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 第七講(第3品)▪P2

  ..續本文上一頁/B>」就好像是冶金劑,只要這麼一點,即使是鐵,也會馬上變成金一樣。這邊也就是說,你種下的善雖然是小小的,可是你若加以回向,爲了所有一切無量無邊的有情來作回向的話,你所種下的小小善根也會增長廣大。

  

請看文(癸四…子一、總回向):

  

如是所修一切行,我今所積諸善根,以彼回向諸有情,悉令解除一切苦。

  

這是就回向給一般的有情而言,另外也可以來做特別的回向,可以回向給身體比如說有冷熱之苦的有情,也可以回向給不得飲食這些饑渴的有情,也可以回向給沒有生活資具的有情。下面說(子二、回向病者):

  

有情諸病所逼惱,乃至盡其病愈時,願我爲醫或爲藥,或爲侍疾看病人。

  

這就是回向給身體有這些冷熱諸病苦的病人。

  

請看文(子叁、回向除饑渴)

  

若遇凶年饑馑劫,願我化身供飲食,降澍食飲如甘霖,普爲有情除饑渴。

  

這就是回向給那些不得吃、不得喝的饑渴的有情。

  

請看文(子四、回向隨欲出生之因)

  

有情貧困乏資財,願我成爲無盡藏,隨心所欲諸資具,莫不現前鹹備陳。

  

也就是特別回向給那些缺乏生活資具的有情。

  

當我們回向給一般的有情,或是特別回向給那些我們所見到的或所知道的這些有疾病的有情,或者說有饑渴的有情,或者說缺乏生活資具的有情時,我們要實際去做,不是說只是講很崇高的理想而已。

  

我們知道,菩薩行主要是修六度:施、戒、忍、勤、定、慧這六度。在這邊先講到布施的修行,在我們還沒有受菩提心戒之前,先配合起布施的修行來講。我們是爲了一切有情之故來受菩提心(戒)的嘛!在接受菩提心戒之前,必須要生起很強烈的心願,這樣子悲心才能發得比較大一點,你才能生起真正的悲心,也才會真正的得到所受的菩薩心戒。在這邊就是要先配合起布施,然後再來受菩提心戒,先將這兩者建立起關系。

  

菩薩所要修的六度,在這一部《入行論》裏面,在第九品的時候是講到智慧度,在第八品講到禅定,第七品講到精進,第六品講到忍辱,第四、第五品是講持戒。所以好像沒有哪一品特別講到布施的修行。在我們還沒有受持菩提心戒之前,我們先配合起布施來講,所以這一部論的次序就是先講布施的修行,再講受持菩提心的部分。前面講回向時,是爲了一切其他有情的緣故來作回向,以這樣回向的話,那所積聚的善根就會廣爲增長。同樣的,當你爲了其他有情的緣故來做布施的行持的話,也一樣會廣爲增長。所以在回向的時候,你僅僅是、唯有爲了一切有情來做回向,那行布施的時候也是一樣,你是唯有爲了一切有情來行布施。

  

到此爲止就將七支供養講完了,在七支供養的過程,我們會積聚很多的資糧,在我們的心相續當中就等于是由這七支供養積聚了衆多的順緣,依著這個積聚衆多順緣的心力,我們再進入正行當中,正行就是要發起菩提心、受持菩提心戒。那你要受持菩提心戒之前,一定要先發起悲心,發起悲心就是發起這種利他之思,利他的思惟,你要實際去執行它,那就是行布施之行,這就是要先配合起布施來說的原故在這裏。

  

癸五…醜一、舍之法(廣論265-3)

  

如是我身及受用,乃至叁時諸善根,爲成有情利益故,悉能施舍無顧惜。

  

對我們個人而言,最有益處的就是這個身軀,最能夠讓我們運用的就是我們所擁有的受用、財富,在生生世世當中能夠帶來帶去的就是我們所積造的善根。我們要將所有的身體、受用、財富,還有自己叁時所積造的善根,全部毫無吝惜的布施給一切有情。

  

爲什麼我們應該要布施給這些有情呢?因爲從無始以來到現在,我們可能在生生世世當中,都可能會去運用過、去享用過我們擁有過的這些身軀、財富、受用,可是,在每一生世當中,我們可能用完了之後,就把它舍下了,然後邁向來世去。從無始以來到現在,一直都是這樣,自己所獲得的財富、受用、身軀,一直沒有爲我們帶來真正的利益。爲什麼?因爲我們只爲我們個人的緣故,所以都一直沒有帶來任何利益,一直處在用完了就放下、用完了就放下、就舍下,然後又到來世的狀態,一直處在這種狀態,沒有得到真正的利益。如果我們能夠爲一切有情來做的話,那豈不就會變成有意義嗎?所以這邊才說(醜二…寅一、于一切舍離貪著而得涅槃 廣論P.264+5):

  

一切能施得涅槃,爲證涅槃始修行,

  

(寅二、有情爲布施殊勝福田故應于彼施舍)

  

總攝一切布施中,施諸有情最爲勝。

  

我們這樣想了之後,就應該要布施出自己的身體,布施出自己的財富、受用。自己下定決心布施出去之後,不要到了明天、後天,因爲哪一個人又對你怎樣,你就馬上對他生氣了,或是你會說:他說我怎樣,他在利用我。這樣就生氣,這是不應該的,因爲你先前已經承諾把自己的一切都布施給衆生了,衆生要怎麼用,怎麼去對待你,那是他們的自由,對不對?所以,不管衆生怎樣對我們,我們都不應該生起瞋恚的心。因此,這邊才說(醜叁…寅一、今後于自身舍主宰之心):

  

我于一切有情前,此身已施自恣請,若殺若罵若捶楚,隨其所樂常順承。

  

自己甘願已經布施出去了,也就是隨他所愛,愛怎麼做都可以。

  

下面說(寅二、廣釋其義):

  

若于我身施诘難,或複以爲調笑具,今我此身已施竟,于此何得複爭論?

  

我們不要以爲自己的身軀比他人還殊勝,不要這樣子認爲。你先前已經將自己的身、心、財富、受用,已經布施給一切有情了,現在不管有情要怎麼去使用這個身軀,怎麼去利用我們,我們都不應該有任何的異議。

  

雖然我們將身、心、財富、受用,已經都布施給一切衆生,但也不可以讓衆生使用在不當之處。我們自己要去觀察他是怎麼來使用的,到底是往有利益的方向還是無利益的方向來用,我們自己要去觀察,所以說(寅叁、用于應作之事):

  

若于彼人無損害,唯命是聽悉順從。

  

我們將自己的身、心、受用、善根,已經都布施給一切衆生,隨著衆生如他們所想的來使用,我們還要去觀察是不是會得到現前以及究竟的利益,我們還要去觀察。我們之所以將自己的身、受用以及善根布施給衆生,主要是用這一點來協助我們迅速證得菩提果報的緣故,而不是說把自己布施出去讓衆生把我們像世間一般的仆人一樣來使喚,不是那個意思。如果是菩薩的話,當他將自己所有一切布施出去的時候,主要目的是要讓自己的心相續能迅速生起地和道的證悟的緣故,所以才將這些布施出去,而不是將自己布施出去,讓有情使喚我們就好像使喚世間的仆人一樣。

  

菩薩將自己布施給有情,任有情隨他所喜來使用,主要目的是爲了要證得圓滿菩提之故,而不是讓有情像一般的看護或仆人一樣的來使喚,因爲這樣並不能增長我們心中的地道或是迅速證得果位。

  

請看文(子二…醜一、願唯爲利他之心):

  

願于何時緣我身,勿作些微無義事。

  

你將自己的身、受用以及所有的善根,發願爲利益一切有情而布施了,那心中要想:「願我這樣做不會浪費掉,不會枉費我這樣的布施。」心中要有這樣的想法。同時也發願:「願我這樣來做布施,能夠迅速的生起很強烈利他的思惟,而且迅速的生起大悲心,迅速的能夠在心相續當中生起地和道的證悟。」你如果能這樣來做的話,那你所布施出去的身、受用和善根等等,就不會浪費掉了。

  

然後說(醜二、願爲意樂不虛之因):

  

願任何人緣我身,或生瞋惱或生信,即彼常時能轉變,爲彼成辦衆事因。

  

你將自己的身、受用和善根全部都布施給一切衆生,願一切衆生,只要是緣念到我的,都能成辦他所要成辦的所有事,也就是我所布施出去的這一切,都能夠成爲真正衆生的利益。

  

請看文(醜叁、願爲加行不虛之因<…

《入菩薩行論 第七講(第3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