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对象整个都想得清清楚楚,消除的力量也就会越强。
大家有时参加八关斋戒,能将第一品、第二品、第三品这样念下来的话,那是很好的,因为在八关斋戒主要是一天里面,要常常提醒自己持守菩提心,同时也是在佛菩萨面前提醒自己的菩萨戒。第一品、第二品、第三品里面讲的就是菩萨戒的部分,可以照着这三品来念,很多三大寺的修行者都是每天念念一次这三品的。法王常常在传菩萨戒的时候,最圆满、最大型的传菩萨戒的法时,也是要念入行论的第一品、第二品和第三品,大概要念两次,比较短的时候就念〈普贤行愿品〉的七支供养。
在我们做忏悔、礼拜、供养等等来积聚资粮之后,进一步就可以受菩萨戒,所以必须要具足这些资粮,也就是要具足受菩萨戒的这些顺缘。在你积聚资粮的整个过程,以随喜为最容易的,也是最快的、最好的积聚资粮的方式。所以第四品开始就讲(庚二…子一、随喜增上生因果之善):
「一切有情恶趣苦,能令解脱诸善根,令受苦者安乐住,我心欣悦常随喜。」
这一个随喜,然后再来(子二、随喜唯解脱因果之善):
「成菩提因积诸善,我心于彼亦随喜,有情脱离生死苦,决定解脱我随喜。」
这边是随喜解脱的因,也随喜增上生的因,也随喜增上生的果报,也就是我们的身依及在身依上所感受的一切安乐,我们也加以随喜。当我们先前做忏悔的时候,要去忏悔罪业的因和罪业的果,随喜的时候也是一样,要去随喜善业的因和善业的果。你如果只有随喜因的话,那就不圆满,只有随喜果的话,也是不圆满的。
再来讲到我们可以去随喜增上生的果,也就是这个行善的人身。如果所随喜的对象是在家众的话,我们可以随喜他有一个美好的家庭,或是随喜他的家人都非常的和乐,或随喜他们是一个很富裕的家庭,可以做这样的随喜。可是,有时候我们要很小心,因为你去随喜这些财或者这些色法时,很容易会和贪混着在一起。如果我们不懂得随喜而落入贪那一方面去的话,可能会对于我们世间所说的人身很快乐这一点也变成得不到。
一般世间,我们会说这个家庭很快乐,世间的也有一个好处嘛!我们不用说跟佛法有关系的,一般世间它也有一个快乐,它真正的那个快乐不是从贪心做出来的,真正的快乐是从心平的、随喜的中间得到的。贪的部分一直增加,不快乐的事情就常常会出现。我们不知道随喜,把随喜变成贪心的话,从佛法的角度看,整个随喜都是放入贪心的部分,放了之后,不会走佛法的方向,不走这个方向的话,它是一个过失,所以我们就变成得不到一般世间的快乐。
一般世间的快乐,我们学佛的人也可以接受的,也可以得到的,我们不需要越学越苦,好像越学越跟一般的人无法相处,哪我们也可以相处啊。因为,他们真正的快乐都是从随喜、心平中间才有快乐的,贪心增加了一点点就有问题了,就心不平那些就出现。所以这个中间,随喜的部分我们也可以得到,这个中间,我们可以跟他们相处,我们可以把他们拉出来学佛。所以我们不可以随喜都放在贪心的部分,也不可以贪心的部分放在随喜上面,这样子放的话也不对的。
问题:…
回答:随喜的对象?随喜跟贪心有差别、有分别。那个分别我们不清楚,所以我们心里有随喜出现的时候,自己会觉得:「这是贪心,不可以生起来。」就把它压掉。那有的时候贪心的部分起来了,也不知道它是贪心,把它认为是随喜,这样是不对的。也听不懂?
译者问:仁波切的意思是不是说…
仁波切:可以解释好几种哦!哈!哈!哈!(开玩笑。)
译者问:仁波切的意思是不是说,世界上的人,他们一切的快乐,我们是要去随喜他们快乐这一点的就好了,可是不要沾染贪欲的这种欣爱,去看待他们的快乐,对不对?
仁波切:不是!不是!他们的快乐从哪里来?他们的快乐从随喜心出来的,他们的快乐不是从贪心出来的,我们要分辨他们的快乐从哪里来,他们接触世间的东西时,他们的快乐从哪里来?他们的快乐不是贪心出来的。
译者问:他们的快乐是从过去世善业的果报,所以他们现在享受快乐嘛!对不对?
仁波切:这是当然,对的。
译者问:那我们去随喜他这一点就好了?我们不要生起贪欲的心去看待他们的快乐,对不对?不要用者种心态…
仁波切:对!对!对!不过我讲的是,他们心中快乐的部分,我们也可以生出来像这样子的一个快乐,但是我们贪的那些部分,我们不可以生出来。
译者问:世界上的人,他们如果说心中很快乐,我们也可以像他们那样的心中很快乐?
仁波切:对!对!对!
译者问:可是我们心中很快乐是不沾染的这一点,对不对?
仁波切:我讲的是,真正他们的快乐是他们随喜一些东西上面,一些财物、名声等,随喜的那个部分给他们快乐的,不是他们贪心给他们快乐的。贪心的话,就会产生苦,所以他们的心,我们也要分类,我们也是一样。他们遇到世间吃的、喝的、穿的等等外境时,他们也会有快乐,那个部分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就是当我们看到他们感受到快乐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快乐。但是,我们自己要把随喜和贪分清楚。所以,一个是他们感受到快乐,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快乐;一个是我们看到他们快乐时,我们可以随喜。
台北有一个师姐,她的同事当中有一群是学佛的,其他则不是学佛的,他们的老板就跟他们说:「那一群人怪怪的。」这样是不对的。可能那一群学佛的人,对那些没有学佛的人,就有要远离他们一点的态度,分别得很厉害。我们不可以分别众生,就随喜上面我们看一看的时候,刚刚《入菩萨行论》这里就讲出来,讲到三善道因的部分和果的部分都要随喜,就这个意思。那我们是“要投胎在三善道”在因的部分就一直随喜,而对果的部分却不理不睬,这样也是不对的,所以整个因跟果都要随喜。
这里讲到「成菩提因积诸善,我心于彼亦随喜」,我们要去随喜这些积聚菩提的因,就是对于小乘的声闻、独觉等还处于有学位的行者所积造的这些善因,我们要去随喜他们能成就小乘菩提或成就解脱果位的这些善因,我们要加以随喜,另外「有情脱离生死苦,决定解脱我随喜。」还要去随喜有情脱离生死苦而决定解脱的善。
声闻和独觉众去忏悔罪障、积聚资粮、学习这整条道,都是为了他的一己之私而做的,当我们去随喜声闻、独觉众所积聚的善根时,不可以为了我们的一己之私而做随喜,而是为了一切有情能够从整个生死轮回中解脱而去随喜,所以这有一点差别。仁波切更正补充:不是!声闻跟独觉在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当中是属于因的部分,无学道就是解脱(果的部分)。在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这四个阶段的时候,他们所修的都是我爱执,主要的是他们的我爱执就这样生出来,动机是自爱执的修行,他们也有想要自己解脱、出离轮回的心。他们属于「自己」(自爱执)的那个部分,我们不用随喜;而想要轮回出离的心,我们可以去随喜的。我们随喜的心是一个,但是随喜的时候,这个部分跟刚刚说的一样,我们在随喜一般世间法时,贪的部分就不随喜,出离的部分则是我们可以接受的。这里也是一样,缘觉和声闻修行的善根,因为他们有出离心才会这样做,所以出离心所造作出来的整个因果是我们可以随喜的,而「自己」(自爱执)的那个部分却是我们不要的。
译者问:您说世界上的人,他们快乐的这一点我们来随喜。可是他们的快乐可能是因为贪的关系,所以有那些快乐,对不对? 他贪的那一点我们不要去随喜,就像说声闻为了他个人求解脱,解脱那一点我们随喜,他为了个人这一点我们不要随喜,是不是这样?
仁波切:对!
问题:最近却觉得随喜很难修,以前觉得随喜是最好修的,后来我发现以前随喜的事,都是事不关己的,所以我说:好随喜 哦!好随喜哦!好像就很好修,诸佛菩萨的功德等等我都可以随喜。可是,如果今天对方做的事情是跟我有关系的,可能是我执着的东西,他们得到了,而我没有得到,我觉得我生起的是嫉妒心,而不是随喜心,没有办法去随喜。有时看到人家日子过得很好、很有钱,可能产生的是羡慕的心,而不是随喜心。就是贪心、随喜心很难去区分,那我在想说,我想我们最容易生起的很可能是羡慕的心、贪心、嫉妒心,那有没有什么方法,既然我们最容易生起的是这样子的不好的心,那在这个基础上面,要如何把它们转成随喜呢?
回答:我们随喜的对象可以是任何一个有情。…
《入菩萨行论 第六讲(第2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