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相信你了。仁波切说:善良的心便会变成人家不相信(变成不守信用的人)。 人家如果叫你做什么,你都说好好好,如果到处当好人,什么都好好好,结果没有一件做到,就是好心会使得一个人变成不可靠(哈!哈!哈!)。仁波切说:所以在这里,答应的话就会变成有问题,发菩提心是可以的,而受戒就要很小心了,灌顶、密咒戒还更深、更不用说了(那些真正有没有受到也很难说,哈!哈!哈!)。
问题:关于表面在受戒,如果对菩提心不是很了解就去受戒,这样算不算呢?
回答:在你要去受菩萨戒之前,必须要先对菩萨戒有一些了解,受戒之后才能真正得到(戒体)。否则的话,你是一知半解去受的,表示你对整个所要求的目标(圆满菩提、佛果)都搞不清楚,那你在受戒的时候,当然就不会生起「我必须要成佛」的心,或者说「我要怎么去证得佛果」,这种思惟你可能自己都搞不清楚,那你去受戒,说实在也不见得就能够得到戒体,只是去受而已。就是说要受菩萨戒之前,必须要先对菩提心有所了解,而且对所要受的菩萨戒也要有所了解,而且要生起我要得到菩萨戒的心,欲得之心、想要去得到之心也要有。所以对这些要先了解之后去受戒,你才能得到真正的戒体。如果是一知半解去受戒,虽然你以为自己有受到戒体,实际上并没有。
应该是你一定要好好的了解整个的菩提心、菩萨戒等等,然后生起欲得之心才去受戒,然后又许下誓言「从此以后我绝不舍弃菩提心」,这样的受戒才能真正得到菩萨戒。如果在一知半解的状态之下去受菩萨戒的话,那可以说是没有得到。
这边讲到,你如果就这样舍弃了菩提心的话,不但会堕到恶趣里面,你还去造作了伤害众生的罪业。反过来,你受了戒之后,如你的许诺好好的去守持菩提心、菩萨戒的话,等于你去做了利益众生的事,反过来是这样。
再来讲到(丑二…寅一、失坏菩提心成重罪故能坏利他):
「菩提萨埵诸堕中,退菩提心为最重,若有违犯如是行,是坏一切众生利。」
在众多的罪堕当中,以退失菩提心,也就是舍弃菩提心为最重的,这个罪业远胜于别解脱戒当中的他胜罪。比丘有四条他胜罪,比丘尼则有八条他胜罪,你如果犯了他胜罪,等于你已经不是出家众了,已经不是比丘或比丘尼了。所以,这算是非常重的罪业,可是,你如果退失了菩提心的话,比犯了他胜罪的罪业还更重。
为什么我们会去犯退失菩提心的这个根本堕呢?可以从舍利弗的故事可以看出来,舍利弗开始的时候是一位发心的菩萨,后来因为遇到魔障,就退失了菩提心,所以堕到小乘,在声闻乘当中成就罗汉果。他遇到什么魔障呢?那时候他发起菩提心的时候,他还是声闻菩萨,要行菩萨行,就有魔示现出来向他乞讨右手,他就把右手砍下来给他,后来再跟他乞讨左手,因为他的右手已经砍断了,就没有办法砍他自己的左手,他就把自己的左手这样给他,魔就说:「你这样给我是很不恭敬的行为,我不要你的手。」舍利弗就觉得:「我要给你,你却嫌我不恭敬而不要,我连一个人的利益都无法成办,更不可能成办无量无边有情的利益。」因此,他就退失了菩提心,而堕到小乘里面去。
讲到退失菩提心,如果我们连成办一个人的利益都无法达成,因此让我们的心退缩了、退失了,好像你的心量本来是很大的,突然之间变小了这种退缩,这样子就很容易退堕到小乘里面去了。所以我们受戒之后,当我们要去成办左右(旁边)的人的利益时,如果没有办法做到,或者说没有那种心力去做的时候,我们的心有时候会变得好像比较退缩的状态,那就要小心可能会退失菩提心,有那危险性。
问题:舍利弗在退失菩提心之后可以变成小乘,是不是因为他已经是见道位以上的菩萨之故呢?如果是没有证空性的一般人, 他如果退失菩提心的话,是否可能变成连内道都不是?
回答:应该不会变成连内道都不是,因为他的出离心还在。仁波切:他不会喜欢烦恼吧!
问题:只要是已经发起菩提心的,不管是见道位以前或以后的菩萨,都不可能再从内道变成外道了吗?
回答:如果是已登圣位,就是已经得到见道位以上的菩萨,他是不可能再退失菩提心的,在资粮道小品的大乘的菩萨才有可能会退失菩提心,中品以上资粮道的菩萨是不可能退失菩提心的。小品资粮道菩萨即使退失菩提心,可是在他的心相续当中,还是有厌患轮回、不喜欢烦恼的出离心在,所以他退失菩提心只是他利益众生、利他的的心变小了、缩小了,他可能就堕入声闻乘去了,然后就入于声闻乘的资粮道。
所以说如果退失菩提心,那就等于你造作了伤害有情的罪业,而且你也犯了根本堕的重大罪恶。如果我们去协助一位已经受菩萨戒的补特伽罗舍弃他的菩提心,我们所获得的罪恶也跟他一样是非常重的。
我们看(寅二、若障他菩萨善法罪亦同等当堕恶趣):
「若人但于剎那间,障碍菩萨作福德,即为坏诸有情利,应受恶趣无边苦。」
刚才说的,你去协助菩萨退失菩提心或是障碍菩萨做福德的话,等于去坏了有情的义利,那你就会感受到这些相同的恶业,会堕入无边的恶趣当中。 这边说的「无边」意思也就是你堕入恶趣,再来还是在恶趣,再来还是在恶趣,你一直在恶趣当中流转不息,意思就是这个样子。这么样的重罪是怎么来的呢?请看文(寅三、明其因相):
「坏一有情安乐事,尚于自身致衰损,况坏遍满虚空界,有情义利何待言?」
原因就在这里。所以当我们去受戒的时候,一定要很小心,不要在不加思惟的的状况之下冒然跑去受戒。另一点也要很小心,如果对方有菩萨戒的话,那我们在行事的时候就要小心,不要有去助长他退失菩提心的行为,我们如果助长他退失菩提心的行为,我们也是会堕到恶趣里面去。对方的证量怎样我们不知道,我们无法去量知他到底程度怎么样,可是就我们自己而言,我们知道,我们可以自我约束。
问题:可不可以请仁波切举例说明什么是退失菩提心?什么状况之下会变成去助长别人退失菩提心?很有可能我们傻傻的就去做这件事了。
回答:那要看对方有没有这个菩萨戒(哈!哈!哈!)。
仁波切说他解释一下什么叫做别解脱的他胜罪,比丘有四个他胜罪,就是:杀、盗、妄还有非梵行(不是邪淫,是非梵行)。要解释比丘的四个他胜罪,刚才说的杀、盗、妄还有非梵行,所有的这些非梵行呢,对方不管是比丘也好,或是比丘尼也好,对方如果是比丘,那跟他在一起的是女众,比丘尼的话,那跟她一起是男众。就女众方面,她有三个地方,就是口,还有阴道,还有肛门。男方的话,他的下体、生殖器官,去碰触到女方的口、阴道、还有肛门的话,就构成非梵行了,所以对方不管是比丘或是比丘尼,反正男女双方有这样子接触的话就是构成非梵行。
再来讲到杀生,这边的杀生并不是指杀一般的畜牲,而是指杀人。
偷盗,就看那个国家的法律是怎么样,因为没有牵涉到物质的价值是很高的或者很低的,没有牵涉到这个问题,而是牵涉到这个国家的法律,这个国家如果制定你偷什么东西,超过什么量,会构成小偷行为的话,你如果去做了,就是构成偷盗的行为,所以要看国家的法律是怎么制定的。
再来妄语,妄语也不是一般我们说欺骗人家那个样子,而是让人家对于善恶的取舍的决定,你去欺骗他,让他搞乱、搞混了,要怎么去做这些善恶的取舍。就比如说,你没有修行,却欺骗人家说你有修行,这样子人家就搞不清楚,到底应该怎么取善,怎么舍恶,就搞不清楚了。简单而言,妄语就是妄说上人法,也就是自己没有修行而说自己有修行的这种妄语。
有一些寺院里面,他们有他们的规定,说你如果是一个比丘、一个出家众的话,去杀了猫、狗的话,那会构成他胜罪。可是在毗奈耶(戒经)里面, 没有这样的规定。
仁波切中文讲述:在四川有一个寺庙(叫赛修寺?),那个寺庙以前可以跟三大寺比赛的,他们那边很厉害,学辩经上面啦,经典啦,都很厉害,格鲁派的,那个寺庙以前发生过,他们寺庙里面一些喇嘛不小心就杀到猫、狗,因为他们那边几乎都是吃肉嘛,他们比较穷,住的地方放一些肉,猫来就吃掉了、狗来就吃掉了,就生气,就打他们,不小心就打死掉了,这种有时候会发生,那这样子发生的时候,有些出家众经典也比较懂(那些纠察),也是就还俗的(叫打死猫狗的还俗),他们从以前规定出来,杀盗众生的话,就算是还俗了。有一些经典比较通的老师,他们说:我们的纠察,我们的住持,不懂戒律,所以就让他们还俗,有这样子讲。因为戒律里面没有这样子的规定,四个(重罪)里面没有杀动物,没有算。杀动物也有另外一个算法,它不是四个里面就这种很重的。(按:是下罪)
问题:刚刚讲的就是别解脱戒?
回答:是别解脱戒。
问题:菩萨戒里面的别解脱戒是这样子,四个。那为什么叫他胜?藏文是怎么翻,为什么叫他胜?
回答:比丘在比丘戒上可以获得某个什么的,如果他去犯了这些罪的话,他可能就失去了他可以获得的、可以证得的,就等于是他败了,败诉的意思,就败了嘛!也就是被他方所胜,所以就用这样来取这个名字。被他方所胜,被这个罪所胜过的意思。事实上你如果去犯了其它的堕罪,或者说…(诸恶?), (因为那些词是比丘戒的专有词,我没有研究,所以不会翻)。所以一个叫堕罪,一个叫胜什么罪(忘记了),意思也就是说,除了他胜罪之外,你去染犯其它的罪,比丘其它的戒律你去染犯了,还不会破掉你的比丘戒,你都还是出家众的身份。你如果犯了他胜罪,就完了!因为这个「量」(所影响的层面)并不是只有一个人,是无量无边的有情,所以那个罪恶是非常的重。至于比丘和比丘尼的戒律,是不可以对在家众讲的,如果要讲的话,可能你们要出家了,(哈!哈!哈!)提醒 一下。
你如果舍弃了菩提心的话,一定会堕入恶趣里面,那你可以再受戒,你舍弃了菩萨戒,可以再受戒。为什么可以再受戒?因为你先前受菩萨戒的习气还有,因为习气的关系,所以你还有这个业再去受戒。可是,可能你又会去舍弃,然后又会去违犯,所以就变成怎么样呢?你受戒你就到善趣,然后你舍弃你就到恶趣,然后又善趣,又恶趣,又善趣,又恶趣,所以你就在善趣和恶趣里面一直在轮流,轮流着不停。这就好像说你今年受戒之后,你又舍弃了,然后明年再去受戒,然后又舍弃了。所以今年你受戒,你上去,然后舍弃,又下去,然后明年受戒又上来,你在这里面就一直流转个不停,两个一直在轮流,好像善恶趣在轮替,你就永远没有出离的时候,而且要登地非常的困难,这等于是一种障碍,登上菩萨地会有困难,所以这边才说障碍登地(丑三、障碍登地):
「如是由斯罪堕力,复依菩提心威力,辗转升沉生死轮,登菩萨地常为碍。」
这个菩萨戒,你可以今年受了、今年舍了;然后明年再去受、又舍了。或者说今年之内,你可以舍了又受、舍了又受,意思也就是菩萨戒你可以多次的去受。可是别解脱戒就不行了,一生就只有一次而已。为什么别解脱戒你只能受一次?因为别解脱戒是为你个人利益而受的,而不是为他人利益而受的。如果是为他人利益而受的这个戒,你可以多次去受,你可以许下很多的诺言,可以。可是别解脱戒是你为了个人利益,所以你只能许一次诺言。
现在我们讲的菩提心主要是愿心的部份,你如果受了愿心的话,就应该好好的去守护它,不要轻言放弃;你在未受之前,也不要轻言的去受持。未受之前,不要轻言的去受这个戒;那你一但受了,就不要轻言放弃,心也不要退缩。
补特伽罗的藏文叫做「康萨」,意思也就是说上生下死者,就好像是水满、水漏的意思,就字面上的意思是这样,「萨」是漏,漏掉的意思,「康」 是满的意思,「满漏」。
仁波切:我们不管佛、不管众生,都是会生就会死,生就会时间过去,这种。
刚才讲的就是「康萨」字面上的意思,「康」就是满,「萨」就是漏,如果就它真正的意思而言,就是「心识依附处」,你的心识、心的续流依附之处。不论是一只蚂蚁,小到是一只蚂蚁,它也有它的心识依附在上面,然后天人啦,或者是佛啦都一样,他有心识依附在上面,它真的意思是这样。
问题:…(未使用麦克风)
仁波切:有情都是补特伽罗,那佛也是补特伽罗。
回答:有情一定是补特伽罗,那佛也是补特伽罗,佛是补特伽罗,但不是有情。事实上同意词有四个,一个是士夫,一个是补特伽罗,一个是我,一个是自己。
问题:出家众还俗以后可不可以再出家一次?
回答:有两种传承,西藏那边的传承只有一次而已。
问题:(翻译师使用藏文)
仁波切:都一样的。
《入菩萨行论 第八讲(第4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