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 第七講(第3品)▪P3

  ..續本文上一頁/B>):

  

若人于我作譏毀,或複于我作損惱,乃至施以罵辱言,願悉轉成菩提因。

  

你將自己的身軀、受用及善根全部布施給一切衆生,願在任何一個時刻當中,就要願一切有情只要緣念到我,都能獲得利益,不論有情對我是如何來做譏毀、損惱或辱罵等等,願他們所受的這一切,都能夠轉成爲他們成辦菩提的因。

  

前面說到,將我們自己的身體及善根布施給衆生,任衆生去使用,並沒有提到「我願意成爲衆生的什麼什麼」沒有這樣子的意思在,下面講的就有這樣的意思在了。

  

如果衆生需要一個倚靠之處,我願意成爲他的倚靠之處;如果衆生需要有人來做他的向導,我願意成爲他的向導;如果衆生需要一艘船或一座橋梁, 我也願意成爲他所要渡的船或者說成爲他所要過的橋梁。甚至有情如果需要一個比較大的洲渚,我也願意成爲他所要住的的洲渚;如果在沒有燈具、沒有燈明的國家或地方,我願意成爲那個地方的燈具,讓他們能夠照明。像這次南亞海嘯,許多難民都沒有房舍可以住,我們也發願成爲他們能夠居住的房舍。或是有情需要一些傭人來爲他做事,我也願意成爲他的傭人來做事,這是從我們自己這一方面發願來做的。或者說我願意成爲一個摩尼寶,能夠帶來種種珠寶的,或者說寶瓶;或者說成爲持明成就的阿伽藥,就是能夠去除種種疾病的良藥;或者說能滿足一切所願的如意樹。我們都可以發願自己成爲衆生所需要用的這些物質、這些東西。

  

所以這些偈頌說(子叁…醜一、願己悉爲他人一切急需之具):

  

諸無依怙我爲依,諸入道者我爲導,諸欲渡者爲舟楫,或爲巨舸或橋梁,

  求洲渚者爲洲渚,求燈炬者爲燈炬,求舍宅者爲舍宅,有情欲役使我者,

  願爲仆使供驅走,如意牟尼妙寶瓶,持明成就阿伽藥,隨欲出生如意樹,

  衆生所欲悉能成。

  

這就是自己發願:「只要衆生需要什麼東西,我就願意成爲他所需要的那樣東西。」

  

我們如果將先前所發的願再擴大的話,就會願自己成爲像大地一般,像虛空一般。如果成爲像大地一般,衆生可以在大地上播種、蓋房子等等。像虛空一般,衆生就可以在這個虛空當中做種種活動,如果沒有虛空的話,我們就沒有辦法活動嘛!所以這邊說(醜二、願時分及作用廣大):

  

願如地等四大種,亦如虛空常無盡,有情種類多無量,悉能爲彼俱有因。

  

從這些菩薩所發的願,我們知道生爲一個菩薩實在是不容易的一件事,因爲他們的願是這麼的大,甚至大到連我們的心都難以想象的程度。雖然我們沒有辦法做到那樣的程度,可是,我們也要發起一股毅力、一股勇氣去發起像他們這樣的願,因爲我們的心是隨著串習而走的、隨著習性而走的,我們只要加以串習,也能像真正的菩薩那樣。

  

再來就看時間(醜叁、願時分及境界無間):

  

如是盡于虛空際,一切種類有情界,乃至未證涅槃間,願我爲其俱有因。

  

我們知道虛空是常法,就是恒住的常法,它是無邊際的,而且無時際的(無時間邊際的),也沒有大小的邊際。所以說虛空它是常的,是無邊際的,一切有情也是一樣,是恒住在虛空裏面的,有情的數量又是無量無邊的,(有)各種種類的有情,所以才說只要有虛空在就會有有情在,那有有情在也就會有虛空在,同樣的意思。所以我們在發願的時候「乃至未證菩提間,願我爲其俱有因」,你把自己的心量擴展到願自己能夠盡虛空際饒益這些有情界。

  

剛才說虛空何處在,何處就會有有情,那到底誰能夠去救度等同虛空般的這些有情呢?就我們現在而言,根本沒有這種能力,唯有佛才有這樣的能力,唯有證得佛果之後才有這個能力。我們知道,有情何處有,佛的遍智就會觀照到何處,就表示佛的身就會抵達何處。既然有情是無量無邊的,而且時間是無邊際的,這麼多無量無邊的有情,我們要發起很強烈的勇氣,才能真正去做利益有情的這些修持。這樣的思惟之後,我們就要生起很大的心力去受持菩提心。

  

也就是說,只有佛才有這個能力,那我們既然要成爲像佛一樣,就要學習佛在有學位時是如何修學這些菩薩學處而成就的,我們也要效法他那樣,學習種種學處來獲得成就。這就是前面及下面幾句的意思(壬二、正行):

  

如其往昔諸如來,從于生起菩提心,菩提薩埵諸學處,如其次第善安住。

  

這應該是很好了解的。前面這四句偈的意思是:如同過去,就是往昔,諸如來、諸善士是如何來發起菩提心,如何學來習菩薩學處的,我也同樣的要效法他們,要如何來發起菩提心以及如何安住在菩薩的學處裏面來修持。這是我們先生起要效法他們的心,下面說:如同這樣子,我要效法諸佛菩薩,是爲了一切有情的緣故,所以現在我也要爲了一切有情的緣故,我願發起菩提心。然後:

  

如是爲利有情故,願我亦發菩提心,如其所學諸學處,亦如次第能修學。

  

我願像他們一樣發起菩提心,「願我亦發菩提心」就是受願心的戒。「如其所學諸學處,亦如次第能修學」就是受行心的戒。我們發願能夠像諸佛菩薩一樣,爲利益衆生而發起菩提心,也願能夠效法他們去學習這些學處。願我們也能夠這樣子來修持、來學習這些學處,這就是受行心的戒,所以在這四個偈頌裏面,就同時受了願心和行心。

  

我們發起願心和行心,這樣的心量是非常廣大無邊的,而且也是極爲善良的心。已經立下誓言要爲一切有情來做這一切的行持,已經生起這種善的思惟,這種很強烈的勇氣,就應該要自我鼓勵一下,要對自己的心這樣講話:「你已經受了兩個菩提心戒了,你已經是非常好了,我已經跟你成爲好朋友了。從現在開始,你這一生不會虛度了,而且會過得非常有意義、有價值。你已經成爲佛子了,就好像國王會把政權交給王子一樣,這邊的國王是比喻佛,王子則是比喻發心的菩薩,你現在已經足以接掌法政了,所以,你應該要好好的來修學,因爲你已經成爲佛子、如來子了。」所以在這邊就是自我在講話。請看文(壬叁…醜一、贊揚此心修喜):

  

具足如是慧心者,已發無上菩提心,爲令起行並增長,如是妙心當贊揚。

  今我此生不虛度,今我善來人中生,今我生于如來家,成爲如來親長子。

  

接著我們還要對自己的心講話:「你既然已經成爲如來子、佛子了,就應該要效法以前的如來,祂們怎麼做的,如何修學佛子行的,就應該要照著去做。」所以下面說(醜二、既得此心修不放逸):

  

無論如何我自今,當勤荷負此家業,勿令所行有玷汙,于此無垢尊貴種。

  

也就是自己要告訴自己,應該要照著如來家族怎麼來遵行,你就照那樣子遵循來做。

  

請看文(醜叁、得此難得之心故修歡喜 廣論P.234-8):

  

如人偶于糞埽中,無心拾得希世珍,如是依于誰之力,菩提妙心我能生。

  

從無始輪回以來到現在爲止,我們都未曾發起過像這樣子的菩提心,現在能夠發起這樣的菩提心,我們應該心中感到極爲高興、極爲歡喜。就好像一個盲人一樣,在一堆垃圾堆裏面找到很大一顆的鑽石,他一定高興到不敢相信有這樣的事發生。我們生生世世在輪回當中,都一直在貪、瞋,或者說痛苦的果報當中,或者說在我愛執、妄念當中打滾,可以說我們是貪、瞋、痛苦、我愛執、妄念所出生者。現在竟然能夠發起如是珍貴的菩提心,真的是難以相信的,因爲我們往往自己的我愛執已經很強烈,再加上別人的我愛執,別人的我愛執好像會成爲我們增長自己我愛執的一個很大的助力,我們往往都會這個樣子,所以要生起絲毫去爲他想、饒益他人的心,簡直是不可能的事。現在偶而發起利益他人的菩提心,簡直就像盲人在垃圾堆裏面撿到大鑽石一樣,這是非常難得的,所以要感到無比高興。

  

我們既然已經發起了這麼殊勝,簡直不可能發起來的菩提心,就應該要來贊歎一下菩提心的功德。這邊講到所發起的菩提心,可以使我們得到究竟所要證得的義利,可以使我們邁入解脫道,能夠在剎那之間摧毀死主(就是閻魔王)。一個發起菩提心的菩薩,這心力、增上意樂是非常的強,所以一旦發起菩提心的這個菩薩,祂可以在剎那之間爲一切衆生摧毀死主,菩提心就有這麼多、這麼好的功德。所以我們看(子二…寅一、降伏…

《入菩薩行論 第七講(第3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