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以六度以來分嘛!那現在好像上到這一些內容來講,它是以自利的,就是以內心圓滿的角度去說的,那這樣子的話,我們現在談的這個部份,就有包含自利跟利他嗎?是有包含兩個嗎?
回答:可能解釋的角度不同的關系。就比如說悲心,有一些是站在利他的角度在說的,也可以站在自利(自己自利的功德)的角度來說的。所以,自利和利他兩者都有可能存在。
仁波切:剛剛前面講的是《經莊嚴論》裏面的講法。甲曹傑的科判是以《現觀莊嚴論》來說明爲什麼六波羅蜜只有六個,他一直講,前面的科判就是六度的次第他要解釋出來。次第上面講的時候,他就提出來《現觀莊嚴論》裏面講的什麼什麼…,爲什麼需要六度,然後六度的次第爲什麼這樣子排,那是按照《現觀莊嚴論》講的內容提出來而已。
問題:所以剛開始仁波切有講到布施、持戒可以得人身,那也只有在《現觀莊嚴論》還是《經莊嚴論》?
仁波切:《經莊嚴論》裏面講的,布施、持戒然後忍辱,這叁個會圓滿一個人身。
問題:這不是增上生嗎?這一個人身是屬于暇滿人身的部份嗎?
仁波切:她講對了,她講的就是暇滿人身,我們持戒很好的話,(可以獲得)暇滿難得的人身,那這上面還需要八因叁緣,(再加上)忍辱和布施, 這叁個一起的話,就會獲得八因叁緣這種的暇滿難得人身,這是爲了現前的果位(一個是究竟的果位嘛!),現前增上生。
問題:剛剛仁波切講到,西藏人說小小的心可以握在手上,那是指我們心髒的部分還是另外有所指?
仁波切:心髒!
問題:我們器官的那個心髒嗎?
仁波切:對!對!我們一般人的想法,好像心是在這(胸腔)裏。我們會說:你的心是很小的。我們一般人,心是很小,就給他笑一下,他也會慢慢接受啊。怎麼說,人家生氣,那這種心是馬上可以改變的,所以,「心是很小」也有這樣的說法。但是,它裏面圓滿六波羅度的力量也可以裝得下,它裏面都在。所以,好像看起來很小,但是它裏面也可以裝得下很多東西。
問題:請問仁波切,我很笨的問題,什麼是造作菩提心、願菩提心、行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勝義菩提心?這幾個菩提心在修行上是否有它的次第?什麼程度的時候才是達到這幾個菩提心?謝謝!
回答:如果在你心中生起爲了利益一切有情而欲求圓滿菩提的心,就稱爲造作菩提心。這種欲利益一切有情,欲求圓滿菩提的這個心,如果你是很任運的生起來,不需要經過一番的作做、造作,任運生起來的話,就稱爲菩提心。
在你造作的階段,就不能稱爲是真正的菩提心,所以我們才稱爲它是造作的。這樣子的意樂,就是想要利益一切有情求證圓滿菩提的這個意樂、這個心,如果不配合起你實際的行爲、行持,就稱爲願心。如果你用這種意樂去受菩薩戒,受了菩薩戒之後,你的所做所爲又不違犯菩薩戒,也就是你的菩薩戒沒有退轉,那你依著這個意樂,配合起好的行持,這個心就稱爲行心。那即使你有受菩薩戒,那你也有先前的意樂,那你也有在行菩薩行,可是,你這個菩薩戒有退轉的話,那你所行的這菩薩行呢,你在行菩薩行這個時候的心,不能稱爲是行心,因爲你的菩薩戒已經退轉了嘛,所以只能是屬于願心的範圍而已。
仁波切:所以,願心的範圍不一定是離開行持,這不一定。行菩提心的「行」是怎麼樣的行?是要受菩薩戒,(而且)菩薩戒一點都沒有退轉,在很清淨的當中修行–行持,那種的菩提心,才稱行菩提心。所以,行菩提心的「行」不是一般的行,要受菩薩戒沒有退轉,(而且在)清淨當中的行持,才算是行菩提心的行。
所以,願菩提心先還是行菩提心先?一定是先有願菩提心,然後才能受行菩提心。可是,有時候我們會行了菩提心之後,又退到願菩提心。然後又進入行菩提心,又退回到願菩提心。
也可以說,我們打坐的時候,(緣)空性上面我們打坐,這個時候有沒有菩提心呢?這時候我們心裏有沒有菩提心?我們會說這個時候有菩提心,但是,它沒有現起,它有菩提心。那種菩提心,永遠不會是行菩提心,行菩提心的話,一定是需要現起的,好像行持當中,行者跟菩提心一起的,菩提心現起,然後也有做行持,所以這種一起才稱行菩提心。
在空性上面打坐的時候,這上面有沒有菩提心?有菩提心,那種菩提心是什麼?那種菩提心永遠都是願菩提心。願菩提心它也會變行菩提心哦!比如說見道,見道以上的話,菩薩戒完全不會退的。資糧道跟加行道的話,就不一定。從中品資糧道(開始)不會破菩薩戒,但是會退,退跟破不一樣,見道以上完全不會退。
空性的根本定當中,有沒有菩提心?有菩提心。有沒有行菩提心?行菩提心沒有。比如說見道的修行者,他們在空性上面打坐的時候,他們的行菩提心就變成願菩提心;那他們下座,出來修行的時候,他們的菩提心就變成行菩提心。所以行菩提心跟願菩提心會變,有時候會變行菩提心,有時候會變願菩提心,等到成佛的時候,就只有行菩提心,沒有願菩提心,即使在根本定當中也是如此。
一般在經論裏面所說的菩提心,大部分都是指世俗菩提心,勝義菩提心也就是指證空慧,在現證空慧的心當中,它已經不再以圓滿菩提爲它的對境, 它是以空性爲它的對境。所以,我們也會說勝義菩提心不是菩提心,(菩提心一定是世俗菩提心,)它爲了成佛所以才稱菩提心,就這樣子而已,它不是真正的菩提心。它真正的是爲了成佛,勝義菩提心才會斷除煩惱嘛,所以給它一個名子就叫菩提心。我們不會稱它菩提心,勝義菩提心不是菩提心。
問題:請問仁波切,好像我們現在的程度,應該都是只有起造作的菩提心、只能生起造作的菩提心。那比如說,我們每次上課都會念皈依發心:「以我布施等福德,爲利衆生願成佛」,那我也也很用心的在這邊想「爲利衆生願成佛」。那像這種造作的菩提心,它有沒有像〈贊菩提心功德〉裏面講的菩提心功德真是不可思議,那這造作的菩提心,它有沒有少許的功德或者力量?
仁波切:現在那個造作菩提心,也要考慮我們有沒有?哈!哈!…造作菩提很難啰。我們先要認識佛、了解佛是很難的,那造作菩提心的話,它已經認識佛了、已經了解佛了。造作菩提很難,好像相似的造菩提心吧!功德當然有的,但是也有差別的。
問題:我記得仁波切以前有講過,想要發願往生極樂世界,至少要有造作的菩提心,那我們不是更沒望了?
仁波切:造作菩提很難啰,因爲菩提心的情況是一樣,但是它(造作菩提心)要努力的做才會生起,差別是在這裏,所以造作菩提心很難。
《入菩薩行論 第十一講(第5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