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提」的心。
刚才讲到:修苦谛时去思惟整个生死轮回,所生起来的是不是出离心呢?不是。出离心是欲脱离整个生死轮回的心,你必须生起想要脱离生死轮回的欲望,将脱离轮回立为我们所欲得之对境。
生起菩提心也是如此,不是只有需要得到而已,我们还要有想要得到圆满菩提的思惟,它的根本可以追溯到大悲心,大悲心就是利他之思,这也要看所生起来的利他之思的力量大小。
说到利他之思,有些人心里会有不平衡的状态,他会有无法容忍别人变得好的心态,这就是一种竞争、嫉妒的心态,这会是一种压力。一个真正生起利他之思的人,一定会很愿意别人比自己好,当他真心去赞美人家时,没有这种竞争、嫉妒的心态,也就没有这些压力。
我们知道,其他的有情非常的多,数量上有千万亿之多,而「我」则只有一个而已,你如果总是拿一个(我)来对抗那么多的有情,来跟他们竞争、 比赛的话,那你的心永远都会很苦、很乱。如果把心态调整过来,相反的,其他有情既然这么多,那我就不会跟他们竞争、比赛了。我就把他们视为很重要,重视他们更胜于我,那这时后所讲出来的话或做的事就没有竞争的味道了。
有情既然是无量无边,所以我们就不要对这些有情有竞争、比较的心态,也不要有跟他们疏离、遥远的心态,也不要有无法堪忍他变好的心态。如果能反过来对每一位众生生起一颗良善的心,因为有情无量无边,如果我们对每一众生都生起善的心、善的思惟,我们的快乐也是一样会变得无量无边的。
菩提心既然这么重要,而我们要去持守菩提心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我们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才有可能去持守菩提心。也就是必须要做很多集资净罪的工作,就好像有一个国王要来,下面的人就必须忙着张罗很多的准备功夫。我们既然要把菩提心迎请入住我们的心中,也要做很多集资净罪的准备工作。
接着看科判,「戊二、发二菩提心已学菩萨行之法 分二:己一、受持菩提心之法,己二、学波罗密多行之法。」这边就进入到第二品,就是忏悔品的部分,这二品主要讲的就是要做礼敬、供养、皈依及依着四力对治法来忏悔罪障,到了第三品就可以正式受菩萨戒了。要受菩萨戒之前,也要集聚资粮,发随喜心,然后再依着仪轨来正式受戒。
第二品开始就讲到首先要做供养,供养的对境,请看文(戊二…癸一、供养所为):
「为应受持如是妙宝心,于诸如来正法菩萨心,
殊胜三宝清净无垢染,功德大海胜妙供品陈。」
也就是向诸善士、如来、正法以及菩萨,尤其是向殊胜三宝来做供养。三宝里面包括僧宝,僧宝也包括声闻、独觉众的僧宝,但这边特别指出是菩萨 ‐佛子,有特别指出这一点,因为我们现在是在学发菩提心的阶段,所以要特别向佛子‐向菩萨来献供养。这样献供养是为了能够受持如是的妙宝心‐这样子的菩提心。
首先讲到要供养,用无主物来供养,就这么一大段的根本颂(癸二…丑一、供物):
「尽其所有妙花并嘉果,尽其所有良药百味俱,
尽其所有希世诸珍奇,尽其所有悦意妙香水,
如是乃至妙宝七金山,园林寂静景物宜人地,
嘉树奇花绚烂色庄严,繁柯美实茂密枝叶垂,
天龙世间俱生和合香,如意宝树七珍饰林苑,
自然香稻不由耕稼生,种种庄严堪为供养具,
明湖清沼灼灼发芙蕖,凫雁和鸣妙音有哀雅。」
这一大段很容易了解,不需要太做解释,也就是去取那些非常清净自然长出的无主之物,用这些来供养,像现在清净有机的这些东西来供养。当我们外出的时候,如果到一个风景幽雅、清净的地方,我们可以缘着那个地方的景物,口中念诵供养咒,供养咒就是刚刚念的咒,然后念「嗡啊吽」、「嗡啊吽」,思惟着把它供养出去。如果看到风景幽雅的地方,你不可以想:「啊!我如果在这里住该多好!」
〔当我们到这种好地方的时候,要把这些所缘念到的美好事物供养给诸佛菩萨,这才是主要该做的。我们这样供养的原因是什么?是为了要利益一切众生。我们可以代表一切众生,替他们来做供养,我们如果以一个人来代表所有众生供养的话,等于所有众生也有供养。〕仁波切更正说:我讲的是对像的那个菩萨,好像各个菩萨,每一个菩萨祂可以代表无量无边的众生,因为他们就一直做为了众生的事情。所以我们供养的对象,表面上看起来是只有一个菩萨,比如说,我们前面供养了一个菩萨,但是却代表了我们供养了无量无边的众生。仁波切又说:(代表所有众生来献供养 vs供养了一个菩萨,但是却代表了我们供养了无量无边的众生)那就两种都可以(成立)。所以我们在供养的时候,菩萨前面我们供养的话,自然会得到,就这个样子。那自己供养的时候,可以想我是代表无量无边的众生来献供,我带领着众生一起供养,这样的观想也可以。当我们诵经、持咒时,随时要这样想着旁边都有众生。
当我们在献供养给对境时,要想着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献供养,不可以想着对他们供养是希望他们来救度我或是让我好一点。只有想着自己去献供的话,那是不可以的。
我们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甚至发起菩提心、持咒或者来修护轮等等,做这些事时,应该是为了一切众生而做。可是,往往我们都不是这样,我们往往都是为了我爱执在做,为了我爱执来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为了我爱执来生起菩提心、求证圆满菩提,为了我爱执来持咒、为了我爱执来修护轮、观十大明王,请他们来去除所有障碍而不要伤害到我爱执。要改变这样的想法虽然很困难,但是,只要慢慢的调整还是可以修得好的。
当要陈设供品供养的时候,可是手中却没有很多供品可以实际来供养时,就可以像以下所说的来供养(丑二、如何供养):
「遍虚空界广博无边际,所有一切无主执持物,
慧心摄取善巧而献陈,殊胜士夫能仁诸佛子,
清净功德生处大悲心,愿祈愍念于我垂纳受。」
以这种方式来献供养。这里说的「清净功德生处大悲心,愿祈愍念于我垂纳受」,就是最殊胜的供养境之清净功德的出生之处,就是大悲心。也就是指最殊胜的供养境就是佛、菩萨。如果供养一尊佛或菩萨的话,就等于是供养一切众生。在这个阶段,我们是为了要能够受持菩提心的缘故,所以需要积聚广大无边的资粮。为了利益一切众生的缘故,所以要受持菩提心,因此必须献供养,献供养最殊胜的对境就是清净功德的出生处。
我们所供养的这些无主之物,它们虽然是没有主人,可是也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所以在要供养的时候,可以用你的意、用你的心去缘念这些东西, 然后将它们供养给你心意中殊胜的供养对境,而不需要实际将它们采集起来供养,不需要。所以这边说如果你真的一无所有、非常贫困的话,要如何供养?请看文(丑三、供无主物之因):
「今我福德不具极困贫,别余供具资财悉非有,
依怙惟为他义作殷勤,饶益我故神力祈受享。」
我为了要发起菩提心,就必须要积聚无量无边的功德,可是,我现在没有很多的财力,没有很多东西可以供养,非常的贫困,只能用心去缘念这些无主之物来供养,也请你们能接受我的供养。
问题:请问仁波切,如果是有主物,例如见到路边水果摊的水果,是否也可以供养?
回答:仁波切说用意去缘取来供养是可以的,这可能牵涉到唯识宗的观念,比如仁波切手中拿的念珠只有一串,可是,你们每一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 “所了相”的念珠存在,就是在你们心中都会现起一串念珠存在,不是义共相,是所了知的念珠,你就用你心中现起的的那一串念珠来供养。我们并不是实际拿人家的东西来供养,而是取自己内心悦意所缘到的部分来供养,这并不是偷盗别人的东西来供养。是他自己业做出来的,水果还在啊!是自己习气做出来的,看到的是自己的部分,不是算那个东西,是习气结果的部分,看到的部分作供养,这是自己的啊!这不是偷偷拿。自己习气的部分就可以拿吧!警察抓的话,就说这是我的习气,哈!哈!哈!习气的部分还是有,没有的话就没办法看到,比如说一些众生,这里有水,但是他们没有看到水,所以习气有关系。…对,业力也是很重的习气。
供养的时候,如果我们真的是一无所有,就…
《入菩萨行论 第四讲(第2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