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 第八讲(第4品)▪P2

  ..续本文上一页第六十五页(己二…壬一、总明修不放逸之理):

  

如是如来最胜子,已发坚固菩提心,复应恒时无动摇,励力无违诸学处。

  

我们既然已经受了菩萨戒,就应该要恒时无动摇的、持续不断的努力,要如我们所许诺的实际的去实修,而且无有任何的违越这些菩萨学处,依于不放逸努力的守护。这一句可以说是「总明修不放逸之理」,就是将前面的意义把它摄集起来,约略的讲。

  

我们受了这两个戒,就是愿心菩萨戒以及行心菩萨戒。愿心的戒是属于我们的心,是一种心戒,那行心就是属于要去实际行持的。愿心就是你的心要恒守菩萨戒,也就是恒守你的诺言的意思,然后行心就是你实际要付诸行动,去行这些菩萨的学处。为了让我们所发起来的愿心和行心,这两个菩提心让它不退转而且能够辗转增长的缘故,就要依不放逸行,不放逸行又可以分为两个。就像贾曹杰所分下来的科判,「壬二、广释分二,癸一、于菩提心修不放逸,癸二、于学处不放逸行。

  

再来就讲到菩提心不可轻言放弃(子一、菩提心不可弃舍之理):

  

若率尔作本无心,或虽观察未详辨,是事虽已誓愿为,容当再思慎作止。

  

如对于一些小事,我们在还没有观察它的利弊之前,尚可把它舍弃或者说继续做,对小事我们尚可这样子。可是对于菩提心,我们就不可这个样子,不可以轻易的将它弃舍掉,因为这个菩提心是十方诸佛菩萨祂们在生生世世当中,经过多次的去观察、去深思谋虑之后,发觉到这是唯一最能够利益众生的就是菩提心。既然诸佛菩萨已经做这样子的观察,而且又传给我们这么珍贵的菩提心,我们已经受了,就不可以认为它是一种小事,把它轻易的弃舍掉,不可以这个样子。而且加上我们又在十方诸佛菩萨面前已经许诺了,我们要去持守菩提心、持守菩萨戒的话,更不可以轻易的将它轻舍掉。所以说:

  

若经诸佛及佛子,以大般若所观察,自心亦已屡研寻,此中尚复何犹豫?

  

自心亦已屡研寻」我们自己也经过很多的思考,「此中尚复何犹豫」在这里面你还要再犹豫什么?你根本不可随便的轻舍掉。如果是一般很平凡的一些小事,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我们做不做那还倒无所谓。可是如果某一件大事,叫我们做的是对我们恩泽最大的父母亲的话,而且这件大事是经过我们多方的去考虑、去考量之后,我们发觉这件事对我们是最有利益的、帮助最大的话,而且我们又自己许诺要去做,那像这样子的一件事,就不可以轻言舍弃的。菩提心就像十二页说的「于多劫中恒时作护念,诸能仁主观见此利益。」也就是这菩提心是在多劫里面,诸如来、诸能仁祂们去审查、去看了之后,发现只有菩提心是对我们最有利益的,等于说这皈依境来赐给我们菩提心戒,我们自己也是经过多方考虑之后,下定决心要来受菩提心戒。既然如此,我们就不可以轻言舍弃,我们应该要视这一个所受的菩提心胜于任何一件事,也就是没有任何事可以胜于此了。就好像我们刚才说的,你要做某一件很重要的工作,那叫你做这件事的,是对你恩泽最大的父母,而且要去做这件事,也有经过多方考虑之后,才下定决心许诺要去做这件事,也就不可以轻言舍弃。

  

下面请看文(子二…寅一、入恶趣之因):

  

若已如是发誓言,而于其事不成办,则为欺诳诸有情,我当堕落生何趣?

  

对于这么一件重要的事,而且我们自己也许诺要去做,可是却不遵守自己的诺言,轻言的舍弃,那就等于去欺诳所有一切众生,因为已经轻言舍弃了利益众生的事,将来你会到哪边去?善趣和恶趣之间,只能去恶趣而已。

  

请看文(寅二、引证例知 广论238-6):

  

经云若心欲布施,微少下劣寻常物,其人布施不果行,后当堕入饿鬼中。

  今于无上菩提果,至心思惟作施助,欺诳一切诸众生,欲生善趣何可得?

  

刚才说,我们如果去欺骗所有一切众生的话,那我们将来一定到恶趣,有什么理由呢?就比如说我们如果答应某一个人,要给他一件很平常的东西,就比如说给他一个饼干、一个零食的话,那你已经答应要给他,而又没有给它的话,都可以因为这样子的恶业导致你将来投生到饿鬼去里面。更何况你现在已经在十方诸佛之前许诺了,你要给予众生无上佛果的东西,而且你要给的对象,也不是某一个人而已,而是无量无边的老母有情,那你现在已经自己许下诺言要给了,可是你却不去做这件事,已经违犯了你自己的誓言,那无庸置疑的,你一定会到地狱里面去。

  

或许有人会想:「菩提心到底是怎样的呢?怎么会有那么多问题呢?好像很麻烦的样子!」那可能是我们没有如理的去思惟、没有很深入的去了解,才会有这些问题的出现。事实上,你如果能够用很深细的智慧、清楚的头脑好好去思惟、去想的话,那你就可以了解到,事实上这些菩萨的学处,我们是可以做得到的,我们可以非常广泛的去行持这些菩萨学处的。你必须要依于不放逸行才能够做得到,而且要用你的智慧好好的去深入、去了解,才有可能做得到。否则就像我们现在这样,也不加以深入的去了解,也这样懵懵懂懂的,没有去搞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我们就会觉得好像受菩萨戒、菩提心,怎么这么多的问题、这么麻烦,我们或许会这样子。可是你如果真的有依不放逸,然后很深入的去了解,用你的智慧去加以分析的话,就可以察觉到它有如此的利益,那这些菩萨学处我们都可以做得到的,这样子我们就可以如我们所许下的诺言,如理的来实践,而且我们的也可以很清净的来行持。

  

从这些词句上,我们如果就这样看过,而不加以深入的去了解,就会觉得菩提心的修持为什么这么的麻烦,我们会有这种感觉。可是我们如果换一个角度来想的话,我们能深入去了解的话,就会觉得原来菩萨的行持是这么的深奥,可以用很多的正理来成立起的,这么深奥的修持,不是那么麻烦的一件事。你如果善加思惟的话,就可以非常深入而且非常广泛的去行持这菩萨行。你如果不善加以思惟,会觉得这些学处很简单,如果这样想的话,就表示你不能很深入的去行持这菩萨行。这些菩萨众,事实上祂们所有的行持,我们都是无法了知的,很难以了知祂们的行持,从这一点也可以了解到,所有这些真正的菩萨,祂们都是依不放逸行在行持的。

  

有人就提出疑问:舍利弗也曾经舍过菩提心,他为什么没有到地狱去反而证得罗汉果呢?业果之理是怎么一回事呢?这边就讲到(寅三、断相违过):

  

或有弃舍菩提心,能成声闻解脱者,业果之理不思议,唯一切智能了知。

  

这里就是特别指舍利弗而言,「业果之理不思议,唯一切智能了知」就是讲到业果的道理,这边虽然说到舍利弗,可是业果的道理它是极为深细的,我们根本没办法就我们所了解的业果道理去作思惟,我们不能用我们所理解的业果道理去套在舍利弗的例子上来作思惟,因为我们没办法去了解到那么深细的这一点,所以「业果之理不思议,唯一切智能了知。」唯遍智能够了知这一点而已。

  

如果就一般业果道理而言,舍利弗的例子好像是我们很难以思议(想象)的的一件事,因为就一般而言,你舍弃菩提心一定会堕入恶趣里面去的,就像寂天菩萨在前面说:「若已如是发誓言,而于其事不成办,则为欺诳诸有情,我当堕落生何趣?」就是一定会堕入恶趣里面去,寂天菩萨在这边讲,又加上一般的业果道理而言,他也一定必须堕入恶趣里面去。可是,舍利弗的例子却是一个很特殊的例子。因为业果的道理是非常深细的,不能就我们所了知的层面来评断他是不是会堕入到恶趣里面去,所以说业果之理不可思议。

  

从这里我们可以肯定一点,不要许下太多的诺言(哈!哈!哈!),你可以去多发起善心,可是不要许下太多的诺言(哈!哈!哈!)。所以你可以先学习一颗善良的心,学了之后,最后你再来作某一些许诺,再来许下某一些诺言,这样子的话你就不容易吃亏了(哈!哈!哈!)。如果你不先学习,一下子就许了很多诺言,那以后必定会吃亏的。

  

仁波切:这好像我自己一样(哈!哈!哈!)。

  

发愿是可以的,发愿和许诺言是不太一样的,因为发愿是愿心的阶段,许下诺言就是受戒、行心的阶段,所以愿心和行心还是不一样的。…没有错, 比如说你受行心的戒也涵盖有愿心,那是一定的。这边所说的舍弃菩提心,就是连愿心也都舍了。你舍了菩萨戒,也舍了菩提心,愿心和行心通通都舍了。

  

如果当个好人,随便的去答应人家,到处去答应的话,到最后人家就…

《入菩萨行论 第八讲(第4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