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 四》
雪歌仁波切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4/11/21
第一品讲到菩提心的功德,透过了解菩提心的功德,我们要去思惟菩提心能够带给我们什么利益。菩提心能够为我们去除种种痛苦,也可以消灭掉痛苦的因以及所有罪障,菩提心也可以带给我们种种安乐,也可以使我们去成办安乐的因。所以,我们应该把菩提心视为如同大珍宝、如意宝一般,没有比菩提心更能带给我们利益的。所以,没有任何的心能够胜于菩提心,没有任何一个善能够胜过菩提心所能带给我们的功德,菩提心是最为殊胜者。从第一品使我们对这一点了解之后,我们就会生起想要受持菩提心的这种心,然后就进入第二品。
请看二十七页(癸一、供养所为):
「为应受持如是妙宝心」
这里的「如是」在藏文里就是「彼」,「彼」就是指第一品当中的菩提心,这里就将菩提心说成是像如意宝一般的心。第一品讲到菩提心就像如意宝一样,它的功德是非常非常多的,这些功德在第一品中都有讲到。
发起世俗菩提心之前,必须要先生起增上意乐,在增上意乐之前,要生起大悲心,大悲心之前要先生起慈心,可以透过两种方式来生起慈心,一个是透过寂天菩萨所说的自他相换的方式,另一个是透过金洲大师所传的七重因果的方式。以七重因果来说,以知母、念恩、报恩三者为因生起慈心,接着生起大悲心,再生起增上意乐,乃至生起世俗菩提心。也可以透过寂天菩萨自他相换的方式,再生起慈心,之后再生起大悲心,从而生起清净的增上意乐,再生起世俗的菩提心。
在修持的时候,你可以从金洲大师所传的七重因果的知母、念恩、报恩,之后更进一步去思惟寂天菩萨的自他相换,因为自他相换的思惟是属于一种秘密的口诀,不广传的。所以在《入行论》提到知母、念恩、报恩之后,应该更进一步去学这些秘密的要诀,因为这是更深入的,去思惟了寂天菩萨的自他相换之后,你再进入慈心、大悲心、增上意乐然后世俗发心。
七重因果、自他相换的修持方式,乃至于到发心,大家都应该很熟悉了,为了让大家更明白,所以用问答的方式来问你们。
设问一:第一个:我们是为了一切有情而必须证得圆满菩提,是不是这个样子?第二个:是否为了一切有情而下定决心我一定要证得圆满菩提?第一个就是说,为了一切有情,我“需要”得到圆满菩提;第二个是说,为了一切有情下定决心, 我“务必要”证得到圆满菩提。是哪一个?
自答;是第二个。
设问二:四圣谛里面,我们修苦谛的时候,有没有感受到整个轮回苦的情况?应该是有的吧!那时候算不算是出离心?我们修苦谛时,心里会有一个感受,而修灭谛时,心中会知道解脱、了解解脱、对解脱很有兴趣,喜欢成就解脱,这两个(感受)有没有什么差别呢?(听不懂?!)
修苦谛时,我们心里会很期待,很想出离六道轮回,这种感受算不算是出离心呢?若答是,就错了,这不算是出离心。在修苦谛的时候,我们就会一直去思考整个六道轮回是那么苦,在这种非常强烈的思惟之中,我们心里会很想脱离这个轮回,此时我们的要求是脱离轮回,所要求的对象是不是解脱?
自答;是解脱,不是轮回。
设问三:在灭谛修行的时候,有什么样的感受?有没有很想成就阿罗汉?有嘛!那个阿罗汉跟刚刚第一个问题修苦谛时候的解脱是不是一样?那个解脱跟灭谛的解脱就一样嘛!那它们有没有什么差别?灭谛的时候,这种很想解脱的解脱,很想获得阿罗汉,或者成就解脱的果位,这个跟第一个修苦谛时候要求的对象有什么差别?他们有什么差别?是不是两个都是解脱?是嘛!那有什么样差别?那个差别是在对象上面的差别或是自己念头上的差别呢?念头上的差别怎么分类呢?
中间有人提问:……
回答:道地的时候还没有行动,修道地的时候是要行动的对象才认识、才清楚而已。
译者提问:是不是在苦谛的时候,是想获得解脱,但还没有获得解脱,是不是还在因位?到灭谛的时候……
回答:灭谛修行是…我们还没有进入资粮道之前,四圣谛都要修,修四圣谛的感受一直强、一直强,才会有正确的出离心产生,才开始算是进入资粮道。刚刚讲灭谛是果的部分,成就阿罗汉的时候,才算是修灭谛。
这就是「我需要」跟「我一定要」的区别,一个是我要但是没有办法做,像这种的。灭谛的时候是自己有信心「我有办法做」,自己很清楚有办法做到。苦谛的时候只是一个期待、愿望,虽然想要做,却是没有办法做。到了集谛就慢慢清楚了,有没有办法做到。清楚了之后心里知道:「我有办法,我要做!」这种决定就是灭谛的时候。
要把这样的逻辑用在佛陀的果位上面,「我需要做但是没有办法做」,那是什么时后要生的(心)?啊?(学员答:…)也不是!以慈心、悲心、增上意乐、菩提心这四个次第来说,刚刚讲的「我需要成佛,但是没有办法做」的阶段,是在增上意乐和菩提心的中间。增上意乐是我要做,我没有办法,但是成佛的话,才有能力。我有没有能力成佛,还要考虑嘛!所以这增上意乐和菩提心的中间,还要生出来那种「我需要成佛」,就相当于四圣谛中修苦谛的情况。修苦谛时的目标是「我需要解脱」,这种想法、要改变的念头一直要有,还要修集谛;修菩提心时也是要先生起「我需要成佛」这种的想法。然后还要在这中间集谛和灭谛也要加上去这样的修法。
我们修苦谛的时候「需要解脱」这种的念头会出来,然后这中间要还再加上去修集谛,然后修灭谛。修灭谛的时候才会出现「我要解脱,我要去修解脱的方法」的念头。就像这样的修行方法,也要把它用在增上意乐和菩提心中间,我们也要了解。
学员问:……
回答:对,经典中并没有特别讲这中间有什么样次第,没有什么名相,但是还是要修。
学员问:……
回答:对,那样的次第。
增上意乐是我要帮忙众生,这是我的责任,这种时候算是增上意乐,虽然这个事情是我要做的,但是,自己还没有能力做到,要等到成佛才有能力。 所以,心里想着「我需要成佛」,这是第二个嘛!至于有没有办法、有没有能力成佛,还要考虑。在考虑这一点的时候,就要看自己心上面的烦恼障、所知障有没有办法断除,同时心上也要生起空正见,要了解自己心上空正见的力量有多大,是否有办法一直增加;另一方面,它相反的烦恼障和所知障有没有办法整个消除掉,这些要一直去思惟。慢慢地,自己空正见的能力增加,会感觉到「以后一定有成佛的能力」,会产生这样的信心。这样的信心出来之的时后,才会感觉到「我是有能力成佛的」,这样子之后,心里才会慢慢的产生「我想成佛」、「我要成佛」,才会下定决心「我一定要成佛」,这才开始算是愿菩提心。所以这中间,四圣谛也要了解,把它用到这上面。
翻译者:我们现在学《广论》,从下士道、中士道到上士道,四谛、十二缘起都要学,这和《现观庄严论》的整个次第是否相同呢?《现观庄严论》也是成佛的次第,对不对?
回答:《现观庄严论》主要是八个事…
再问:八事不要去管它,是说《现观庄严论》修行的次第,跟《广论》的次第?
回答:次第是一样的。《广论》里没有讲资粮道修什么、加行道修什么、见道修什么,都没有的。只有讲下士道、中士道和菩提心而已,心中已经生起菩提心的那个时候,算是《现观庄严论》最前面的三品。《现观庄严论》总共有八品,前三品算是修菩提心最总集的修学对象,一个是要特别成佛的,一个是要修菩萨行的,一个是帮助众生的,总集来说这三个就是他修的对象。对于这三者要清楚了解的话,就在前三品,然后一步一步资粮道、加行道修什么,就是下面的四品(四个加行),最后的结果就是第八品果位法身。
翻译者:我们从下士道、中士道学到上士道之后,就进入资粮道的下品,从那时才真正进入《现观庄严论》最下面开始起修吗?
仁波切回答:是的。所以,学《广论》等于是《现观庄严论》的前行。
菩提心,我们说为了一切有情,我们「欲得」圆满菩提,不但如此,而且还必须「证得」圆满菩提,以这个圆满菩提为我们所要得到的对象。所以,在菩提心的时候,并不是只有「我们必须要得到圆满菩提」而已,必须还要有很强烈的一点,就是还要有「我一定要去得到圆满菩…
《入菩萨行论 第四讲(第2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