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 第八講(第4品)▪P2

  ..續本文上一頁第六十五頁(己二…壬一、總明修不放逸之理):

  

如是如來最勝子,已發堅固菩提心,複應恒時無動搖,勵力無違諸學處。

  

我們既然已經受了菩薩戒,就應該要恒時無動搖的、持續不斷的努力,要如我們所許諾的實際的去實修,而且無有任何的違越這些菩薩學處,依于不放逸努力的守護。這一句可以說是「總明修不放逸之理」,就是將前面的意義把它攝集起來,約略的講。

  

我們受了這兩個戒,就是願心菩薩戒以及行心菩薩戒。願心的戒是屬于我們的心,是一種心戒,那行心就是屬于要去實際行持的。願心就是你的心要恒守菩薩戒,也就是恒守你的諾言的意思,然後行心就是你實際要付諸行動,去行這些菩薩的學處。爲了讓我們所發起來的願心和行心,這兩個菩提心讓它不退轉而且能夠輾轉增長的緣故,就要依不放逸行,不放逸行又可以分爲兩個。就像賈曹傑所分下來的科判,「壬二、廣釋分二,癸一、于菩提心修不放逸,癸二、于學處不放逸行。

  

再來就講到菩提心不可輕言放棄(子一、菩提心不可棄舍之理):

  

若率爾作本無心,或雖觀察未詳辨,是事雖已誓願爲,容當再思慎作止。

  

如對于一些小事,我們在還沒有觀察它的利弊之前,尚可把它舍棄或者說繼續做,對小事我們尚可這樣子。可是對于菩提心,我們就不可這個樣子,不可以輕易的將它棄舍掉,因爲這個菩提心是十方諸佛菩薩祂們在生生世世當中,經過多次的去觀察、去深思謀慮之後,發覺到這是唯一最能夠利益衆生的就是菩提心。既然諸佛菩薩已經做這樣子的觀察,而且又傳給我們這麼珍貴的菩提心,我們已經受了,就不可以認爲它是一種小事,把它輕易的棄舍掉,不可以這個樣子。而且加上我們又在十方諸佛菩薩面前已經許諾了,我們要去持守菩提心、持守菩薩戒的話,更不可以輕易的將它輕舍掉。所以說:

  

若經諸佛及佛子,以大般若所觀察,自心亦已屢研尋,此中尚複何猶豫?

  

自心亦已屢研尋」我們自己也經過很多的思考,「此中尚複何猶豫」在這裏面你還要再猶豫什麼?你根本不可隨便的輕舍掉。如果是一般很平凡的一些小事,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我們做不做那還倒無所謂。可是如果某一件大事,叫我們做的是對我們恩澤最大的父母親的話,而且這件大事是經過我們多方的去考慮、去考量之後,我們發覺這件事對我們是最有利益的、幫助最大的話,而且我們又自己許諾要去做,那像這樣子的一件事,就不可以輕言舍棄的。菩提心就像十二頁說的「于多劫中恒時作護念,諸能仁主觀見此利益。」也就是這菩提心是在多劫裏面,諸如來、諸能仁祂們去審查、去看了之後,發現只有菩提心是對我們最有利益的,等于說這皈依境來賜給我們菩提心戒,我們自己也是經過多方考慮之後,下定決心要來受菩提心戒。既然如此,我們就不可以輕言舍棄,我們應該要視這一個所受的菩提心勝于任何一件事,也就是沒有任何事可以勝于此了。就好像我們剛才說的,你要做某一件很重要的工作,那叫你做這件事的,是對你恩澤最大的父母,而且要去做這件事,也有經過多方考慮之後,才下定決心許諾要去做這件事,也就不可以輕言舍棄。

  

下面請看文(子二…寅一、入惡趣之因):

  

若已如是發誓言,而于其事不成辦,則爲欺诳諸有情,我當墮落生何趣?

  

對于這麼一件重要的事,而且我們自己也許諾要去做,可是卻不遵守自己的諾言,輕言的舍棄,那就等于去欺诳所有一切衆生,因爲已經輕言舍棄了利益衆生的事,將來你會到哪邊去?善趣和惡趣之間,只能去惡趣而已。

  

請看文(寅二、引證例知 廣論238-6):

  

經雲若心欲布施,微少下劣尋常物,其人布施不果行,後當墮入餓鬼中。

  今于無上菩提果,至心思惟作施助,欺诳一切諸衆生,欲生善趣何可得?

  

剛才說,我們如果去欺騙所有一切衆生的話,那我們將來一定到惡趣,有什麼理由呢?就比如說我們如果答應某一個人,要給他一件很平常的東西,就比如說給他一個餅幹、一個零食的話,那你已經答應要給他,而又沒有給它的話,都可以因爲這樣子的惡業導致你將來投生到餓鬼去裏面。更何況你現在已經在十方諸佛之前許諾了,你要給予衆生無上佛果的東西,而且你要給的對象,也不是某一個人而已,而是無量無邊的老母有情,那你現在已經自己許下諾言要給了,可是你卻不去做這件事,已經違犯了你自己的誓言,那無庸置疑的,你一定會到地獄裏面去。

  

或許有人會想:「菩提心到底是怎樣的呢?怎麼會有那麼多問題呢?好像很麻煩的樣子!」那可能是我們沒有如理的去思惟、沒有很深入的去了解,才會有這些問題的出現。事實上,你如果能夠用很深細的智慧、清楚的頭腦好好去思惟、去想的話,那你就可以了解到,事實上這些菩薩的學處,我們是可以做得到的,我們可以非常廣泛的去行持這些菩薩學處的。你必須要依于不放逸行才能夠做得到,而且要用你的智慧好好的去深入、去了解,才有可能做得到。否則就像我們現在這樣,也不加以深入的去了解,也這樣懵懵懂懂的,沒有去搞清楚是怎麼一回事,我們就會覺得好像受菩薩戒、菩提心,怎麼這麼多的問題、這麼麻煩,我們或許會這樣子。可是你如果真的有依不放逸,然後很深入的去了解,用你的智慧去加以分析的話,就可以察覺到它有如此的利益,那這些菩薩學處我們都可以做得到的,這樣子我們就可以如我們所許下的諾言,如理的來實踐,而且我們的也可以很清淨的來行持。

  

從這些詞句上,我們如果就這樣看過,而不加以深入的去了解,就會覺得菩提心的修持爲什麼這麼的麻煩,我們會有這種感覺。可是我們如果換一個角度來想的話,我們能深入去了解的話,就會覺得原來菩薩的行持是這麼的深奧,可以用很多的正理來成立起的,這麼深奧的修持,不是那麼麻煩的一件事。你如果善加思惟的話,就可以非常深入而且非常廣泛的去行持這菩薩行。你如果不善加以思惟,會覺得這些學處很簡單,如果這樣想的話,就表示你不能很深入的去行持這菩薩行。這些菩薩衆,事實上祂們所有的行持,我們都是無法了知的,很難以了知祂們的行持,從這一點也可以了解到,所有這些真正的菩薩,祂們都是依不放逸行在行持的。

  

有人就提出疑問:舍利弗也曾經舍過菩提心,他爲什麼沒有到地獄去反而證得羅漢果呢?業果之理是怎麼一回事呢?這邊就講到(寅叁、斷相違過):

  

或有棄舍菩提心,能成聲聞解脫者,業果之理不思議,唯一切智能了知。

  

這裏就是特別指舍利弗而言,「業果之理不思議,唯一切智能了知」就是講到業果的道理,這邊雖然說到舍利弗,可是業果的道理它是極爲深細的,我們根本沒辦法就我們所了解的業果道理去作思惟,我們不能用我們所理解的業果道理去套在舍利弗的例子上來作思惟,因爲我們沒辦法去了解到那麼深細的這一點,所以「業果之理不思議,唯一切智能了知。」唯遍智能夠了知這一點而已。

  

如果就一般業果道理而言,舍利弗的例子好像是我們很難以思議(想象)的的一件事,因爲就一般而言,你舍棄菩提心一定會墮入惡趣裏面去的,就像寂天菩薩在前面說:「若已如是發誓言,而于其事不成辦,則爲欺诳諸有情,我當墮落生何趣?」就是一定會墮入惡趣裏面去,寂天菩薩在這邊講,又加上一般的業果道理而言,他也一定必須墮入惡趣裏面去。可是,舍利弗的例子卻是一個很特殊的例子。因爲業果的道理是非常深細的,不能就我們所了知的層面來評斷他是不是會墮入到惡趣裏面去,所以說業果之理不可思議。

  

從這裏我們可以肯定一點,不要許下太多的諾言(哈!哈!哈!),你可以去多發起善心,可是不要許下太多的諾言(哈!哈!哈!)。所以你可以先學習一顆善良的心,學了之後,最後你再來作某一些許諾,再來許下某一些諾言,這樣子的話你就不容易吃虧了(哈!哈!哈!)。如果你不先學習,一下子就許了很多諾言,那以後必定會吃虧的。

  

仁波切:這好像我自己一樣(哈!哈!哈!)。

  

發願是可以的,發願和許諾言是不太一樣的,因爲發願是願心的階段,許下諾言就是受戒、行心的階段,所以願心和行心還是不一樣的。…沒有錯, 比如說你受行心的戒也涵蓋有願心,那是一定的。這邊所說的舍棄菩提心,就是連願心也都舍了。你舍了菩薩戒,也舍了菩提心,願心和行心通通都舍了。

  

如果當個好人,隨便的去答應人家,到處去答應的話,到最後人家就…

《入菩薩行論 第八講(第4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