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 第十一讲(第5品)▪P4

  ..续本文上一页他以六度以来分嘛!那现在好像上到这一些内容来讲,它是以自利的,就是以内心圆满的角度去说的,那这样子的话,我们现在谈的这个部份,就有包含自利跟利他吗?是有包含两个吗?

  

回答:可能解释的角度不同的关系。就比如说悲心,有一些是站在利他的角度在说的,也可以站在自利(自己自利的功德)的角度来说的。所以,自利和利他两者都有可能存在。

  

仁波切:刚刚前面讲的是《经庄严论》里面的讲法。甲曹杰的科判是以《现观庄严论》来说明为什么六波罗蜜只有六个,他一直讲,前面的科判就是六度的次第他要解释出来。次第上面讲的时候,他就提出来《现观庄严论》里面讲的什么什么…,为什么需要六度,然后六度的次第为什么这样子排,那是按照《现观庄严论》讲的内容提出来而已。

  

问题:所以刚开始仁波切有讲到布施、持戒可以得人身,那也只有在《现观庄严论》还是《经庄严论》?

  

仁波切:《经庄严论》里面讲的,布施、持戒然后忍辱,这三个会圆满一个人身。

  

问题:这不是增上生吗?这一个人身是属于暇满人身的部份吗?

  

仁波切:她讲对了,她讲的就是暇满人身,我们持戒很好的话,(可以获得)暇满难得的人身,那这上面还需要八因三缘,(再加上)忍辱和布施, 这三个一起的话,就会获得八因三缘这种的暇满难得人身,这是为了现前的果位(一个是究竟的果位嘛!),现前增上生。

  

问题:刚刚仁波切讲到,西藏人说小小的心可以握在手上,那是指我们心脏的部分还是另外有所指?

  

仁波切:心脏!

  

问题:我们器官的那个心脏吗?

  

仁波切:对!对!我们一般人的想法,好像心是在这(胸腔)里。我们会说:你的心是很小的。我们一般人,心是很小,就给他笑一下,他也会慢慢接受啊。怎么说,人家生气,那这种心是马上可以改变的,所以,「心是很小」也有这样的说法。但是,它里面圆满六波罗度的力量也可以装得下,它里面都在。所以,好像看起来很小,但是它里面也可以装得下很多东西。

  

问题:请问仁波切,我很笨的问题,什么是造作菩提心、愿菩提心、行菩提心、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这几个菩提心在修行上是否有它的次第?什么程度的时候才是达到这几个菩提心?谢谢!

  

回答:如果在你心中生起为了利益一切有情而欲求圆满菩提的心,就称为造作菩提心。这种欲利益一切有情,欲求圆满菩提的这个心,如果你是很任运的生起来,不需要经过一番的作做、造作,任运生起来的话,就称为菩提心。

  

在你造作的阶段,就不能称为是真正的菩提心,所以我们才称为它是造作的。这样子的意乐,就是想要利益一切有情求证圆满菩提的这个意乐、这个心,如果不配合起你实际的行为、行持,就称为愿心。如果你用这种意乐去受菩萨戒,受了菩萨戒之后,你的所做所为又不违犯菩萨戒,也就是你的菩萨戒没有退转,那你依着这个意乐,配合起好的行持,这个心就称为行心。那即使你有受菩萨戒,那你也有先前的意乐,那你也有在行菩萨行,可是,你这个菩萨戒有退转的话,那你所行的这菩萨行呢,你在行菩萨行这个时候的心,不能称为是行心,因为你的菩萨戒已经退转了嘛,所以只能是属于愿心的范围而已。

  

仁波切:所以,愿心的范围不一定是离开行持,这不一定。行菩提心的「行」是怎么样的行?是要受菩萨戒,(而且)菩萨戒一点都没有退转,在很清净的当中修行–行持,那种的菩提心,才称行菩提心。所以,行菩提心的「行」不是一般的行,要受菩萨戒没有退转,(而且在)清净当中的行持,才算是行菩提心的行。

  

所以,愿菩提心先还是行菩提心先?一定是先有愿菩提心,然后才能受行菩提心。可是,有时候我们会行了菩提心之后,又退到愿菩提心。然后又进入行菩提心,又退回到愿菩提心。

  

也可以说,我们打坐的时候,(缘)空性上面我们打坐,这个时候有没有菩提心呢?这时候我们心里有没有菩提心?我们会说这个时候有菩提心,但是,它没有现起,它有菩提心。那种菩提心,永远不会是行菩提心,行菩提心的话,一定是需要现起的,好像行持当中,行者跟菩提心一起的,菩提心现起,然后也有做行持,所以这种一起才称行菩提心。

  

在空性上面打坐的时候,这上面有没有菩提心?有菩提心,那种菩提心是什么?那种菩提心永远都是愿菩提心。愿菩提心它也会变行菩提心哦!比如说见道,见道以上的话,菩萨戒完全不会退的。资粮道跟加行道的话,就不一定。从中品资粮道(开始)不会破菩萨戒,但是会退,退跟破不一样,见道以上完全不会退。

  

空性的根本定当中,有没有菩提心?有菩提心。有没有行菩提心?行菩提心没有。比如说见道的修行者,他们在空性上面打坐的时候,他们的行菩提心就变成愿菩提心;那他们下座,出来修行的时候,他们的菩提心就变成行菩提心。所以行菩提心跟愿菩提心会变,有时候会变行菩提心,有时候会变愿菩提心,等到成佛的时候,就只有行菩提心,没有愿菩提心,即使在根本定当中也是如此。

  

一般在经论里面所说的菩提心,大部分都是指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也就是指证空慧,在现证空慧的心当中,它已经不再以圆满菩提为它的对境, 它是以空性为它的对境。所以,我们也会说胜义菩提心不是菩提心,(菩提心一定是世俗菩提心,)它为了成佛所以才称菩提心,就这样子而已,它不是真正的菩提心。它真正的是为了成佛,胜义菩提心才会断除烦恼嘛,所以给它一个名子就叫菩提心。我们不会称它菩提心,胜义菩提心不是菩提心。

  

问题:请问仁波切,好像我们现在的程度,应该都是只有起造作的菩提心、只能生起造作的菩提心。那比如说,我们每次上课都会念皈依发心:「以我布施等福德,为利众生愿成佛」,那我也也很用心的在这边想「为利众生愿成佛」。那像这种造作的菩提心,它有没有像〈赞菩提心功德〉里面讲的菩提心功德真是不可思议,那这造作的菩提心,它有没有少许的功德或者力量?

  

仁波切:现在那个造作菩提心,也要考虑我们有没有?哈!哈!…造作菩提很难啰。我们先要认识佛、了解佛是很难的,那造作菩提心的话,它已经认识佛了、已经了解佛了。造作菩提很难,好像相似的造菩提心吧!功德当然有的,但是也有差别的。

  

问题:我记得仁波切以前有讲过,想要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至少要有造作的菩提心,那我们不是更没望了?

  

仁波切:造作菩提很难啰,因为菩提心的情况是一样,但是它(造作菩提心)要努力的做才会生起,差别是在这里,所以造作菩提心很难。

  

《入菩萨行论 第十一讲(第5品)》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