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是人人皆能具有的,比如说父亲、母亲、仙人或梵行师长,有一些不见得就有菩提心的。所以看偈颂就讲到(子二、是故别无利益之心更胜于此):
「纵令若父或若母,孰有如斯饶益心,诸天仙人梵行者,宁有何人心似此?」
像他们这些人,怎么可能会有像这样要发起要利他的菩提心的行者,这样的修持心呢?纵然这些父母、天神、仙人、梵行者或者说一些师长,他们虽然有想要利益其他人的心,可是,他们总不如一位发起菩提心者的心量那么广。
用我们自己来作比喻就知道了,我们要去利益有情的这种思惟,即使是父母、天神或一些似道的这些老师,阐示道路的这些老师,他们虽然也有要利益他人的心,可是,总是达不到要利益众他人的菩提心这种程度。所以这边才说(子三、余诸有情即为己利亦未曾起如是利益之心广论P.69-4):
「彼诸有情于往昔,为自利故如是心,梦中尚未暂梦见,此利他心从何生?」
原因在这边。这里讲到这些父母、天神、仙人等等,在他们的心中如果没有自利的心,那么,他们怎么可能会发起利他的心呢?他们连作梦都没有梦到要自利的话,怎么可能做到利他的心呢?就像我们白天工作如果做不好,晚上或许梦到把事情做好了,那会很高兴。他们连自利自在梦中都不会梦到的话,怎么可能有利他的心呢?更何况是菩提心呢?菩提心是唯为利他的,唯有利他心而已。刚刚举的这些例子,他们自利心尚无,怎么可能梦中还要梦到利他的心呢?这是不可能的事。
请看文(子四、结赞 广论P.207+5):
「反是绝不求自利,唯为利益诸有情,殊胜菩提心妙宝,空前希有始诞生。」
世人最爱的就只有他自己而已,以自己为最爱怜的、最爱惜的,如果一个行者反过来,他最爱的不是他自己,而是去利益众生,去爱执其他有情的话,那他心中所生起的这一颗殊胜的无上菩提心,岂不是一件空前希有而难能可贵的事吗?
这种利益他人的菩提心的思惟是非常深细广泛的,深细到任何人连想都想不到的程度,它的对境又是无量无边的有情,绝非一、两个有情而已。所以,利益他人的菩提心是非常深细且非常广大的,它的利益就像前面所说的是无量无边的。除苦者是它,除罪障者也是这一颗心,为我们带来无量无边的善根功德还是它。它的功德连虚空都难以容纳,它还可以为我们去除五无间罪。造无间罪必须堕到地狱受苦,这种极沉重的罪,也只有菩提心能为我们去除。
当我们发起愿心的时候,就可以得到上述的功德,可是,它不见得就会持续下去。但是,如果你发起行心的话,上述所说的愿心功德和行心功德就会不断持续、增长下去,为什么呢?因为当你发起行心之后,你会实际的去利益众生,实际的去除众生的痛苦,实际的给予众生安乐,就是会实际去行动的意思。在愿心的阶段,你有发愿而已,还没有实际去做利益众生的行动。行心就不一样了,你就实际去做利益众生的行动了,带给众生安乐,去除众生的痛苦。所以,行心就像如意宝一样,可以去除一切众生苦,满足众生一切所愿,带给众生所有一切安乐。所以,行心的功德是任谁都无法测量出来的。所以下面这个偈颂就讲到(癸二…子 一、正说):
「一切有情喜乐因,有情诸苦普疗药,菩提妙心福云何,于彼以何量可测?」
一位真正心中具有菩提心者,我们只要跟他在一起,看他一眼,马上就能得到无比的快乐,因为我们可以从他慈悲的眼神中得到无边的快乐。相反的,如果是一个我爱执很重的人,你只要看他一眼,就会带来无比的痛苦,更不用说跟他讲话,那就会更难过了。
菩提心带给我们所有的安乐,真的是言不可尽的,一个实际具有菩提心的行者,即使没有实际付诸行动去利益众生,从他的外表、威仪,已经足以带给我们很多学习悲悯心的学处了,已经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了,更不用说他实际去做的事了。所以,菩提心就像是如意宝一样,它可以带给一切我们所需、一切我们所想要得到的安乐。
真正要发起菩提心,说实在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可以去思惟菩提心能带来的功德、利益,虽然此世我们还不见得能够生起真正的菩提心,至少也要对菩提心生起欢喜心,这就是要在我们心田中种下菩提心的种子。
行心可以带给我们无量无边的功德、利益,是无法比拟的、无法比较的,即使愿心也是如此,愿心虽仅止于发愿的阶段,也一样可以带来无量无边的 功德。请看文(子二、理成):
「仅唯发起饶益心,犹胜供养诸如来,况于无余众有情,勤作利益安乐事。」
也就是仅仅发起饶益友情的愿心而已,那他的功德就犹胜供养诸如来了,更何况发起行心,实际去做利益无量无边有情的这些安乐事,那功德更是不用说了。接下来是断疑的部分,有人提出疑问说:「愿心和行心的目标都是为了令一切有情具足安乐,去除痛苦,都是这个样子,对不对?那这个人就提出问题,说所谓的苦或者乐,苦的觉受和或者乐的觉受,有情到底需要什么,只有有情他自己知道而已,那这个发起菩提心的行者,怎么知道他需要什么呢?发起菩提心能够真正带给他们所需的安乐及去除他们的苦吗?他能够做到这一点吗?」
大部分的有情心中虽然不愿意遭受痛苦,可是,却偏偏去造作痛苦的因,虽然希望得到安乐,却偏偏又将能够得到安乐的因像敌人一样的摧灭掉。请看文(子三、断疑):
「心欲舍离诸苦痛,现于诸苦转趣近,虽欲安乐而愚昧,摧坏己乐如仇人。」
「若人匮乏安乐具,具足众多痛苦事,谁以诸乐令满足,复为断除诸苦痛?」
这些有情的乐少苦多,可是,他们苦多却偏偏去造作会引生痛苦的事情,他们乐少偏偏去造作无法获得安乐的事。有情就是这个样子,所以才会匮乏安乐,才会具足众多的痛苦。谁能够以诸乐令满足?复为断除诸苦痛呢?请看文(广论P.207+6):
「愚痴暗昧能遣除,如此善心何能匹,如斯善友何可得,如斯福德何能及。」
像菩提心这样的善心,能够为我们去除愚痴昏昧,有什么能够比得上呢?「如斯善友何可得」像这么好的一个帮手,在哪里才能够得到呢?「如斯福德何能及?」像这样子菩提心所能够带来的安乐因及功德,又有什么能够比得上呢?
接着我们就从从十五页的「总摄而言菩提心」念到二十页「如斯福德何能及」,这边主要是讲到菩提心可以分为两类、菩提心的差别、愿菩提心的功德及行菩提心的功德,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所以我们一起念:
「总摄而言菩提心,应知有二种差别,谓即发起菩提愿,及与趣入菩提行。」
「如人欲行兴趣行,差别如何易了知,如其次第愿行别,智者当之亦如是。」
「愿菩提心虽亦能,于生死中与大果,然不如行菩提心,出生福德恒无尽。」
「普为无边有情界,悉皆解脱安隐故,发心坚固无退转,何时真发如是心,
即当从于彼时起,纵令倚卧行放逸,福德势力流无尽,量等虚空遍出生。」
「此有经文可为证,出于妙臂请问经,为利小心有情故,如来欢喜亲宣说。」
「若人但略一思惟,欲为有情除首疾,亦为具足饶益想,所有福德亦无量,
况为别别众有情,各欲为除无量苦,无量功德各成办,其为福德何待言?」
「纵令若父或若母,孰有如斯饶益心,诸天仙人梵行者,宁有何人心似此?」
「彼诸有情于往昔,为自利故如是心,梦中尚未暂梦见,此利他心从何生?」
「反是绝不求自利,唯为利益诸有情,殊胜菩提心妙宝,空前希有始诞生。」
「一切有情喜乐因,有情诸苦普疗药,菩提妙心福云何,于彼以何量可测?」
「仅唯发起饶益心,犹胜供养诸如…
《入菩萨行论 第三讲(第1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