群居处,应须谨畏护创伤,如是居于恶人群,亦应常护自心疮。

  

比如说,当我们跟他人相处的时候,或者说我们与他人讲话的时候,要特别的来将护我们自己的心。就比如说我们身上有一个疮、有一个伤口,那你身上有了这个伤口,碰到一定会很痛,偏偏又跟你相处的这个人,他如果是一个好动儿,一直动来动去,你如果不小心被他碰到了,那一定会很痛。所以,在这种环境之下,你一定要好好的保护你自己的伤口。所以这边才说:「与掉举不慎之众共住,常谨畏慎护其疮」。

  

如果你身上有一个小的伤口,你不去保护的话,可能就会因为被碰触而感到痛苦。你如果不去保护你的心,任由你的心所做的话,可能将来你就会投生到地狱里面去。因为你不保护你的心,会投生到地狱以面去,甚至投生到热地狱里面去,所以说(卯一、应须防护之理):

  

若畏身疮轻微苦,尚须谨慎而将护,众合山压诸怖畏,如是心疮能不护?

  

如果我们能够这样子来做串习,来将护我们自己的心,那到最后会怎样?即使你遇到那些让你一见到马上心不舒服,让你起瞋的对象;或者说,你见到那些非常貌美的美女,让你起贪的对象,在这个时候,你因为串习前面将护心的关系,你的心就有所改变,你就不会随之而转了,你就不会被烦恼所转,你的心就会变成很坚固,所以这边才说(卯三、防护之功德):

  

若能安住如是行,任处恶人众会中,或复居于妇女内,坚勤护戒无坏失。

  

这边「恶人众会中」就是会让生起瞋恚的恶人,「或复居于妇女内」或者是你处在会让你起贪的美女当中,「坚勤护戒无坏失」在这个时候,你的心就不会随之而转,心会变成非常的坚定、坚固。

  

以上就是我们去将护心的功德利益,这就可以遮止掉我们生起的贪还有瞋。所以,我们应该要励力于这样子的修行。

  

再来说(卯四、为护心故誓存正知):

  

宁失利养及恭敬,乃至身命亦可舍,亦宁失坏余善法,唯此胜心勿失坏。

  

外在的衣、食或者可以养活我们生命的事物,甚至身语的善业等等,这些我们都尚可舍之,唯有这个心我们不可以轻舍。

  

问题:仁波切在一开始的时候有讲到布施、持戒和忍辱,这些是利他,静虑跟智慧部分是属于自利,可是,我们现在听的部分,讲的都是由自心方面的圆满,那这个分类跟一开始的分类有什么不一样?我们现在讲的,应该是以自利的部分为主,可是一开头的时候,仁波切讲的是利他,然后后面二度是属于自利的部份,那在《略论》上以六度的角度来谈的话,都是以自利的角度为出发,我不晓得刚刚开始仁波切讲的分法是什么样方式的分法?

  

回答:一般而言,如果是照着《菩提道次第》的论著里面,都会讲到四摄法主要是利他的,对不对?那现在六度呢,都是自利的的方面。你如果用这种角度来讲的话,那就会很明显的看出,四摄就是利他,六度是自利。可是,并不是说四摄一定要在六度之外,并不是那个意思,四摄也可以归纳入六度里面。所以变成,你如果单就六度来作区分的话,六度也可以区分成自利和利他这两个部分。所以,这里虽然说布施、忍辱是利他,可是,也并不是说它们没有含有自利的成分,所以当你在做这种归类、区分的时候,并不是它很死板的。

  

问题:因为今天刚上课的时候,仁波切不是有分,自利跟利…

《入菩萨行论 第十一讲(第5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