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切有情都跟我一樣想要離苦得樂,一點點差別也沒有。爲什麼會把「我」看得那麼重要呢?都是想要離苦得樂的緣故,想要做得到,這個念頭就一直很強。對方的有情也想要離苦得樂,這和我是一模一樣的,我們都平等的,我需要、他也需要。在替他人想之前,要先常常去思考自己和他人平等的想法。不管是吃的、穿的或喝的東西上面,都可以常常這樣去思考。比如說我坐在法座上,希望宗可師以後也跟我一樣在法座上要傳法,不可以只想著:「我永遠在法座上,他永遠在下面。」這不可以呀!像這樣子看到每一個衆生時,都可以想著:「我所需要的,他也需要。我需要多麼好,他也需要多麼好。」要常常這樣去想。比如說我有一個好東西時,心裏要想到有許多衆生得不到這樣的東西,如果他們能得到的話,那是多麼的好。常常這樣去想,替他人著想的想法就會慢慢增加。比如說我們覺得自己很精進、開開心心的在學佛,別人有這樣子的話有多麼的好,這樣子的話,替他人著想的心就會慢慢增加。如果覺得我們很棒,外面的人都就完全沒有什麼學到,他們跟我們中間好像很有距離的樣子,他們永遠不可能像我們一樣,就是跟他們有距離的想法增加的話,就不對的。學佛、穿的、或者是用的,我學的、我修的好像都沒有替他人想,自己就增加了跟他人的距離,好像不理他人的樣子,這樣的想法一直增加的話,我們學佛的方向就不對了。
所以替他人著想的想法,離苦得樂的心是平等的,這要常常想。我們得到的樂,是因爲隨喜的緣故,他也是平等,所以他得到這個樂,是他很需要的,慢慢的心裏也會想,他得到的時候,心裏就會想,哦,這很棒,這是一定要,現在得到了,哦那麼好,就這第二個心裏就慢慢會接受。比如說,聲聞、緣覺修行那麼好,隨喜的時候,他們修行這麼好,是他們需要的,他們做的那麼好,就是他們想離苦得樂的,該做的都做到了,這很棒,就隨喜。好像不可以「這是我要的」,這不是隨喜的,好像貪心就放在這上面,他們修行那麼好,這上面我就生貪心出來,「這是我要的」,這時候好像就不是隨喜,它有一點點增加自己的貪心。
佛陀上面也可以有貪心,滅谛、道谛上面也可以有貪心,貪心其實在哪裏都會出現的。我們去看隨喜的對象,有情離苦得樂的心永遠在、從無始以來就一直存在的,好像那種感受是很可惡的、不斷的,完全不停的。有情都需要離苦得樂,這是我們要了解的,這樣慢慢就會有正確的隨喜的心。就隨喜和貪心來說,在隨喜的時候,我們看它的因從哪裏來,所得到的是什麼果,能這樣想的話,應該就不會有貪心了。貪心生出來的時候,會覺得那個對象是心永遠在的,這樣子的一個誤會。貪心是不正確的想法,貪心生出來的時候,那個對象的好處是自己獨立存在的、實在的,貪心的想法是這個樣子。所以我們對貪心跟隨喜分別的話,我們隨喜的心是它的因從哪裏來,它得什麼果,就這樣子想的話,應該不會有貪心。
問題:我看到以後,現量所生起的是羨慕、嫉妒、貪心,我可不可以在察覺到羨慕、嫉妒、貪心之後,再慢慢去思考得到這個果報的因和果,然後再慢慢將它轉爲隨喜呢?
回答:可以這樣慢慢修的。
問題:剛剛提到隨喜有兩種狀況,他人可以領受的快樂,我也可以領受,那這一分是在隨喜的時候?
回答:是。
問題:那這個隨喜,是說我也可以有這一分快樂,是在隨喜自己的部分嗎?是不是?
回答:對。
問題:後面那一個說,他人的快樂我也可以去隨喜,是看到他人好的地方去隨喜,所以是隨喜他人的部分嗎?
回答:對的。
問題:所以它是分成兩份,一份是隨喜自己,一份是隨喜它人的?是這樣嗎?
回答:沒有!沒有!我剛剛講的沒有這樣的分類,剛剛我講的,法炬師她想法講出來的時候,我講的好像不是這樣子,我講的是一般的世間人,他們心裏感受到什樣的快樂,我們心裏也可以生出來,感受同樣的快樂,我們也可以接受這種的快樂,快樂的部分啰。他們的快樂的部分,主要是他們心裏隨喜一些好的東西,這個部分只是給他們快樂而已;貪心的部分不是給他們快樂。所以,我們也可以像他們一樣,有這樣的快樂感受,這是一個部分。那我們看到他們得到快樂時,也可以去隨喜,隨喜他們的快樂一定有它的善因,現在就得到這樣的快樂,所以我們可以隨喜,這是另一個部分。這跟剛剛他們講的不一樣。
問題:昨天去放生的時候,漁夫捕到很多魚,因此他們很快樂,那這樣子的話,我們要隨喜的是他的哪一分呢?在這一方面, 他等于是一種殺生,這是第一點。第二點,可能有一些同事做了對學校的小朋友有很多幫助的事情,我們很隨喜他,可是,他在做這些件事情的背後,很明顯的表現出來,是希望得到別人的贊賞。你去給他隨喜「你好棒哦!」然後他就「對啊!我就是這樣,很厲害!」那我們要怎麼去隨喜他呢?怎麼取舍呢?
回答:第一個我聽不清楚,你講的是?
學員:漁夫去捕魚,捕到很多魚,收獲很多,他會很開心,我們要隨喜他這個嗎?這樣不是在殺生嗎?那在做壞事欸!
回答:對!他們覺得是一定會抓到那些魚嘛!我們下面放生的時候,他們上面一直叫好,他們覺得是,我們走的話,好像五分鍾以後,他們可以抓那些魚,所以他們一直叫,心裏是開心的叫。我們不可以說開心就永遠是正確的,不是這樣子說的。我剛剛說的是一般看到好的東西,在這個上面生起的快樂,那個部分我們是可以分類,我們可以接受的。好像有開心,都是我們可以接受的,這樣不是。有的開心整個都是剛剛講的,就好像他們覺得是可以抓那些魚,這種開心我們永遠不能隨喜的。隨喜是他該得到的正確的快樂,才是我們應該去隨喜的;他不該得到的,我們就不用去隨喜。
第二個問題,學校的老師照顧小朋友,照顧了之後,人家贊歎他,他就傲慢了,傲慢的當中就開心,是不是?
學員:會變成他是爲了博得別人的贊美而做的。
回答:那個上面我們要不要隨喜,是不是這樣子?他幫助到學生,在學生的部分就得到了該要的,這一方面是我們可以隨喜的。那個人的做法來說,他好像做的都是不對的,他的動機不對,他做的時候,我今天早上講的,不是替他人的做法,他外表好像是替他人做的,真正的是爲了自己。這裏也可以分類:1. 幫助到別人的部分,2.爲了自己的名聲去幫別人的部分。幫別人的部分,我們可以隨喜,爲了自己名聲的部分,可以刪掉。應該我們幾乎也是會有這樣的想法吧!我們一般人的想法,看到這樣子的時候,哦,他幫助到,隨喜啊!很好啊!那爲了自己的時候,我們馬上會遠一點了,這應該也可以分類。
問題:那個老師的動機如果不純的話,我們可以去隨喜他幫助別人的心,到底是要在他面前誇贊他的隨喜,還是內心所生起隨喜心呢?
回答:主要是內心,外面我們開口講出來的隨喜,有的時候是騙人,自己心裏就看一看,開口講出來的時候,看自己心識方向轉到哪裏。我去年至美國時,他們一些人就說:「哦!你那麼莊嚴啰,你怎麼樣。」好像就這樣子互相贊歎,我覺得有一點點可能騙人,哈!哈!哈!可能真正的隨喜也有,這樣子也可以說嘛!真正隨喜當中,該說的啊!這是該說的。對他也很好,對自己也可以說是隨喜動機所做出來的,隨喜的心講出來,當然它是一個善行,它不是一個惡行、惡業。有的時候隨喜的心不講出來,講出來不好意思。講出來我會比他矮一點?這樣子想就自己不對。一個真正好的東西,或者是有一個功德,就馬上說:「你這部分很棒哦!」這樣子可以說。
《入菩薩行論 第六講(第2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