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切有情都跟我一样想要离苦得乐,一点点差别也没有。为什么会把「我」看得那么重要呢?都是想要离苦得乐的缘故,想要做得到,这个念头就一直很强。对方的有情也想要离苦得乐,这和我是一模一样的,我们都平等的,我需要、他也需要。在替他人想之前,要先常常去思考自己和他人平等的想法。不管是吃的、穿的或喝的东西上面,都可以常常这样去思考。比如说我坐在法座上,希望宗可师以后也跟我一样在法座上要传法,不可以只想着:「我永远在法座上,他永远在下面。」这不可以呀!像这样子看到每一个众生时,都可以想着:「我所需要的,他也需要。我需要多么好,他也需要多么好。」要常常这样去想。比如说我有一个好东西时,心里要想到有许多众生得不到这样的东西,如果他们能得到的话,那是多么的好。常常这样去想,替他人着想的想法就会慢慢增加。比如说我们觉得自己很精进、开开心心的在学佛,别人有这样子的话有多么的好,这样子的话,替他人着想的心就会慢慢增加。如果觉得我们很棒,外面的人都就完全没有什么学到,他们跟我们中间好像很有距离的样子,他们永远不可能像我们一样,就是跟他们有距离的想法增加的话,就不对的。学佛、穿的、或者是用的,我学的、我修的好像都没有替他人想,自己就增加了跟他人的距离,好像不理他人的样子,这样的想法一直增加的话,我们学佛的方向就不对了。
所以替他人着想的想法,离苦得乐的心是平等的,这要常常想。我们得到的乐,是因为随喜的缘故,他也是平等,所以他得到这个乐,是他很需要的,慢慢的心里也会想,他得到的时候,心里就会想,哦,这很棒,这是一定要,现在得到了,哦那么好,就这第二个心里就慢慢会接受。比如说,声闻、缘觉修行那么好,随喜的时候,他们修行这么好,是他们需要的,他们做的那么好,就是他们想离苦得乐的,该做的都做到了,这很棒,就随喜。好像不可以「这是我要的」,这不是随喜的,好像贪心就放在这上面,他们修行那么好,这上面我就生贪心出来,「这是我要的」,这时候好像就不是随喜,它有一点点增加自己的贪心。
佛陀上面也可以有贪心,灭谛、道谛上面也可以有贪心,贪心其实在哪里都会出现的。我们去看随喜的对象,有情离苦得乐的心永远在、从无始以来就一直存在的,好像那种感受是很可恶的、不断的,完全不停的。有情都需要离苦得乐,这是我们要了解的,这样慢慢就会有正确的随喜的心。就随喜和贪心来说,在随喜的时候,我们看它的因从哪里来,所得到的是什么果,能这样想的话,应该就不会有贪心了。贪心生出来的时候,会觉得那个对象是心永远在的,这样子的一个误会。贪心是不正确的想法,贪心生出来的时候,那个对象的好处是自己独立存在的、实在的,贪心的想法是这个样子。所以我们对贪心跟随喜分别的话,我们随喜的心是它的因从哪里来,它得什么果,就这样子想的话,应该不会有贪心。
问题:我看到以后,现量所生起的是羡慕、嫉妒、贪心,我可不可以在察觉到羡慕、嫉妒、贪心之后,再慢慢去思考得到这个果报的因和果,然后再慢慢将它转为随喜呢?
回答:可以这样慢慢修的。
问题:刚刚提到随喜有两种状况,他人可以领受的快乐,我也可以领受,那这一分是在随喜的时候?
回答:是。
问题:那这个随喜,是说我也可以有这一分快乐,是在随喜自己的部分吗?是不是?
回答:对。
问题:后面那一个说,他人的快乐我也可以去随喜,是看到他人好的地方去随喜,所以是随喜他人的部分吗?
回答:对的。
问题:所以它是分成两份,一份是随喜自己,一份是随喜它人的?是这样吗?
回答:没有!没有!我刚刚讲的没有这样的分类,刚刚我讲的,法炬师她想法讲出来的时候,我讲的好像不是这样子,我讲的是一般的世间人,他们心里感受到什样的快乐,我们心里也可以生出来,感受同样的快乐,我们也可以接受这种的快乐,快乐的部分啰。他们的快乐的部分,主要是他们心里随喜一些好的东西,这个部分只是给他们快乐而已;贪心的部分不是给他们快乐。所以,我们也可以像他们一样,有这样的快乐感受,这是一个部分。那我们看到他们得到快乐时,也可以去随喜,随喜他们的快乐一定有它的善因,现在就得到这样的快乐,所以我们可以随喜,这是另一个部分。这跟刚刚他们讲的不一样。
问题:昨天去放生的时候,渔夫捕到很多鱼,因此他们很快乐,那这样子的话,我们要随喜的是他的哪一分呢?在这一方面, 他等于是一种杀生,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可能有一些同事做了对学校的小朋友有很多帮助的事情,我们很随喜他,可是,他在做这些件事情的背后,很明显的表现出来,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你去给他随喜「你好棒哦!」然后他就「对啊!我就是这样,很厉害!」那我们要怎么去随喜他呢?怎么取舍呢?
回答:第一个我听不清楚,你讲的是?
学员:渔夫去捕鱼,捕到很多鱼,收获很多,他会很开心,我们要随喜他这个吗?这样不是在杀生吗?那在做坏事欸!
回答:对!他们觉得是一定会抓到那些鱼嘛!我们下面放生的时候,他们上面一直叫好,他们觉得是,我们走的话,好像五分钟以后,他们可以抓那些鱼,所以他们一直叫,心里是开心的叫。我们不可以说开心就永远是正确的,不是这样子说的。我刚刚说的是一般看到好的东西,在这个上面生起的快乐,那个部分我们是可以分类,我们可以接受的。好像有开心,都是我们可以接受的,这样不是。有的开心整个都是刚刚讲的,就好像他们觉得是可以抓那些鱼,这种开心我们永远不能随喜的。随喜是他该得到的正确的快乐,才是我们应该去随喜的;他不该得到的,我们就不用去随喜。
第二个问题,学校的老师照顾小朋友,照顾了之后,人家赞叹他,他就傲慢了,傲慢的当中就开心,是不是?
学员:会变成他是为了博得别人的赞美而做的。
回答:那个上面我们要不要随喜,是不是这样子?他帮助到学生,在学生的部分就得到了该要的,这一方面是我们可以随喜的。那个人的做法来说,他好像做的都是不对的,他的动机不对,他做的时候,我今天早上讲的,不是替他人的做法,他外表好像是替他人做的,真正的是为了自己。这里也可以分类:1. 帮助到别人的部分,2.为了自己的名声去帮别人的部分。帮别人的部分,我们可以随喜,为了自己名声的部分,可以删掉。应该我们几乎也是会有这样的想法吧!我们一般人的想法,看到这样子的时候,哦,他帮助到,随喜啊!很好啊!那为了自己的时候,我们马上会远一点了,这应该也可以分类。
问题:那个老师的动机如果不纯的话,我们可以去随喜他帮助别人的心,到底是要在他面前夸赞他的随喜,还是内心所生起随喜心呢?
回答:主要是内心,外面我们开口讲出来的随喜,有的时候是骗人,自己心里就看一看,开口讲出来的时候,看自己心识方向转到哪里。我去年至美国时,他们一些人就说:「哦!你那么庄严啰,你怎么样。」好像就这样子互相赞叹,我觉得有一点点可能骗人,哈!哈!哈!可能真正的随喜也有,这样子也可以说嘛!真正随喜当中,该说的啊!这是该说的。对他也很好,对自己也可以说是随喜动机所做出来的,随喜的心讲出来,当然它是一个善行,它不是一个恶行、恶业。有的时候随喜的心不讲出来,讲出来不好意思。讲出来我会比他矮一点?这样子想就自己不对。一个真正好的东西,或者是有一个功德,就马上说:「你这部分很棒哦!」这样子可以说。
《入菩萨行论 第六讲(第2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