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對象整個都想得清清楚楚,消除的力量也就會越強。
大家有時參加八關齋戒,能將第一品、第二品、第叁品這樣念下來的話,那是很好的,因爲在八關齋戒主要是一天裏面,要常常提醒自己持守菩提心,同時也是在佛菩薩面前提醒自己的菩薩戒。第一品、第二品、第叁品裏面講的就是菩薩戒的部分,可以照著這叁品來念,很多叁大寺的修行者都是每天念念一次這叁品的。法王常常在傳菩薩戒的時候,最圓滿、最大型的傳菩薩戒的法時,也是要念入行論的第一品、第二品和第叁品,大概要念兩次,比較短的時候就念〈普賢行願品〉的七支供養。
在我們做忏悔、禮拜、供養等等來積聚資糧之後,進一步就可以受菩薩戒,所以必須要具足這些資糧,也就是要具足受菩薩戒的這些順緣。在你積聚資糧的整個過程,以隨喜爲最容易的,也是最快的、最好的積聚資糧的方式。所以第四品開始就講(庚二…子一、隨喜增上生因果之善):
「一切有情惡趣苦,能令解脫諸善根,令受苦者安樂住,我心欣悅常隨喜。」
這一個隨喜,然後再來(子二、隨喜唯解脫因果之善):
「成菩提因積諸善,我心于彼亦隨喜,有情脫離生死苦,決定解脫我隨喜。」
這邊是隨喜解脫的因,也隨喜增上生的因,也隨喜增上生的果報,也就是我們的身依及在身依上所感受的一切安樂,我們也加以隨喜。當我們先前做忏悔的時候,要去忏悔罪業的因和罪業的果,隨喜的時候也是一樣,要去隨喜善業的因和善業的果。你如果只有隨喜因的話,那就不圓滿,只有隨喜果的話,也是不圓滿的。
再來講到我們可以去隨喜增上生的果,也就是這個行善的人身。如果所隨喜的對象是在家衆的話,我們可以隨喜他有一個美好的家庭,或是隨喜他的家人都非常的和樂,或隨喜他們是一個很富裕的家庭,可以做這樣的隨喜。可是,有時候我們要很小心,因爲你去隨喜這些財或者這些色法時,很容易會和貪混著在一起。如果我們不懂得隨喜而落入貪那一方面去的話,可能會對于我們世間所說的人身很快樂這一點也變成得不到。
一般世間,我們會說這個家庭很快樂,世間的也有一個好處嘛!我們不用說跟佛法有關系的,一般世間它也有一個快樂,它真正的那個快樂不是從貪心做出來的,真正的快樂是從心平的、隨喜的中間得到的。貪的部分一直增加,不快樂的事情就常常會出現。我們不知道隨喜,把隨喜變成貪心的話,從佛法的角度看,整個隨喜都是放入貪心的部分,放了之後,不會走佛法的方向,不走這個方向的話,它是一個過失,所以我們就變成得不到一般世間的快樂。
一般世間的快樂,我們學佛的人也可以接受的,也可以得到的,我們不需要越學越苦,好像越學越跟一般的人無法相處,哪我們也可以相處啊。因爲,他們真正的快樂都是從隨喜、心平中間才有快樂的,貪心增加了一點點就有問題了,就心不平那些就出現。所以這個中間,隨喜的部分我們也可以得到,這個中間,我們可以跟他們相處,我們可以把他們拉出來學佛。所以我們不可以隨喜都放在貪心的部分,也不可以貪心的部分放在隨喜上面,這樣子放的話也不對的。
問題:…
回答:隨喜的對象?隨喜跟貪心有差別、有分別。那個分別我們不清楚,所以我們心裏有隨喜出現的時候,自己會覺得:「這是貪心,不可以生起來。」就把它壓掉。那有的時候貪心的部分起來了,也不知道它是貪心,把它認爲是隨喜,這樣是不對的。也聽不懂?
譯者問:仁波切的意思是不是說…
仁波切:可以解釋好幾種哦!哈!哈!哈!(開玩笑。)
譯者問:仁波切的意思是不是說,世界上的人,他們一切的快樂,我們是要去隨喜他們快樂這一點的就好了,可是不要沾染貪欲的這種欣愛,去看待他們的快樂,對不對?
仁波切:不是!不是!他們的快樂從哪裏來?他們的快樂從隨喜心出來的,他們的快樂不是從貪心出來的,我們要分辨他們的快樂從哪裏來,他們接觸世間的東西時,他們的快樂從哪裏來?他們的快樂不是貪心出來的。
譯者問:他們的快樂是從過去世善業的果報,所以他們現在享受快樂嘛!對不對?
仁波切:這是當然,對的。
譯者問:那我們去隨喜他這一點就好了?我們不要生起貪欲的心去看待他們的快樂,對不對?不要用者種心態…
仁波切:對!對!對!不過我講的是,他們心中快樂的部分,我們也可以生出來像這樣子的一個快樂,但是我們貪的那些部分,我們不可以生出來。
譯者問:世界上的人,他們如果說心中很快樂,我們也可以像他們那樣的心中很快樂?
仁波切:對!對!對!
譯者問:可是我們心中很快樂是不沾染的這一點,對不對?
仁波切:我講的是,真正他們的快樂是他們隨喜一些東西上面,一些財物、名聲等,隨喜的那個部分給他們快樂的,不是他們貪心給他們快樂的。貪心的話,就會産生苦,所以他們的心,我們也要分類,我們也是一樣。他們遇到世間吃的、喝的、穿的等等外境時,他們也會有快樂,那個部分我們也可以感受到。就是當我們看到他們感受到快樂的時候,我們也可以感受到他們的快樂。但是,我們自己要把隨喜和貪分清楚。所以,一個是他們感受到快樂,我們也可以感受到快樂;一個是我們看到他們快樂時,我們可以隨喜。
臺北有一個師姐,她的同事當中有一群是學佛的,其他則不是學佛的,他們的老板就跟他們說:「那一群人怪怪的。」這樣是不對的。可能那一群學佛的人,對那些沒有學佛的人,就有要遠離他們一點的態度,分別得很厲害。我們不可以分別衆生,就隨喜上面我們看一看的時候,剛剛《入菩薩行論》這裏就講出來,講到叁善道因的部分和果的部分都要隨喜,就這個意思。那我們是“要投胎在叁善道”在因的部分就一直隨喜,而對果的部分卻不理不睬,這樣也是不對的,所以整個因跟果都要隨喜。
這裏講到「成菩提因積諸善,我心于彼亦隨喜」,我們要去隨喜這些積聚菩提的因,就是對于小乘的聲聞、獨覺等還處于有學位的行者所積造的這些善因,我們要去隨喜他們能成就小乘菩提或成就解脫果位的這些善因,我們要加以隨喜,另外「有情脫離生死苦,決定解脫我隨喜。」還要去隨喜有情脫離生死苦而決定解脫的善。
聲聞和獨覺衆去忏悔罪障、積聚資糧、學習這整條道,都是爲了他的一己之私而做的,當我們去隨喜聲聞、獨覺衆所積聚的善根時,不可以爲了我們的一己之私而做隨喜,而是爲了一切有情能夠從整個生死輪回中解脫而去隨喜,所以這有一點差別。仁波切更正補充:不是!聲聞跟獨覺在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當中是屬于因的部分,無學道就是解脫(果的部分)。在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這四個階段的時候,他們所修的都是我愛執,主要的是他們的我愛執就這樣生出來,動機是自愛執的修行,他們也有想要自己解脫、出離輪回的心。他們屬于「自己」(自愛執)的那個部分,我們不用隨喜;而想要輪回出離的心,我們可以去隨喜的。我們隨喜的心是一個,但是隨喜的時候,這個部分跟剛剛說的一樣,我們在隨喜一般世間法時,貪的部分就不隨喜,出離的部分則是我們可以接受的。這裏也是一樣,緣覺和聲聞修行的善根,因爲他們有出離心才會這樣做,所以出離心所造作出來的整個因果是我們可以隨喜的,而「自己」(自愛執)的那個部分卻是我們不要的。
譯者問:您說世界上的人,他們快樂的這一點我們來隨喜。可是他們的快樂可能是因爲貪的關系,所以有那些快樂,對不對? 他貪的那一點我們不要去隨喜,就像說聲聞爲了他個人求解脫,解脫那一點我們隨喜,他爲了個人這一點我們不要隨喜,是不是這樣?
仁波切:對!
問題:最近卻覺得隨喜很難修,以前覺得隨喜是最好修的,後來我發現以前隨喜的事,都是事不關己的,所以我說:好隨喜 哦!好隨喜哦!好像就很好修,諸佛菩薩的功德等等我都可以隨喜。可是,如果今天對方做的事情是跟我有關系的,可能是我執著的東西,他們得到了,而我沒有得到,我覺得我生起的是嫉妒心,而不是隨喜心,沒有辦法去隨喜。有時看到人家日子過得很好、很有錢,可能産生的是羨慕的心,而不是隨喜心。就是貪心、隨喜心很難去區分,那我在想說,我想我們最容易生起的很可能是羨慕的心、貪心、嫉妒心,那有沒有什麼方法,既然我們最容易生起的是這樣子的不好的心,那在這個基礎上面,要如何把它們轉成隨喜呢?
回答:我們隨喜的對象可以是任何一個有情。…
《入菩薩行論 第六講(第2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