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 第四講(第2品)▪P2

  ..續本文上一頁提」的心。

  

剛才講到:修苦谛時去思惟整個生死輪回,所生起來的是不是出離心呢?不是。出離心是欲脫離整個生死輪回的心,你必須生起想要脫離生死輪回的欲望,將脫離輪回立爲我們所欲得之對境。

  

生起菩提心也是如此,不是只有需要得到而已,我們還要有想要得到圓滿菩提的思惟,它的根本可以追溯到大悲心,大悲心就是利他之思,這也要看所生起來的利他之思的力量大小。

  

說到利他之思,有些人心裏會有不平衡的狀態,他會有無法容忍別人變得好的心態,這就是一種競爭、嫉妒的心態,這會是一種壓力。一個真正生起利他之思的人,一定會很願意別人比自己好,當他真心去贊美人家時,沒有這種競爭、嫉妒的心態,也就沒有這些壓力。

  

我們知道,其他的有情非常的多,數量上有千萬億之多,而「我」則只有一個而已,你如果總是拿一個(我)來對抗那麼多的有情,來跟他們競爭、 比賽的話,那你的心永遠都會很苦、很亂。如果把心態調整過來,相反的,其他有情既然這麼多,那我就不會跟他們競爭、比賽了。我就把他們視爲很重要,重視他們更勝于我,那這時後所講出來的話或做的事就沒有競爭的味道了。

  

有情既然是無量無邊,所以我們就不要對這些有情有競爭、比較的心態,也不要有跟他們疏離、遙遠的心態,也不要有無法堪忍他變好的心態。如果能反過來對每一位衆生生起一顆良善的心,因爲有情無量無邊,如果我們對每一衆生都生起善的心、善的思惟,我們的快樂也是一樣會變得無量無邊的。

  

菩提心既然這麼重要,而我們要去持守菩提心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我們要做很多的准備工作,才有可能去持守菩提心。也就是必須要做很多集資淨罪的工作,就好像有一個國王要來,下面的人就必須忙著張羅很多的准備功夫。我們既然要把菩提心迎請入住我們的心中,也要做很多集資淨罪的准備工作。

  

接著看科判,「戊二、發二菩提心已學菩薩行之法 分二:己一、受持菩提心之法,己二、學波羅密多行之法。」這邊就進入到第二品,就是忏悔品的部分,這二品主要講的就是要做禮敬、供養、皈依及依著四力對治法來忏悔罪障,到了第叁品就可以正式受菩薩戒了。要受菩薩戒之前,也要集聚資糧,發隨喜心,然後再依著儀軌來正式受戒。

  

第二品開始就講到首先要做供養,供養的對境,請看文(戊二…癸一、供養所爲):

  

爲應受持如是妙寶心,于諸如來正法菩薩心,

  殊勝叁寶清淨無垢染,功德大海勝妙供品陳。

  

也就是向諸善士、如來、正法以及菩薩,尤其是向殊勝叁寶來做供養。叁寶裏面包括僧寶,僧寶也包括聲聞、獨覺衆的僧寶,但這邊特別指出是菩薩 ‐佛子,有特別指出這一點,因爲我們現在是在學發菩提心的階段,所以要特別向佛子‐向菩薩來獻供養。這樣獻供養是爲了能夠受持如是的妙寶心‐這樣子的菩提心。

  

首先講到要供養,用無主物來供養,就這麼一大段的根本頌(癸二…醜一、供物):

  

盡其所有妙花並嘉果,盡其所有良藥百味俱,

  盡其所有希世諸珍奇,盡其所有悅意妙香水,

  如是乃至妙寶七金山,園林寂靜景物宜人地,

  嘉樹奇花絢爛色莊嚴,繁柯美實茂密枝葉垂,

  天龍世間俱生和合香,如意寶樹七珍飾林苑,

  自然香稻不由耕稼生,種種莊嚴堪爲供養具,

  明湖清沼灼灼發芙蕖,凫雁和鳴妙音有哀雅。

  

這一大段很容易了解,不需要太做解釋,也就是去取那些非常清淨自然長出的無主之物,用這些來供養,像現在清淨有機的這些東西來供養。當我們外出的時候,如果到一個風景幽雅、清淨的地方,我們可以緣著那個地方的景物,口中念誦供養咒,供養咒就是剛剛念的咒,然後念「嗡啊吽」、「嗡啊吽」,思惟著把它供養出去。如果看到風景幽雅的地方,你不可以想:「啊!我如果在這裏住該多好!」

  

〔當我們到這種好地方的時候,要把這些所緣念到的美好事物供養給諸佛菩薩,這才是主要該做的。我們這樣供養的原因是什麼?是爲了要利益一切衆生。我們可以代表一切衆生,替他們來做供養,我們如果以一個人來代表所有衆生供養的話,等于所有衆生也有供養。〕仁波切更正說:我講的是對像的那個菩薩,好像各個菩薩,每一個菩薩祂可以代表無量無邊的衆生,因爲他們就一直做爲了衆生的事情。所以我們供養的對象,表面上看起來是只有一個菩薩,比如說,我們前面供養了一個菩薩,但是卻代表了我們供養了無量無邊的衆生。仁波切又說:(代表所有衆生來獻供養 vs供養了一個菩薩,但是卻代表了我們供養了無量無邊的衆生)那就兩種都可以(成立)。所以我們在供養的時候,菩薩前面我們供養的話,自然會得到,就這個樣子。那自己供養的時候,可以想我是代表無量無邊的衆生來獻供,我帶領著衆生一起供養,這樣的觀想也可以。當我們誦經、持咒時,隨時要這樣想著旁邊都有衆生。

  

當我們在獻供養給對境時,要想著是爲了利益一切衆生而獻供養,不可以想著對他們供養是希望他們來救度我或是讓我好一點。只有想著自己去獻供的話,那是不可以的。

  

我們皈依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甚至發起菩提心、持咒或者來修護輪等等,做這些事時,應該是爲了一切衆生而做。可是,往往我們都不是這樣,我們往往都是爲了我愛執在做,爲了我愛執來皈依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爲了我愛執來生起菩提心、求證圓滿菩提,爲了我愛執來持咒、爲了我愛執來修護輪、觀十大明王,請他們來去除所有障礙而不要傷害到我愛執。要改變這樣的想法雖然很困難,但是,只要慢慢的調整還是可以修得好的。

  

當要陳設供品供養的時候,可是手中卻沒有很多供品可以實際來供養時,就可以像以下所說的來供養(醜二、如何供養):

  

遍虛空界廣博無邊際,所有一切無主執持物,

  慧心攝取善巧而獻陳,殊勝士夫能仁諸佛子,

  清淨功德生處大悲心,願祈愍念于我垂納受。

  

以這種方式來獻供養。這裏說的「清淨功德生處大悲心,願祈愍念于我垂納受」,就是最殊勝的供養境之清淨功德的出生之處,就是大悲心。也就是指最殊勝的供養境就是佛、菩薩。如果供養一尊佛或菩薩的話,就等于是供養一切衆生。在這個階段,我們是爲了要能夠受持菩提心的緣故,所以需要積聚廣大無邊的資糧。爲了利益一切衆生的緣故,所以要受持菩提心,因此必須獻供養,獻供養最殊勝的對境就是清淨功德的出生處。

  

我們所供養的這些無主之物,它們雖然是沒有主人,可是也不是屬于我們自己的。所以在要供養的時候,可以用你的意、用你的心去緣念這些東西, 然後將它們供養給你心意中殊勝的供養對境,而不需要實際將它們采集起來供養,不需要。所以這邊說如果你真的一無所有、非常貧困的話,要如何供養?請看文(醜叁、供無主物之因):

  

今我福德不具極困貧,別余供具資財悉非有,

  依怙惟爲他義作殷勤,饒益我故神力祈受享。

  

我爲了要發起菩提心,就必須要積聚無量無邊的功德,可是,我現在沒有很多的財力,沒有很多東西可以供養,非常的貧困,只能用心去緣念這些無主之物來供養,也請你們能接受我的供養。

  

問題:請問仁波切,如果是有主物,例如見到路邊水果攤的水果,是否也可以供養?

  

回答:仁波切說用意去緣取來供養是可以的,這可能牽涉到唯識宗的觀念,比如仁波切手中拿的念珠只有一串,可是,你們每一個人心中都會有一個 “所了相”的念珠存在,就是在你們心中都會現起一串念珠存在,不是義共相,是所了知的念珠,你就用你心中現起的的那一串念珠來供養。我們並不是實際拿人家的東西來供養,而是取自己內心悅意所緣到的部分來供養,這並不是偷盜別人的東西來供養。是他自己業做出來的,水果還在啊!是自己習氣做出來的,看到的是自己的部分,不是算那個東西,是習氣結果的部分,看到的部分作供養,這是自己的啊!這不是偷偷拿。自己習氣的部分就可以拿吧!警察抓的話,就說這是我的習氣,哈!哈!哈!習氣的部分還是有,沒有的話就沒辦法看到,比如說一些衆生,這裏有水,但是他們沒有看到水,所以習氣有關系。…對,業力也是很重的習氣。

  

供養的時候,如果我們真的是一無所有,就…

《入菩薩行論 第四講(第2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