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果發起精進的話,那果報是會有很大不同的。精進是要在哪邊來安立它呢?在我們心上來安立的,由我們的心來成辦精進的波羅密。
在這世界上所看到的人,不論他們多麼的努力透過身語去創造環境,把這個環境打掃的多好、用得多好,比如房子,蓋得無論有多漂亮,花園的花種得有多漂亮,甚至房內也用金、琉璃等等去裝潢,總之無法跟梵(衆)天–初禅天的境界來相比較,沒辦法比較。那你要成辦初禅天的這種境界,靠內心,我們的內心是有那種的能力在,只要透過精進的話。所以真正的精進,是我們的內心,靠我們的內心,從我們內心發起來的這個力量、這個能力。
再來(卯五、靜慮依心轉起 廣論P.156+3 342-2):
「佛言縱于長時中,念誦勤修諸苦行,心于余境而馳散,雖持明咒終無益。」
講到靜慮,一般我們都以爲,你身體就端坐在那邊,好好的坐得很端正,然後你口中就持著咒語,透過這種苦行,就樣的苦行叫做在修禅定。事實上,這還有待觀察,你所修的苦行是不是真正成爲靜慮、真正成爲禅定,還有待觀察。所以,並不是說你嘴巴不說話,然後持個咒,你身體不到外面去,你固定待在某一個地方,這樣長時間的做就稱爲靜慮、就稱爲禅定,並不是這個樣子,靜慮完全觀待于你的心。
再來講到「卯五、般若依心轉起」,也就是你這個慧,也是觀待于你的心,這邊的慧特別是指證空慧而言。
「若人于此勝法要,心之秘密不了知,欲求安樂除諸苦,唐勞漂流無義淵。」
如果我們沒有具足證空慧的話,那我們所具足的智慧不能稱爲真正的智慧,如果具足了證空慧的話,你所具足的慧才稱爲真正的慧。即使你有其它的智慧,而且你一副好像很有智慧的樣子,可是也不算具足真正的智慧。
就像昨天所舉的例子,如果要破除執對境爲由它自己方面存在的執實,要靠我們的智慧,這樣子你才能夠破除這種系縛,就是斷除這種系縛,如果能夠將它破除,具有這種智慧的話,那我們心的力量就能夠展現出來。
仁波切:破除執對境爲由它自己方面存在的這種執實,我們需要空正見,空正見會斷除這種執實,才會打開智慧,心的力量才能夠展現出來。
所以我們說證空慧,你如果證得了空性,你就有智慧,你沒有證得空性,就沒有智慧。
你要去圓滿六度的功德,完全由我們的心才能夠圓滿,也就是要觀待我們的心,才能夠圓滿六度的功德。那你要去除所有這些痛苦、所有這些恐懼、所有這些過患,也是要靠我們的心才能夠將它去除。所以,不論你所要獲得的功德或者說你所要去除的這些過患、這些過失,完全觀待你的心,所以我們要努力于守護自己的心。
(醜叁…寅一、總明):
「是故我今于此心,應善執持善防護,若除防心真忏悔,別余忏法多何益?」
「若除防心真忏悔,別余忏法多何益?」這裏翻“忏悔”就不對了,應該改爲禁行或禁戒,也就是改爲:「若除防心真禁行(禁行是一種修行),別余禁行多何益?」禁行或者是禁戒,比如閉關,有什麼規矩,要怎麼打坐,那些都是禁行。禁行也有一點苦行的意思。
如石法師翻的是:『除此護心戒,何勞戒其余?』這邊的戒,就是禁行或禁戒的意思。
這邊並不是指說你就不需要去做課誦了,不是那個意思,而是說你如果不將護你自己的心,就等于不需要去做這些課誦,因爲沒有用嘛。
仁波切:印度的瓦拉那西大學有一位滿有名的老師,他叫已歇塔皆,現在大概七十幾歲了,他寫了《辨了不了義》的解釋,非常厚的一本書,他寫了很多的論典,就一直寫。以前我的老師在那邊當老師的時候,他們就是在一起。我的老師說那個老師修行滿好的,但是,他完全不會作功課,沒有念誦什麼,就這種的人。(而是)一直照顧自己的心,就像《入行論》裏面這個行者一樣,他通常就是一直觀察自己的心,沒有什麼功課的。他一直反對做功課這種,哈!哈!。他也一直聽收音機哦,印度廣播電臺就一直聽,他也是看是輪回或是世界的問題,他心地很廣,講話時就一直觀察自己的心,聽廣播電臺也是一樣,不會被環境幹擾到,他就看那些是怎麼樣一回事,就看、就會跟別人講,以後在講經時就會講這些事情。法王也是跟他很親近,他寫的那本書–《辨了不了義》的解釋,滿有名的,現代來說流傳最廣的就是那本書。他的個性就像這樣子,完全不作功課的。所以很多修行者,他們也有各個的一些不同的方法。
我們來做這些念誦、課誦等等,主要是來改變我們的心,你如果做了這些課誦,心沒有改變的話,那你的課誦所做爲何?所以一邊做,做的時候(一邊思惟)它內涵的意思,心裏一直要想一想,慢慢(改變我們的心)。
再來就講到防護心的方法(寅二…卯一、防心之法):
「如于取暖群居處,應須謹畏護創傷,如是居于惡人群,亦應常護自心瘡。」
比如說,當我們跟他人相處的時候,或者說我們與他人講話的時候,要特別的來將護我們自己的心。就比如說我們身上有一個瘡、有一個傷口,那你身上有了這個傷口,碰到一定會很痛,偏偏又跟你相處的這個人,他如果是一個好動兒,一直動來動去,你如果不小心被他碰到了,那一定會很痛。所以,在這種環境之下,你一定要好好的保護你自己的傷口。所以這邊才說:「與掉舉不慎之衆共住,常謹畏慎護其瘡」。
如果你身上有一個小的傷口,你不去保護的話,可能就會因爲被碰觸而感到痛苦。你如果不去保護你的心,任由你的心所做的話,可能將來你就會投生到地獄裏面去。因爲你不保護你的心,會投生到地獄以面去,甚至投生到熱地獄裏面去,所以說(卯一、應須防護之理):
「若畏身瘡輕微苦,尚須謹慎而將護,衆合山壓諸怖畏,如是心瘡能不護?」
如果我們能夠這樣子來做串習,來將護我們自己的心,那到最後會怎樣?即使你遇到那些讓你一見到馬上心不舒服,讓你起瞋的對象;或者說,你見到那些非常貌美的美女,讓你起貪的對象,在這個時候,你因爲串習前面將護心的關系,你的心就有所改變,你就不會隨之而轉了,你就不會被煩惱所轉,你的心就會變成很堅固,所以這邊才說(卯叁、防護之功德):
「若能安住如是行,任處惡人衆會中,或複居于婦女內,堅勤護戒無壞失。」
這邊「惡人衆會中」就是會讓生起瞋恚的惡人,「或複居于婦女內」或者是你處在會讓你起貪的美女當中,「堅勤護戒無壞失」在這個時候,你的心就不會隨之而轉,心會變成非常的堅定、堅固。
以上就是我們去將護心的功德利益,這就可以遮止掉我們生起的貪還有瞋。所以,我們應該要勵力于這樣子的修行。
再來說(卯四、爲護心故誓存正知):
「甯失利養及恭敬,乃至身命亦可舍,亦甯失壞余善法,唯此勝心勿失壞。」
外在的衣、食或者可以養活我們生命的事物,甚至身語的善業等等,這些我們都尚可舍之,唯有這個心我們不可以輕舍。
問題:仁波切在一開始的時候有講到布施、持戒和忍辱,這些是利他,靜慮跟智慧部分是屬于自利,可是,我們現在聽的部分,講的都是由自心方面的圓滿,那這個分類跟一開始的分類有什麼不一樣?我們現在講的,應該是以自利的部分爲主,可是一開頭的時候,仁波切講的是利他,然後後面二度是屬于自利的部份,那在《略論》上以六度的角度來談的話,都是以自利的角度爲出發,我不曉得剛剛開始仁波切講的分法是什麼樣方式的分法?
回答:一般而言,如果是照著《菩提道次第》的論著裏面,都會講到四攝法主要是利他的,對不對?那現在六度呢,都是自利的的方面。你如果用這種角度來講的話,那就會很明顯的看出,四攝就是利他,六度是自利。可是,並不是說四攝一定要在六度之外,並不是那個意思,四攝也可以歸納入六度裏面。所以變成,你如果單就六度來作區分的話,六度也可以區分成自利和利他這兩個部分。所以,這裏雖然說布施、忍辱是利他,可是,也並不是說它們沒有含有自利的成分,所以當你在做這種歸類、區分的時候,並不是它很死板的。
問題:因爲今天剛上課的時候,仁波切不是有分,自利跟利…
《入菩薩行論 第十一講(第5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