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才能去修白業(善業)。剛剛提到《菩提道次第攝頌》講到凡夫的四力對治,和這裏是一樣的道理。
(密續)像金剛灌頂等等往往都沒有講其背後的危險,都是一直講它的好處,大家就跟著一直跑,那就完蛋了。這個戒沒有守會有什麼果報,那個戒沒有守會有什麼果報,都沒有提到,那就很危險了。所以先了解清楚它哪個地方有危險,就比較安全。《百業經》和《百緣經》都要常常去看。
我們要去追悔自己透過身語所造過的罪業,這些身語的罪業根源是我們的意,也就是源自于我們惡的等起、惡的意樂,所以,我們要對自己身語所造作過的這些罪業生起懊悔心,對于引生身語罪業的根源(惡的意樂)也要生起懊悔心,所以,以這個作爲有法,我們要對所有這些罪業,將來將會引生苦的果報,這一點生起很猛利的懊悔心。懊悔的對象不是只有果的部分、只有一個部分,它是包括整個根本的因、後來的因以及由因生出來的果。整個因與果都是懊悔的對象,這樣的懊悔是要很強烈的。我們懊悔並沒有到這樣的程度,只是輕輕的一聲「對不起」而已,完全沒有想到它的因根本在哪裏,以及它的果在哪裏會出現,這樣的懊悔是不夠強烈的。所以懊悔的對象是整個,從根本的因開始到果,很完整的。
接著請看(子二…醜一、所忏之事):
「我由無知愚昧故,造作衆多自性罪,及彼俱有諸罪業,凡其所作一切罪。」
我們所追悔的對境是這些罪業,這些罪業並不是我們明知故作的,而是因爲我們無知的關系,而去造作。我們如果知道哪個惡業會産生哪個大的惡果的話,就一定不會去做的嘛!可是,偏偏我們卻因爲無知的關系而去造作。就好像我們對一件事情的量要生起來之前,首先要先生起伺察識,再生起比量,然後生起再決識,最後才能確定,生起那個量。所以如果我們明明知道這個惡業做下去會感生什麼樣子的大苦果的話,就絕對不會去做的。現在原因出在我們無知的關系,而去造作了自性罪的惡業。這裏的「俱有」應該翻爲遮(製)罪,遮(製)罪就是由佛、上師、僧團所製訂的規定,如果違犯了這個規定,就沾染了這些罪業,如果沒有違犯的話,那 就沒有,所以這種罪這就稱爲遮(製)罪。一般的罪業分爲這兩類,一個是自性罪,不需要去規定,只要犯了就是有罪,另一個是要加以規範的,也就是遮(製)罪。我們現在就是因爲無知的關系,所以去造作了遮製罪和自性罪,「凡其所作一切罪」就包括了這兩種罪。
在伺察識之前,一定已經先生起了信心。伺察識的時候,快要到比量了,比量之前先伺察識,伺察識之前,心已經相信了。比如說他相信了“有法聲音是無常,所作性故”(就這樣子的一個論式)。這個人已經有信心,聲音是無常這個上面信心已經夠了,他有信心,他相信,但是伺察識跟比量還沒有。比如說他很想了解無常,他相信了,但是還不確定是無常,那個“有法聲音是無常”還沒有那麼確定。心裏有相信它是無常,聲音確實是無常,但是還沒有生出來這樣的證量。
比如說我們有沒有了解聲音是無常?沒有,我們還沒有了解聲音是無常(這人家會笑我們,哈!哈!哈!),如果我們已經了解的話,就不會像現在這樣了,無常不是那麼簡單的。所以了解它的程度是這樣子,比如說金剛杵,你們一看到會不會想到它是金剛杵?會想。你們會不會一看到就想到它是無常?不會。對!這就是不了解。這是因爲大家執常的心還很重,這個要把它破掉,才算是了解無常。如果你們了解聲音是無常的話,只要一聽到聲音,就會想到它是無常,我們都不會。比如說有的時候,聲音很難了解是無常,錄音帶裏面聲音也可以一直放很久;有的時候人了圓寂了,他的名字還在。
剛剛講的,那個時候他有信心知道那是無常,但是,他還不了解聲音是無常,他的心中還沒有生起「聲音是無常」的伺察心。我們是什麼時候了解呢,要等到比量出來,才開始算是了解。以因果業報來說,什麼時候能生起比量的心,就算是了解因果業報。如果因果業報了解的話,當然就不可能不相信因果業報了。我們的情況,因果業報有沒有了解?完全沒有了解。我們好像對因果業報的伺察心還沒有到,甚至連信心的程度都還沒有到。信心的程度到了,一上去就是伺察心,再上去就比量,因爲我們不了解或者是不相信因果業報,所以,就一直去造作惡業。
請看文(醜二、忏罪之法):
「今對依怙聖目前,合掌思惟諸苦怖,數數皈命恭敬禮,一切諸罪皆忏悔。」
當我們要做忏悔的時候,應該要在如理遵循業果道理的聖者之前來做忏悔,因爲我們自己本身對業果的建立、業果的道理有所錯誤,所以我們也不可以在對業果道理有錯誤的人之前求忏悔,一定要在如理遵守、無錯謬者之前求忏悔。在求忏悔的時候,自己要去思惟業果的道理外,還要發起猛利的追悔心及生起害怕、畏懼苦果的恐懼心,數數來求皈命恭敬禮。
請看文(子叁、啓請導師誓願遮止罪業):
「懇祈一切大導師,許我發露忏諸罪,此是不善不應爲,從今我誓不再造。」
我們要在導師,就是引導者、救渡者之前,祈請他們能夠攝受我們(垂攝受之意)這些對業果的道理有所錯謬者,沒有遵循祂們的教言,何者該爲,何者不該爲,在祂們面前發露忏悔所造作的罪業,現在要隨著祂們的教言而行,祈請能夠得到祂們的攝受,祂們的教言所教導的哪一種不善是不該做的,我們從此以後都不再造。
這對我們而言,說實在是有點困難,就是今天我們用四力對治法來發露忏悔自己所造作的罪惡。可是明天,我們自自然然又去造作這些罪惡,然後心裏又覺得好像是有點欺瞞了這些忏悔的對境,然後又再忏悔說我不做了,後天卻自自然然又去做。雖然我們都是這個樣子,就是說不造了,可是卻一再的再犯。雖然是這個樣子,可是你的心不可以就因此而退縮。有時候我們會自己給自己找一個借口,會說:(就是四力忏悔的最後一個)「我爾後不再造,我會盡力去做到這一點。」這樣也是不應該的,我們的心力應該要非常堅強,心想我雖然明天不見得會做,可是有可能有在幾個月或幾年後會再犯的這種現象。雖然會有這種現象,可是,要下定很強的決心:「我未來絕對不再做!」雖然還是會犯,可是,你還是要講:「我絕對不要再犯!」就像一個小孩在很凶的媽媽面前一樣,媽媽一打他,他就說:「我以後不會再做了!」雖然以後還是會做,媽媽當時還是會很開心稱贊小孩很乖。這樣對消除障礙還是會有幫助,慢慢力量就會增加,慢慢就會有改變,而不是在第一次就有改變了,這不可能。
大家也可以想:「我們生生世世都做過四力對治,也有做過惡業,都斷斷續續的做,我們看不到而已。」上輩子、下輩子我們看不到而已,一定都有做的,下輩子一定會做,它是看不到而已,所以不用怕這輩子會再犯怎麼辦,而産生退卻之心,第四個遮止力的心不可以退縮,它是一個消除障礙的方法,它也有這樣的好處,我們的心力越強,它(罪業)會消除掉,下次會不會再犯這沒有關系,我們下輩子一定會做啊!(哈!哈!哈!)無論我們的遮止力是多麼強,下輩子一定會做的,這是無始以來的習氣,一定會做的。所以這輩子我們看得到原因而已,看到了,這輩子知道了,所以好像很不好意思,就産生了退縮的心。這是現前看得到或看不到的差別而已,我們不可以因此産生退縮的心。但是,也不可以有此毛病,好像明天做也沒有關系。
我們要圓具四力對治法來做忏悔,這就是第二品〈忏悔品〉,在這第二品裏面,就講到有禮拜、供養、忏悔等等。我們現在從今天講的地方開始念下來(45頁):
昔所受用皆壞滅,所存于我今何有?而我于彼起貪著,違越上師教示言。
今我身命尚存時,乃至親友皆遠離,獨行茕茕迷所往,從于不善衆苦生。
任何親友及非親,誰能定令脫彼苦,我心夙夜常不甯,恒念此理無暫舍。
我由無知愚昧故,造作衆多自性罪,及彼俱有諸罪業,凡其所作一切罪。
今對依怙聖目前,合掌思惟諸苦怖,數數皈命恭敬禮,一切諸罪皆忏悔。
懇祈一切大導師,許我發露忏諸罪,此是不善不應爲,從今我誓不再造。
問題:仁波切上個星期說過,在忏悔的時候,最好將以前所造惡業的對象、時間、地點都要講得越詳細越好,可是,我們如果只知道造了一個惡業,不記得詳細的細節了,應該要怎麼辦呢?我們回向時,可以學諸佛菩薩的回向方式來回向,這裏可不可以以這種方式套用呢?
回答:應該也是可以的,但是不可以懶惰,好像我不用想,就用諸佛菩薩的。主要是我們業上面的懊悔心,想得越細,懊悔心就會越強,也可以說懊悔心的…
《入菩薩行論 第六講(第2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