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 第七讲(第3品)▪P2

  ..续本文上一页/B>」就好像是冶金剂,只要这么一点,即使是铁,也会马上变成金一样。这边也就是说,你种下的善虽然是小小的,可是你若加以回向,为了所有一切无量无边的有情来作回向的话,你所种下的小小善根也会增长广大。

  

请看文(癸四…子一、总回向):

  

如是所修一切行,我今所积诸善根,以彼回向诸有情,悉令解除一切苦。

  

这是就回向给一般的有情而言,另外也可以来做特别的回向,可以回向给身体比如说有冷热之苦的有情,也可以回向给不得饮食这些饥渴的有情,也可以回向给没有生活资具的有情。下面说(子二、回向病者):

  

有情诸病所逼恼,乃至尽其病愈时,愿我为医或为药,或为侍疾看病人。

  

这就是回向给身体有这些冷热诸病苦的病人。

  

请看文(子三、回向除饥渴)

  

若遇凶年饥馑劫,愿我化身供饮食,降澍食饮如甘霖,普为有情除饥渴。

  

这就是回向给那些不得吃、不得喝的饥渴的有情。

  

请看文(子四、回向随欲出生之因)

  

有情贫困乏资财,愿我成为无尽藏,随心所欲诸资具,莫不现前咸备陈。

  

也就是特别回向给那些缺乏生活资具的有情。

  

当我们回向给一般的有情,或是特别回向给那些我们所见到的或所知道的这些有疾病的有情,或者说有饥渴的有情,或者说缺乏生活资具的有情时,我们要实际去做,不是说只是讲很崇高的理想而已。

  

我们知道,菩萨行主要是修六度:施、戒、忍、勤、定、慧这六度。在这边先讲到布施的修行,在我们还没有受菩提心戒之前,先配合起布施的修行来讲。我们是为了一切有情之故来受菩提心(戒)的嘛!在接受菩提心戒之前,必须要生起很强烈的心愿,这样子悲心才能发得比较大一点,你才能生起真正的悲心,也才会真正的得到所受的菩萨心戒。在这边就是要先配合起布施,然后再来受菩提心戒,先将这两者建立起关系。

  

菩萨所要修的六度,在这一部《入行论》里面,在第九品的时候是讲到智慧度,在第八品讲到禅定,第七品讲到精进,第六品讲到忍辱,第四、第五品是讲持戒。所以好像没有哪一品特别讲到布施的修行。在我们还没有受持菩提心戒之前,我们先配合起布施来讲,所以这一部论的次序就是先讲布施的修行,再讲受持菩提心的部分。前面讲回向时,是为了一切其他有情的缘故来作回向,以这样回向的话,那所积聚的善根就会广为增长。同样的,当你为了其他有情的缘故来做布施的行持的话,也一样会广为增长。所以在回向的时候,你仅仅是、唯有为了一切有情来做回向,那行布施的时候也是一样,你是唯有为了一切有情来行布施。

  

到此为止就将七支供养讲完了,在七支供养的过程,我们会积聚很多的资粮,在我们的心相续当中就等于是由这七支供养积聚了众多的顺缘,依着这个积聚众多顺缘的心力,我们再进入正行当中,正行就是要发起菩提心、受持菩提心戒。那你要受持菩提心戒之前,一定要先发起悲心,发起悲心就是发起这种利他之思,利他的思惟,你要实际去执行它,那就是行布施之行,这就是要先配合起布施来说的原故在这里。

  

癸五…丑一、舍之法(广论265-3)

  

如是我身及受用,乃至三时诸善根,为成有情利益故,悉能施舍无顾惜。

  

对我们个人而言,最有益处的就是这个身躯,最能够让我们运用的就是我们所拥有的受用、财富,在生生世世当中能够带来带去的就是我们所积造的善根。我们要将所有的身体、受用、财富,还有自己三时所积造的善根,全部毫无吝惜的布施给一切有情。

  

为什么我们应该要布施给这些有情呢?因为从无始以来到现在,我们可能在生生世世当中,都可能会去运用过、去享用过我们拥有过的这些身躯、财富、受用,可是,在每一生世当中,我们可能用完了之后,就把它舍下了,然后迈向来世去。从无始以来到现在,一直都是这样,自己所获得的财富、受用、身躯,一直没有为我们带来真正的利益。为什么?因为我们只为我们个人的缘故,所以都一直没有带来任何利益,一直处在用完了就放下、用完了就放下、就舍下,然后又到来世的状态,一直处在这种状态,没有得到真正的利益。如果我们能够为一切有情来做的话,那岂不就会变成有意义吗?所以这边才说(丑二…寅一、于一切舍离贪着而得涅槃 广论P.264+5):

  

一切能施得涅槃,为证涅槃始修行,

  

(寅二、有情为布施殊胜福田故应于彼施舍)

  

总摄一切布施中,施诸有情最为胜。

  

我们这样想了之后,就应该要布施出自己的身体,布施出自己的财富、受用。自己下定决心布施出去之后,不要到了明天、后天,因为哪一个人又对你怎样,你就马上对他生气了,或是你会说:他说我怎样,他在利用我。这样就生气,这是不应该的,因为你先前已经承诺把自己的一切都布施给众生了,众生要怎么用,怎么去对待你,那是他们的自由,对不对?所以,不管众生怎样对我们,我们都不应该生起瞋恚的心。因此,这边才说(丑三…寅一、今后于自身舍主宰之心):

  

我于一切有情前,此身已施自恣请,若杀若骂若捶楚,随其所乐常顺承。

  

自己甘愿已经布施出去了,也就是随他所爱,爱怎么做都可以。

  

下面说(寅二、广释其义):

  

若于我身施诘难,或复以为调笑具,今我此身已施竟,于此何得复争论?

  

我们不要以为自己的身躯比他人还殊胜,不要这样子认为。你先前已经将自己的身、心、财富、受用,已经布施给一切有情了,现在不管有情要怎么去使用这个身躯,怎么去利用我们,我们都不应该有任何的异议。

  

虽然我们将身、心、财富、受用,已经都布施给一切众生,但也不可以让众生使用在不当之处。我们自己要去观察他是怎么来使用的,到底是往有利益的方向还是无利益的方向来用,我们自己要去观察,所以说(寅三、用于应作之事):

  

若于彼人无损害,唯命是听悉顺从。

  

我们将自己的身、心、受用、善根,已经都布施给一切众生,随着众生如他们所想的来使用,我们还要去观察是不是会得到现前以及究竟的利益,我们还要去观察。我们之所以将自己的身、受用以及善根布施给众生,主要是用这一点来协助我们迅速证得菩提果报的缘故,而不是说把自己布施出去让众生把我们像世间一般的仆人一样来使唤,不是那个意思。如果是菩萨的话,当他将自己所有一切布施出去的时候,主要目的是要让自己的心相续能迅速生起地和道的证悟的缘故,所以才将这些布施出去,而不是将自己布施出去,让有情使唤我们就好像使唤世间的仆人一样。

  

菩萨将自己布施给有情,任有情随他所喜来使用,主要目的是为了要证得圆满菩提之故,而不是让有情像一般的看护或仆人一样的来使唤,因为这样并不能增长我们心中的地道或是迅速证得果位。

  

请看文(子二…丑一、愿唯为利他之心):

  

愿于何时缘我身,勿作些微无义事。

  

你将自己的身、受用以及所有的善根,发愿为利益一切有情而布施了,那心中要想:「愿我这样做不会浪费掉,不会枉费我这样的布施。」心中要有这样的想法。同时也发愿:「愿我这样来做布施,能够迅速的生起很强烈利他的思惟,而且迅速的生起大悲心,迅速的能够在心相续当中生起地和道的证悟。」你如果能这样来做的话,那你所布施出去的身、受用和善根等等,就不会浪费掉了。

  

然后说(丑二、愿为意乐不虚之因):

  

愿任何人缘我身,或生瞋恼或生信,即彼常时能转变,为彼成办众事因。

  

你将自己的身、受用和善根全部都布施给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只要是缘念到我的,都能成办他所要成办的所有事,也就是我所布施出去的这一切,都能够成为真正众生的利益。

  

请看文(丑三、愿为加行不虚之因<…

《入菩萨行论 第七讲(第3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